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背景介绍


温榆河公园位于北京市域中部,中心城区东北边缘,朝阳、昌平、顺义三区交界,温榆河、清河两河交汇之处,处于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内,是北京整体生态框架中重要的生态核,一期规划面积30.8平方公里,计划建成为北京最大的“绿肺”。


温榆河公园周边223.6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集聚了临空产业发展区、未来科学城、新国展及配套区、电子城北扩区、空港工业区A区、小汤山工业区等重量级产业功能区和居住生活组团,是北京重要的经济文化策源地。借温榆河公园建设契机,我们开展了“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思考如何以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串接城市生活,探索可落地实施的三生融合方案,破除行政边界壁垒,以公园为中心研究周边资源要素配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该方案同时也是国际竞赛中标方案。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1:鸟瞰效果图


立  题

直面核心使命的问题梳理


正确认识温榆河公园及其周边地区是立题的关键。我们从治水、生态、区位、居住、产业、交通六个维度深刻剖析温榆河地区的核心问题,谋求破题入口。


焦点问题一:如何治水用水以水育城。“水”的保障是首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规划范围内有温榆河和清河两条主要河道和55 条沟渠水系,是北京水系资源丰富的区域,具有承接上游汇水和保障下游通州等地水安全的重要节点意义。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的建设需要兼顾考虑排水、防洪、生态、旅游、景观等多种功能。


焦点问题二:如何发挥生态屏障作用。温榆河公园是第二道绿隔上的中心城区东北部绿心,其作为保障首都功能的生态基础的职能与生态空间不成体系,不断被城市发展所侵蚀的现状形成强烈矛盾,因此,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整合生态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生态品质也是本方案着重思考的问题。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2 鸟瞰效果图2


焦点问题三:如何破解城市边缘困境。温榆河公园区域地处北京中心城区的边缘,同时位于昌平、顺义、朝阳三区交界区域,城乡建设用地混杂,各类设施衔接不畅。需在生态治理、服务配套、路网对接、用地整理、搬迁安置等方面综合协调,破除边界壁垒,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难题。


焦点问题四:如何协调就业居住关系。新一轮的北京总规要求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统筹、职住平衡,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探索可落地实施的三生融合方案,引导就近工作和生活,以宜居、宜业、宜游的复合型区域对接北京新一轮总规要求成为本方案的目标之一。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3:鸟瞰效果图3


焦点问题五:如何引导产业创新升级。未来科学城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落脚地之一,设计团队将临空经济区和电子城等区域一并纳入研究,思考以温榆河生态空间为串联,提供一个对人才和创新有吸引力的环境,创新引领高精尖经济。


焦点问题六:如何增强交通内外联系。针对城乡边缘地区和跨区交接地带,交通的内外联系顺畅是关系到工作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生态建设区域处理路网疏与密的关系,如何结合住职关系调整处理交通疏解和聚合关系等都是本案应当研究的重点。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4:科学城节点平面图


破  题

3E融合的发展构想


基于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的个性特征与场所精神,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生态、经济和公平三大方向上,从全新角度定位温榆河及其周边城市空间。


第一个E——生态(Ecology),首先要突破以一个整体公园来看待温榆河区域的定势思维,温榆河公园不是“一个”公园,而是以河道为线索串联的公园连绵带,结合周边组团的生产生活功能。设计团队认为合理的尺度是以10-20平方公里为一个公园单元,通过统筹生态基底,建设九大各具特色的公园综合体确保生态空间的规模、多样和连续性。


第二个E——经济(Economy),温榆河地区不是一个城市新区,而是以生态为基底的产业创新区。因此要重点思考现有产业之间的融合互促,考虑生态与各类产业的融合创新。重点关注未来科学城、临空经济区和电子城等区域产业发展的动态趋势,紧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契机,吸聚、承接、培育、提升,吸引优质资源在区域内的正向流动,强化创新生态空间的产业属性,使温榆河地区成为兴业乐居、宜游宜养的智慧之谷。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5:“E2”引导多产业融合升级构思图


第三个E——公平(Equitable),应当着重强调区域供给公平和社会公平,提供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以供给侧提升和创新为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服务提供基础,疏通城乡发展的痛点和瓶颈,将温榆河地区从区域交界的边缘区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幸福大花园。


解  题

构建以水智慧为特色

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基于三生融合理念的协同发展策略


“入”字结构的河道主线不应是朝阳、昌平、顺义三区的隔离,而是区域协同合作共建的示范展示。我们强调“融入“与”溢出“的概念。结合三区边界、高速交通、产业特征、住职功能等,构建“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每个分区组团内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流动以及组团之间的物质和信息流通。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6:三生理念图


每个组团内部,我们提出:


一要促进居住人口与就业岗位平衡。放大科学城效应,从“园”到“城”,以产业促就业。


二要公共服务完善并可就近获取。多种交通模式实现公交接驳和慢行可达。


三要利用生态空间补充公共服务功能。结合绿色环廊和公园综合体建设,增加生态空间的服务属性。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7:公平共享的人才服务与公共服务体系图


设计团队以水廊生态空间的融入保证绿隔区域基底,在此基础上置入联通绿环,以绿环+生态绿廊与周边功能组团联动,突出生态空间的服务性,环内有丰富的文体康养设施,成为服务于市民的公共活力环,环线上的活动与周边区域主题紧密联系,成为科创、会展、信息、社区服务等功能的重要补充。


绿环也是重要的交通联系环,内设智能轨道列车,串联各功能分区以及三区经济核心,增强产业和人群的流动性,突出生态生活相融,绿环活力共享的理念。温榆河地区的生态溢出、活力溢出和产业溢出将为周边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提供示范。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8:三生融合的环廊协同空间示意图


  基于水智慧的生态安全策略


温榆河作为北京的母亲河,在新阶段以水为重点,以绿为延伸的方向指导下,规划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融合为抓手,建设一条水量平衡、水质洁净、水环境优越的蓝色长河。


规划分析了区域水源来源,针对相对稳定持续的再生水补给,根据污水处理厂位置和处理水量,按照100%污水处理要求,计算尾水湿地面积并就近布置,基本保证枯水期生态基流。尾水湿地与其它水域适当分离,潜流湿地与表流湿地组合,有效解决北方地区冬季湿地运行问题。针对洪涝期调蓄水量要求,构建多级湿地蓄水工程,除集中水面的常年水面湿地外,还可构建多处常年绿地型湿地以及结合河滩地建设,局部河段膨大形成河滩湿地。多类型调蓄湿地,保障防洪安全。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9:水生态修复规划图


结合多因子地理系统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定生态红线,创新提出“五根线”管理模式,在传统蓝绿线基础上增加生态控制线、生态隔离区线和河道常年径流线,分别就周边生态协同、滨水绿带动静协调、河滩河岸生态稳固提供切实可行有弹性的优化控制方法。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10:“五根线”生态管理模式图


针对北方地区气候及水文特点,考虑平常时期和洪涝时期的水面率及水系循环,保证不同情况下健康稳定的水生态和水景观体系。结合五线控制,设定面水和望河两种不同的滨水空间。面水空间鼓励亲水近水,城市生活与水岸环境密切联系;望河空间强调生态缓冲带和动植物栖息地建设,降低人群活动干扰。在此基础上构筑多样化的生态岸线,优化河岸景观,带动片区发展,提升城市功能。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11:基于水生态的“水景观”塑造规划图


  基于聚散导向的交通优化策略


针对缺乏全域性交通、轨交网络覆盖不足、通勤期间与主城潮汐式拥堵等交通矛盾,规划提出一方面要从空间距离上,重点解决片区与主城区同城化的快速连通。另一方面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职能上,应重点平衡片区内的就业问题,缓解与主城区的通勤压力,需强化多模式内部交通,实现畅达。总体上构建“外畅内联公交优先”的综合交通发展格局。


在对外联系方面,一“连”( 强化快速联系,骨干道路与中心城区有效对接)一“拆”( 空间分离穿越型交通,上跨下穿增设出入口)一“补”( 增补中大运量公交,延伸轨交线路,增设中低速磁)实现规划区与中心城区的高效连通,分解高峰压力。


内部交通方面,有轨电车跨区优化,常规公交增补加密,同时,以公园生态保护范围为核心设立低干扰交通保护环,公交+ 慢行为主导,打造“温榆河百里绿道”生态慢行系统,由此在温榆河区域形成一个人流车流在组团内、片区内循环流动,慢行空间与生态空间融合的高品质交通发展格局。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图12:基于聚散导向的交通提升规划图


结  语


温榆河公园及周边区域的规划研究是对新一轮北京总体规划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落地性研究,是以水为脉、以绿为底,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抓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人才、科技与智慧元素高度集聚的宜居宜业创新区的美好探索。

 

项目名称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方案征集

项目地点

北京市

项目规模

223.6平方公里

项目负责

肖达

项目人员

章琴、陈竞姝、成水平、张海平、董衡苹、印晓晴、蔡婷婷、刘阳、林峻宁、曹睿、徐佳

设计团队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打造三生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