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村落里的中国(4):小细节里有温度
大家都喜欢有温度的地方、有温度的生活。
温度并不只是和空调暖气的功率相关。
比如,村落窄巷里,水沟上隔段距离放块石头,这就有温度。
晚辈遇到长辈、空手的遇到负重的,就侧身在这块石头上让开路,让对方先过。
石块是冰冷的,作用是温暖的。
比如,街巷拐弯的地方,把自家房子削个角、弄个弯,这就有温度。
既省得尖角对着街巷太冲,也为迎亲的花轿、出殡的寿木通过,提供了方便。
民居的拐弯抹角,可不是贬义
房基倒个圆弧,吃亏的是自己,方便的是大家
最后一张照片虽然拍得黑乎乎的,可很有意思。
作为一个学建筑的,我使劲儿琢磨那片屋顶和平面的对应关系,不明白为什么要搞得那么复杂。
长者告诉我,注意屋顶和下面村道的关系。
我才明白,这也是温度。
为了避免屋顶集中的落水过大,给檐下经过的人造成不便,所以屋檐再折再退。
屋顶三折,是为雨中的路人考虑
温度,可能就是心中为他人着想的程度。不要太热,不要太冷,将将好,最好。
今天有的新村,建得漂漂亮亮,从规划、建筑、景观各方面,都无可挑剔。
但似乎仍然少了些什么。
也许是因为,多了些自我、才少了些什么吧。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