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秘书:
社区意味着人们协作生活。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作为左邻右舍,共享生活空间,听起来再美妙不过。但实际上,无论如何,人与人之间终究最多只能手拉手,无法真正心连心。
因此,即便是一群理念相似的人,自己为自己设计公共交往空间、社区分工规则时,也会出现种种问题。这是否使人丧气?抑或这正是我们追求更好的群体生活的动力之一?
在希腊语中,阿卡迪亚(arcadia)是“世外桃源”的意思,这个词带来的美好意境让现代人不禁想入非非却又沮丧于它的遥不可及,美国北卡州卡布罗小镇的阿卡迪亚社区确是现实版的桃花源,只不过得来实在不易。
2012年起,笔者开始关注这个社区,并于2013年在那里居住一个月。这里的经验值得观察和分享。
美好的概念
从事建筑设计的吉尔斯今年70岁,是这个社区的发起者。20多年前,他偶然在工作中接触到“合作建房”的概念。这个与志趣相投者合建社区的理念源自荷兰,很容易打动人的内心。自1960年代以来,各种自助型合作社区在发达国家星星点点不时涌现。
美国梦的重要一部分是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对中产阶级,这并非难事。但当生活水准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会思考什么是更高的生活品质,会追求有内涵的生活方式。
其时吉尔斯住在环境优美、空间宽敞、设施现代的乡间别墅,但邻里鲜有交往、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使他难以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直至接触到“合作建房”概念。这个概念像启明灯一样,让他从若有所失的状态中,突然明白自己的生活中缺失了什么,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在他看来,家的意义远超一所物化的房子,人是群体动物,需要公共生活,有社区,有交往,人才丰富,家才完整。
1991年吉尔斯开始行动,卡布罗是首选之地,这里紧挨大学城,聚集了一大批有理想、思想开放的高知人群,易于引发共鸣。他通过熟人网络和社区媒体广而告之,寻找志同道合者,半年时间吸引了12个意欲同行者,大家自称阿卡迪亚人。
艰苦的过程
在快餐文化当道的社会,家的内涵被房地产商简化为两字:地点、地点还是地点。美国人拥有住房的一般程序是看房、签合同、提包入住,速战速决。这群逆潮流而上的行动者却执着地认定:好房子哪里都有,好邻居却要费时费力去寻找,人本应互相依赖支撑,为了丰富而完整的人生,我们愿意付出、等待。
不过这一等,却耗时将近10年,超过所有人的预期。
他们想要的不仅是栖身之地,更是能共享理念、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只不过让心中美好追求落地的过程一点都不浪漫。
首先要确定社区规模。现代社会陷入对巨大规模的崇拜之中,超越人文尺度的群体和机构在满足个体心灵需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社团规模越大,个人的作用就越可以被忽略,个人对集体的影响也就越小,当你感觉自己无足轻重的时候,奉献的动力就可能大打折扣;形成良善的群体生活需要共识,也需对个体自由适当约束,如果各行其是,社区也就名存实亡,在这些方面,小规模群体具有天然优势,是未来社区运行能否成功的基本前提。大家商量的结果是,将规模限定为33户。
把互不相识的人融合成一个群体的前提,是寻找共识。为了讨论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在一起”、“什么是共有目标”、“如何过有意义的公共生活”等基础性议题,创建社区的第一步,是纸上谈兵,阿卡迪亚人每两周聚会一次,从理念到行为细则等,议题无所不包。大家却发现,常会在一个问题上花费大量时间争论不休或卡壳。民主需要技能,是个渐进习得过程,谁也不是生来就会这一套,意识到问题所在,大家马上决定,花钱邀请专业人士,就如何达成一致意见进行培训。
经过专家点拨,大家慢慢明白,首先要走出“我”的封闭思维,把“我们”放在首位,做好为集体利益适度牺牲个人偏好的妥协;个体权力表现为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倾听;所有人要利用时长相等的发言机会表达真实想法;不能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如需补充则必须等所有人轮流发言完毕;不允许来来回回辩论;否定他人观点之前要先肯定,这样对方更易接受;不保证每一方都对结果100%满意,不同意也不反对就算达成一致。几番演练后,议事效率大大提升,将大家连结在一起的纽带也在无形中一步步被编织出来。
但把具有共识的理念落实到人人可接受的程度,依然难度很大。一般美国房子都带有车库,无论盛夏寒冬,都可以从车里直接钻到屋里,免去风吹雨淋。但便利生活的代价却是个体越来越孤独的生存状态。建车库显然有违合建社区的初衷,很多人提议把停车场建在小区外围,每个人都步行到家。当时有一对夫妇腿脚不灵便,坚持想要自己的车库,屡遭所有人否决后,最终只能遗憾地选择退出社区。
从属于一个社团意味着要牺牲个人一定的自由和欲望,取舍的结果取决于在每个人心中天平两端孰轻孰重。有得有失是生活常态,主动选择阿卡迪亚社区的人却把生活便利的失看成一种馈赠。弗莱德曾经在纽约一栋高层公寓住了10年,早出晚归,居然不知对门住的是谁,现在每天早上从家门到停车场,短短一两百米距离,可以和好几个能直唤其名的邻居打照面,他很享受这种看似随意却充满温情的人际交流。
建房是高度专业的领域,在拿地、房屋环境设计、道路规划、配套工程设置等方面,都需雇请专业人士介入,把集中所有人智慧和需求的想法变成可操作的方案。这一过程持续了5年,此后又历时两年半,基本完成小区整体建设,等所有人都陆续入住又花去两年时间。
公共生活:共享,不占有
在物质匮乏年代,人们需要相互扶持,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现代社会在提高个人应对能力的同时,却掩盖了人本质上是群体动物这一道理。阿卡迪亚人选择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努力去复原逐渐丢失的群体生活,用心设计了各种与潮流格格不入的做法,背后都隐藏着增加邻里之间交往机会的目的。
“共享,不占有”的社区核心理念体现于每一个角落每一项规定。整个社区占地100亩,其中30亩用于建房,余下的都是原生态树林,居民可在野地种菜、养鸡、养蜂;为增加邻里交流机会,和一般社区相比,这里的房间距很密,有的居然设计成连体型迷你别墅,这在土地并非稀缺资源的小镇非常罕见;吉尔斯的两层别墅只有80多平方米,没有加围栏的前厅后院,出门就是与邻居家连成片的公共绿地。这里的人均拥有住房面积远低于美国平均水平,但共有绿地面积却翻几番。
最具特色的是他处难得一见的多功能公共用房,这是社区最珍贵的公共交往空间。一楼是宽敞明亮设备齐全得像专业餐馆的厨房,洗碗机、消毒柜、超大号的炉灶一应俱全,餐厅足以容纳每月两次全社区范围的“快乐时光聚会”,有时是大家各自带拿手菜,开一个派对,有时是轮流坐庄,每户为大家准备简餐,周末的相聚分享闲聊,是所有人最轻松的时刻。
二楼利用率最高的当属公共收发室。各家门口不设单独邮箱,所有人都要到这里取信取报,大家碰面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每家几乎都只有满足日常生活的用房,一旦亲戚朋友来访,可以以每晚7美元的价格入住两间公用客房;很多家庭没有洗衣机,社区用公共基金购置了两套非常先进的公用洗衣烘衣设备,每次使用投币一美元即可。等候洗衣的时间一般总能遇上几个来取信的邻居,零碎的时间用来闲聊最有趣不过,牺牲一点便利和效率,换来的是难得的情感互动。
人需要社区是因为生活中很多问题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应对。在物质丰裕的商品化时代,自己做不了的事,只要花钱,总有人帮你搞定,而且高效无比。但随着群体生活一起衰落的,是个体的行动力和创造力,这也许并不是健康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阿卡迪亚是一个没有物业公司,全体业主事事亲力亲为的完全自治社区,所有人被分派到政策制定、财务、餐饮、宠物、娱乐、景观、维护、停车、排水、公共房、清洁、小区理念建设等小组,分担所有公共责任。单纯从收益与成本角度衡量,采用这种方式并不划算。一个社区的运转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大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超过一个交由他人管理的社区,但情感社区的形成必须是一个自然生发缓慢的过程,生活的充实感正是由这些邻里间点滴的情感渗透支撑起来。
全社区各种务实的会议不计其数,而且都遵循规定流程。比如,每个会议都有一个主要召集人,任务是发布每期会议的主题,提醒大家为节约时间请带着思考和问题来开会;每次会议都需要一人做详细笔录,随后公布会议情况,这样万一有人无法出席,也能了解会议内容。会议记录也是社区历史的一部分,通过这些保存完好的记录,大家可以随时回忆社区走过来的每一步,铭记每一位有所贡献的人。
月度全社区规模的例会主要内容是总结本月社区运营情况,计划下个月的重点活动,比如20周年庆祝日即将来临之时,需要筹备小组拿出活动清单,让各家各户知晓自己的工作任务,比如有的人要联系已经搬走的老邻居,邀请他们趁机回来看看叙叙旧;有的人负责当天的餐饮,为了照顾素食主义者或对某一种食物过敏的人,要尽量做到食物的多样化;还有的人要召集居民排演剧目,策划派对和游戏内容。在小社区,当大家为同一件事忙碌的时候,更能感受到彼此依靠产生的活力、温暖和力量。
群体性生活无法避免矛盾,各种小组的任务之一便是应对化解矛盾。一般而言,不幸遇上邻家有不安分宠物的美国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忍受,要么搬家。阿卡迪亚对此则有细致的规定,每家饲养宠物总数不能超过6只,猫和狗必须遵守各自不同的户外活动时间,等等。如果邻居依然感觉受扰,宠物小组则会召集相关家庭坐到一起想办法解决,也许宠物需要被送到训练营去调教一下,或者试试给狗拴上那种一旦狂吠就会遭轻度电击的功能项圈。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小社区,伤邻里和气是最最下策,实在没办法,才会请小镇动物控制组织介入,把宠物拉走处理掉。群策群力解决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人性,认知自我潜力,提高集体生活技巧,某种程度上也是人格的完善机会。
对社区的爱来自于你与它的互动,如果你在社区留下过自己的痕迹,比如种过树,砌过砖,这里的一草一木在你的眼里就会变得有灵性。如果缺少水乳交融的汇合,人们就很难对社区产生无法割舍的留恋。深谙此道的阿卡迪亚人,引进殖民地早期物质匮乏年代用出力代替出钱的所谓“血汗股”的做法,每家每月必须在公共用地上工作4小时。热爱园艺的伊丽莎白整天在社区锄草弄花,一旦发现公共用地需要维护,她就会在公共用房贴一张任务单,比如足球场该锄草,公用房的水管漏了,等等。修修补补的事几乎不断,需要邻居们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分领任务,如果大家实在不具备完成这项任务的技能或者工具,她会用公用基金花钱雇请外人。
坚持执行“血汗股”这项看来低效繁琐的做法,能鼓励大家走出家门,与邻居一起劳动,感受社区环境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变美的成就感。共同生存中给予和索取的事例,会让人逐渐明白我们在一起是多么美好的现实。
不是一劳永逸
社区的发展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阿卡迪亚也并不总是一派莺歌燕舞。在一个群体中,所有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不可能都是一个水准,如何让大家更多地介入,永远是一个讨论不完的话题。
随着社区成熟,很多居民也年华渐老。因为骨子里相信应该去保护那些金钱不能侵入的领地,大家更敬重为公共事务出力出时的人。社区规定,如果不想或不能参加社区劳动,可以折算成一小时12美元的费用,但不鼓励这种做法。对那些力不从心的老年人,这样的生活方式会变得不堪负担,所以最近大家又开始讨论“如何体面地老去”的议题。社区是变动的,当老人退出,新人比例加大,当初预想的社区是否还能维持仍是未知。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