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大多起始于农耕文化,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拥有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博山历史悠久,境内多山,山区众多的古村在布局上构思巧妙、千姿百态,经历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每一个村子都是一本厚重的书,等待我们去解读她的优秀文化基因。
石门景区入口西去不远,我们的车向左拐入一条山谷,一路经过石匣村、西流泉村,最后来到了山谷的尽头,到达了要考察的第一站,下恶石坞村。
人们不太喜欢这个“恶”字,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记载,因该村位于上恶石坞村之下,故名为”下恶石坞”,这名字也是世代沿袭下来的。
房屋的建造非常的考究,那圆形的窗户颇具匠心,在北方村落中非常罕见。
这窗格很有意思
影壁墙的作用是遮挡外人的视线,烘托家庭的气氛,增加住宅的气势。它的建造级别体现着宅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志向,这与中国传统的富贵思想是分不开的。墙上的精美图案,令人遐想无限,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村民用的简易土炉子
走进山村,听到的是悦耳的鸟啼鸡鸣,看到的是亲切的农家小景,感受到的是浓郁的淳朴民风。
山谷中的溪流穿过下恶石坞村,村中街巷有一段是伴溪而行的,溪上多桥,有水泥板桥,也有小小的石质拱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租房子住,他们看上了这里环抱的群山、真正的生态。
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南北侧陡峭的山坡上,依山而建,层层升高,多台阶路。因地势关系,极少有朝向一致的房屋,从高处看去,有一种错落之美。
石匣村,因村中有一石湾形状像匣子,故名“石匣”。《李氏增修世谱序》载:“吾李氏始祖于大明洪武初年由北直枣强县迁居淄邑台头庄,……后自台头移于莱邑吉山。至九世祖讳整,原名相复,迁于博山石匣庄。”据此,明中叶李氏到此定居时,早有村落。
村处幽谷之中,石臼河穿村而过,近年来村民筹资整修了村内道路,整理了河道,新建石桥两座,绿树成荫,桥下流水,景色大为改观。
整个石匣村,简直就是一个石头建筑博物馆。
台阶中部的凹槽是方便推车子用的
看看下图的石材结构吧,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分析它的稳定性,你会发现古人的技艺并不比现代人差。
倘若你在秋天到来,看满山红遍,层林尽染,那是石匣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西流泉村,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张氏支谱》载:“我五世祖进学,自莱芜要关庄迁居博邑西流泉庄, 已历九世矣。 ”据此,张氏当于清初在此定居。村中有一山泉,泉眼在东,泉水西流,故命村名为“西流泉”。
山坡上的西流泉村,是如此的错落有致,如此的安静祥和。你只要走进古村里那幽长的小巷,再多的浮躁和不平都会归与平静,再多的困惑和迷惘都会豁然顿开。
西流泉村头古庙
尖古堆村,位于博山城南五公里,据《范氏族谱》载:“始祖讳汝弼,明洪武年间,自冀州枣强迁发至此。”
尖古堆村的选址与众不同,因为人多地寡,山下都是好地,舍不得盖房子,山也不高,先人们将村落建在了山顶上,由此得名尖固堆,后改称为尖古堆。
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在小雪花后面的是我们考察组的新成员,淄博著名的陶瓷艺人、工艺美术大师陶玉子(网名)先生,我们因《博山古窑村》那篇文章结缘相识,成为一见如故的朋友,他爱上了这宁静古朴的山村,一年前他和山艺刚毕业的儿子蒋圣东在尖古堆北村创立艺术工作室(陶缘堂艺术研究所),他们提倡手造,传承创新!他给我介绍了他和儿子的一些陶艺作品,细细看来,那些陶器古朴素雅,风格独特,瓷器精致传神,别有新意,令我赞叹不已。
古村民居鳞次栉比,与自然环境形成一种和谐之美。
此庙虽小,却承载着全村人求善向上的美好愿望,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神秘力量的照拂和监督。
石板作檐板,却能几百年丝毫不动,这种稳定性靠的是什么?
古老的大门保持着原貌,进去发现里面竟然还住着两户人家。
这位大娘今年83岁,精神矍铄,步履轻松,儿女们在外工作,她不愿离开这里,因为她习惯了这乡村的生活,离不开街头田边跟她话家长里短的乡亲们。交谈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她那善良、纯朴的品格,这里的乡亲们都和她一样自种自足,过着简朴的生活,有着自己对平安喜乐的寄托方式,幸福感并不比我们城里人差。反观城里人对幸福的追求已演变成对物质无节制的占有、对资源无节制的消耗,幸福感却成为了一种奢望,终于现在被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所困扰,我们有必要反思工业文明是否是必要的选项,在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些什么教训,有一个西方学者说“当一个社会在转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和传统相连接,不然转不了型”,这或许正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陶玉子在大娘家的墙角处发现了一个破坛子,已经裂有两道竖缝,但作为陶瓷专家的他却有着自己的解读。陶玉子写过的诗中有这么几句,很耐人寻味,“陶器里盛着一种声音,一种倾倒不出的声音;陶器里盛着一种声音,一种永不腐朽的声音。谁聆听它,谁就将拥有古老民族的深远和淡泊……”
小雪花(网名),博山户外向导,对古村民俗有独到的见解,她倡导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始于足下” 的生活理念,带领人们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目标。通过挑战自我、畅享自然,越来越多的人收获了体态自信、健康自信,作者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
博山地炕,应该说是现代地暖的始祖。笼火后,烟火串满炕洞,遍热地面,并且屋内干净,不烟不呛,用炭节省,造价不高,取暖效果很好。地炕的发明,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地面铺的是地炕用的老窑砖
村民与我们亲切道别
尖古堆村容村貌良好,是个美丽、生态、宜居的小村庄。
博山的古村落很多,收入国家及省传统村落名录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本文介绍的四个古村只有西流泉村被收入山东省传统村落,现在好多古村落的房子是只租不卖,可见政府已开始实施管控措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究竟何去何从,我们依然不太清楚,或者还不完全清楚,但我们的保护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保护性”破坏的现象也开始蔓延。所以,传统村落的工作应暂告一段落,对现有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扎实推进,那些还没有收入名录的优秀村落就不要去打扰他们了,让那些漏网之鱼自我发展去吧,或许忘记是对他们更好的保护。当然不可真正地任其生灭,可以借鉴对珍稀动物的保护理念,对重点保护对象可以暂时进行监控,而其他的要给他们创造依靠自身发展的条件。让我们共同努力吧,祝愿所有的古村落都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中国的大地上,延续着文化脉络,传承着社会文明,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每个人心中。
—-END—-
欢迎喜欢古村落的朋友转发本文,让更多的朋友关注本号。作者天船三的微信号是 tianchuansan ,欢迎添加为好友交流古村话题,添加时一定要在验证申请中填写“古村”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