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又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乡村具有面广、差异大的特征,亟需针对不同地域乡村、不同维度目标分类提出不同的乡村振兴应对策略,探索从乡村空间环境到乡村组织治理多层面、全方位的振兴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营建目标解析
作为“自然—文化—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乡村生态营建的关键在于各子系统内部健康循环及子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3个子系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某个子系统的失能会造成其他子系统失衡,进而导致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失序,危及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从自然、文化、经济多维度推进生态系统复合营建:一是结合自然生态维度建设生态安全格局,筑牢环境基础,实现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目标;二是聚焦文化生态维度、强化文化生态网络,夯实文化基础,实现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目标;三是基于经济生态维度构筑产业生态系统,奠定经济基础,实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目标。在此基础上,强化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协同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乡村文化类产业拓展及生态文化空间耦合发展(图1)。


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南乡村生态营建的规划策略响应
针对上述苏南乡村生态营建存在的问题,在解析对应的规划诱因的基础上,本文以乡村振兴目标为导向,从规划视域、规划手段和规划内容3个层面提出苏南乡村生态营建的规划策略体系(图2)。

(一)拓展规划视域,统筹战略规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规划视域上从生态、经济、文化等多维度引导规划方向,从区域层面上形成高水平综合生态格局及复合生态网络,划定乡村振兴重点区域,科学进行产业定位,以达到区域整体性复合生态系统平衡,奠定苏南乡村基本生态格局,实现产业兴旺目标,为乡村振兴发展做全局性和纲领性的谋划,从区域层面上提升乡村振兴引领绩效。
1.点面结合,协同区域振兴发展
战略规划强调规划视域上的地域宏观统筹与系统全局考量。一方面,整合地域优势资源,建立乡村个体与地域整体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协调多维生态系统,基于生态复合目标,综合考量乡村振兴对自然、文化、经济等的多维诉求,在自然生态方面构建区域生态格局,建立区域水环境保护协调机制与生态补偿制度;在经济生态方面合理进行区域产业布局,减少流域环境污染;在文化生态方面进行区域统筹,形成各具个性的文化生态特色。
例如,笔者在相关乡村统筹规划中确定了苏州吴江区2个乡村振兴重点区域:以经济生态耦合自然生态——“农旅产业+生态”为特色的北联乡村振兴片区,以文化生态耦合经济生态——“江村文化+产业”为特色的环长漾乡村振兴片区(图3)。每个区域提出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与复合生态系统建设重点方向;两个区域内部再确定重点发展的“点”,并分别提出乡村振兴的分区、分类型乡村建设引导要求。

2.多维耦合,推动生态系统复合
战略规划应贯彻乡村振兴的整体思想,统一考虑自然、经济与文化生态多维振兴。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经济生态为动力,以文化生态为特色,明确乡村规划目标定位。同时,根据不同类型乡村的资源条件、发展方向等规划主导因素,分类引导,实现乡村生态复合子系统之间的有机整合与协同进化,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与乡风文明协调统一起来,为苏南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一个运转良好的生态复合系统。
(1)农业带动型: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复合。
一方面,加快立体农业、有机农业、低碳农业发展,合理布局农业用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构建高效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弥补传统“自然资源—农产品—污染排放”单向生产模式的不足,节约生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扩大自然生态效益,结合河流、湖泊资源发挥耕地对自然环境的调蓄作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产高品质绿色农产品创造条件,实现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复合发展。
(2)工业驱动型: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复合。
工业型乡村作为具有“苏南模式”特征的乡村类型,为提高苏南乡村经济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型乡村应在推进经济生态的同时,维育受损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达到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生态系统的平衡。
(3)旅游业牵引型: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复合。
为实现旅游型乡村的良好发展,发挥苏南乡村的比较优势,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耦合是重中之重。规划在此基础上,以乡村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本底,在乡土文化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同时融入新时代元素打造特色文旅产业,拓展文化产业空间、提高旅游经济水平及扩大旅游型乡村外溢效应,释放文旅产业发展潜力,实现自然环境、文化传承及旅游经济全面共赢,最终达到“自然—经济—文化”子系统的全面复合发展。例如,苏州三山村维育保护村域内丰富的山体、湿地资源,实现吴越文化与现代文化共存互融,成为苏州生态文化名村;同时借助吴越文化资源、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三山村“无烟”旅游经济,致力成为生态旅游、无烟经济典范(表1)。

3.科学定位,促进经济生态循环
由于缺乏区域统筹战略视野,苏南很多村庄间的产业定位同质化严重,造成乡村产业特色不显、产业恶性竞争等问题。
总体思路为:共性资源联动发展,形成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模式,打造区域产业新体系;个性化资源独立发展,创新个性化、精品化发展路径,构建个体村庄内部生态循环产业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以产兴村,推进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打造产业生态发展综合体。
(二)创新规划手段,总体规划协同,奠定乡村振兴生态基础
总体规划中以生态适宜为宗旨,灵活使用规划手段,利用模型构建、分类指导和图底耦合等手段及技术,以用地生态敏感性为依据,综合部署协调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协调生态要求和乡村建设的关系,夯实乡村振兴的生态基础。
1.定量模型,建构生态网络格局
基于量化研究开展生态敏感性分析,对乡村范围用地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确定各地块最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调研分析苏南乡村生态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水域、山体、林地等)、社会因素(交通、基础设施、居住用地等)、文化因素(历史保留建筑等)和经济因素(耕地、工业用地等),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利用GIS软件量化分析其生态敏感性,得出高敏感区、较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与低敏感区。同时,基于最短路径模型构建生态廊道,将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及尺度结合起来,构建生态网络系统。
例如,苏州双龙村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以地块内林地、耕地、水塘为生态源,运用GIS定量、定位分析,构建一个流动循环的生态网络系统(图4)。

2.因子承续,打造乡风文明高地
苏南乡村水乡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乡村规划中应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挖掘与保护文化生态因子,构建生态文化网络,提高乡村文化规划的生态性与有机性。一是要承续文化生态因子,将乡村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要素型文化因子如建筑因子(建筑形态、建筑元素、建筑空间)进行时间、空间上的延续,在保护传统文化节点的同时,打造新的文化节点;同时,提取乡村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结构性文化因子(街巷格局、建筑与建筑组合方式等空间格局 ),对其进行框架式保护,以延续乡村历史文化的结构性和整体性。二是构建文化生态网络,将文化群落与支撑其发展的道路、景观带、河流等乡村功能区域视为整体,以物质文化生态群落为节点,以相关服务体系为廊道,将两者有机结合,由点引线,由线串面,共同组成一个静态节点和动态廊道耦合的文化生态网络。三是激活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在文化网络中选择合适的空间打造文化活动场所,组织村民进行文化培训;加强文化宣传,树立文化自信,制定乡规民约,建设乡风文明高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从内涵上体现乡风文明。
3.图底耦合,优化乡村结构形态
在乡村空间开发的分区管控中,以生态空间网络优化为前提,遵循产业结构与乡村互适性原则,合理布局用地,将乡村与自然融合,图底耦合,组织形成一种紧凑、开放的结构形态。因村而异,不同产业结构的乡村有与之相适宜的空间发展模式(表2),农业带动型乡村适宜采用环形围绕方式,在村庄外围集中布置农业,通过“图—底包围”结构,提高用地集约性与农业生产规模化,同时避免乡村建设空间无序蔓延;工业驱动型乡村适宜带型相间结构,通过“图—底相隔”方式实现工业、居住分离,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用绿带相隔,提高乡村空间环境质量;旅游业牵引型乡村适宜指状嵌合结构,通过“图—底相嵌”方式将自然生态空间渗透到每一个景点中,使生态环境与旅游景点自然融合的同时也为未来发展预留弹性空间,提高乡村空间品质与旅游质量。

4.分类指引,完善村域功能布局
根据不同村庄的主导产业类型,以各类型最适宜用地结构形态为基础,结合乡村现状实际用地组成与未来发展诉求,对农业带动型、工业驱动型与旅游业牵引型乡村开展分类指导,完善村域功能布局,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图5)。

(1)农业带动型乡村:有机集聚。一方面,改变现状居民散乱的状况,推进分散式集中或成片集中居住;另一方面,规整田地,农业用地与区域生态用地集聚布置。统筹乡村农业用地与区域生态网络,结合自然斑块、廊道将农业空间布置并融入生态网络的关键位置,将生态林业布局成线性廊道形态以进行隔离或联系,集聚增加乡村绿肺面积,提升自然生态碳汇能力,达到农业空间布局与生态网络相耦合,奠定乡村生态宜居的基础。
(2)工业驱动型乡村:聚离兼顾。
一方面,实现厂村有效隔离,对于“集中不分离”的工业园区,进行管理协商与规划调控,剔除“镶嵌”在村庄间的厂房或厂房间的民居,进行用地置换,集中布局,实现厂村分离;另一方面,设置厂村隔离绿带,在工业区与居民点中设置林地、农田、道路绿带等进行有效人工隔离,减少工业经济对村民生活与自然生态产生的负面效应,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3)旅游业牵引型:分区布局。
分为禁止建设区与限制建设区(包括自然资源旅游型乡村中自然维育区与历史文化旅游型乡村中历史保护区),此外还有建设控制区。将旅游服务设施、居民点等用地规划在建设控制区内,并结合现状资源分布特征进行集中布置,严格控制生态保育区内的建设,有效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
(三)深化规划内容,推进详细规划,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目标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详细规划内容中以生态低碳为理念,结合苏南乡村本土情况,制定村庄居民点范围内的具体规划方案,从集约式用地布局、零冲击式景观设计和被动式建筑设计着手,多方位深化规划内容、多层面开展详细规划,以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振兴目标。
1.高效布局,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根据乡村振兴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的要求,以绿色生态社区营建为重点,对增量布局与存量更新分别提出布局指引。
(1)增量布局,节能适宜。
苏南搬迁撤并类村庄布局应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现状、气候特征和人的行为活动特点,通过合理布局乡村建筑、景观与道路等要素,优化局部微气候环境,建立气候防护单元,推进生态社区建设。例如,建筑布局与风向相适应,注重通风设计,减少气候影响,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充分利用日照,营造庭院空间,打造舒适居住空间,从而实现绿色低碳,生态适宜。
(2)存量更新,集约经济。
其他类型乡村聚居空间以存量更新为主,避免盲目开发建设,减少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在充分尊重乡村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激活低效土地,避免土地利用粗放化,结合水系空间集约布局建筑组群,更新升级设施,通过降低乡村更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来减少乡村聚居空间的碳足迹。依据村民生活情景轴线,以节点、情景轴线为依托组建生活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各组团的规模和形态,有机布局居住空间功能,形成集约型团块状乡村组团。
2.水网修复,提高景观营造水平
乡村规划中应注重水网的贯通与联系,实现景观对环境的零冲击,加强乡村景观弹性组织力和乡村环境的自维持力,以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环境,推进苏南乡村振兴进程。
一是加强“渗透式”滨河景观营造。首先,结合水网布局滨水绿地,保证绿地格局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塑造宜居宜业的水乡特色绿化网络。“绿网”与“蓝网”耦合,延伸贯通于村庄中,形成滨河景观与建设用地互相渗透的有机镶嵌体,合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其次,改造硬质驳岸,设计生态驳岸,更好地完善水陆的自然衔接,提升水体生态功能,重现乡土风貌,实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最大化。
二是推动“特色化”景观小品设计。充分考虑乡村水乡文化、产业特色,采用乡土材料,规划设计特色化景观小品,包括指示牌、垃圾箱和路灯造型等。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经济生态的复合目标落实到详细规划设计层面,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品质,在微观层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目标的协同。
3.乡土设计,倡导低耗生态建筑
通过建筑材料选择、建筑空间形式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等自然能源,建造不依赖于外界能源或仅消耗较少能源即可满足居住使用要求的被动式节能建筑,实现建筑超低能耗,提高乡村生态营建水平。
一方面是生态乡土建筑材料应用,加大使用低能耗的本土适宜建筑材料。如使用秸秆、稻草、土等苏南乡土材料,制作成麦秸板子、稻壳砖、土砖等生态建材,从源头上降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输出;另一方面是自然通风结构设计,结合苏南乡村有关风向数据及其他自然条件,使用增加植被绿化、创新建筑结构等简单可操作的乡村适宜性生态技术,提高建筑的自然通风效率,降低建筑使用能耗。创新建筑结构,设计排风口与新风口,取得合理的风速、风量和风场,将室外空气经滤尘、温湿度等多级处理后,由地面上的新风口送入室内,形成“新风潮”,污浊空气再由顶部的排风口排出,形成下送上出的全天候自动化新风循环,实现建筑被动式节能。
(来源:规划师杂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观点杂谈#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南乡村生态营建规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