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村落里的中国(5):物性天然
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之一,就是:物性天然。
两个意思。一是用天然材料,二是真实地表达材料的特性。
土就是土,木就是木,石头就是石头,竹子就是竹子……
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具体的使用形式有所差别,比如石头可以是石块、石砾、石板、石片……竹子也可以是竹板、竹条、竹丝、竹竿……,而且做法也不一样,天南地北的石头墙那可是千姿百态……但共通的特点就是,直白地表现材料的特性,不扭曲,不作伪。
当然也有另类,比如用石头仿造木构件,但一则这样的做法很少,二则是在特殊的情形下的,比如一些佛塔。民居则是不会玩这种花巧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木梁将会挠曲、夯土日益粗粝、门环有了锈迹,砖缝中渐渐长出苍苔……是为沧桑。而沧桑感,不是很多游客来村里的吸引力吗?
中国人自古就没有盖出万世不朽建筑的狂妄,所以用木头、竹子、泥巴……这些天然的材料来盖房子。于是房子也是有生命的,吐纳天地之气,和居住在里面的人互相扶持、互相滋养,一起新生,一起老去。
就算老去,也是一样的尘归尘、土归土——传统民居拆房子,可曾和当代建筑一样,留下那么多难以处理的建筑垃圾?
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置当代工业建材于不顾,继续用抗压很差的土坯砖、容易糟朽的木头去盖新房么?
不是。
要从更深的层面去传承中国的营造传统,比如:真实地表达物性。
混凝土不要去仿木、塑料片不要去仿稻草,涂料不要去仿夯土、水泥不要去仿竹竿、不要在砖墙上画穿斗架……
尤其是,不要在传统村落里用现代材料去盖“仿古建筑”。工业材料就该有工业材料的样子,一样能盖出与传统风貌精神气质相协调的房子。
弄虚作假,可不是中国的营造传统。
木材本色的沧桑之美
发挥木构件物理特性的造型之美
随手拈来的石块,精心砌筑
神乎其技的夯土
就地取材的石板瓦
广袤国土上的各种特色建材:牡蛎壳
广袤国土上的各种特色建材:坩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