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江在福建省的位置
1
概况
福建霞浦县沙江镇竹江村,原名竹屿,是位于东吾洋西北海中的一座小岛,以岛上产竹、四周临水而得名。小岛面积0.2km2,形似卧虎,东高西低,自南宋始有先民登岛定居。岛上共两处澳口,传说经朱熹指点登岛开基的郑、陈两姓表兄弟定居于坐南朝北的后澳,而以捕鱼为生的张氏族人定居于东西朝向的前澳。潮涨时小岛四面环海,潮落则被富饶的浅海滩涂包围。
▲ 退潮时的海面与竹江岛
岛上无田可耕,岛民靠捕鱼为生;明成化年间废渔,遂以养殖海蛎为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引进推广海带养殖,辄成为著名的“海带之乡”。小岛历经数百年台风大潮,岛上临海的房屋街道却从未被海水浸漫,所以当地人代代称之为“浮地”。小岛过去在民间曾有“小台湾”的美誉,现有居民约4000人。
▲ 竹江岛与对岸的山峦
2
海岛渔村的神奇建造
岛上最有特色的,是亦桥亦路的“汐路桥”。建桥之前,岛民只能借助潮水搭乘渡船出行,每逢潮水退去,渡船就无法行驶。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先贤郑启昂(字志鳌)捐献巨资历时三年在泥泞的滩涂上建成蜿蜒七里的石径“汐路桥”,与西边陆地小马村相连。它是桥又不像桥,是路又不像路,涨潮时路桥被海水淹没,退潮时路桥又露出水面,方便那些退潮后仍需来往岛屿的人们,故称“汐路桥”。二百年前的先民在滩涂泥泞中修建路桥,先用松树打桩,铺垫杂木草皮,然后再铺条石横竖三层,方能砌成路桥基,途经六条港道便搭起六座石桥,最高者达2.9m,其中四座有上下两层桥孔及边孔,用于排潮防潮。如今这座全长3651m、最宽处1.8m的路桥,据说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长的古代滩涂海埕石路桥,至今仍是退潮时竹江村村民唯一的外出通道。
▲ 蜿蜒五里的汐路桥
始建于南宋的前澳天后宫,经明清时期两次扩建,现存建筑面积700多m2,是闽东沿海地区保存完整、历史久远的天后宫古建筑。正对宫门为龙壁照墙,左右设东西辕门;宫门檐下五层斗拱,翼角飞扬;宫门向内依次为戏台、众厅、神厅、神龛,左右回廊为女房;神殿顶两处藻井呈圆形,以七层斗拱装嵌;戏台、环楼、腰壁,均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城垛等高浮雕并施油彩画;后宫还保存有乾隆年间的大小二尊“敕封护国天上圣母神位”的神牌。
▲ 天后宫
后澳天后宫始建无考,明清民国时期多次重修,布局坐南朝北,依次建有照墙、戏台、中厅和妈祖殿。惜1966年被“九·三”台风摧毁,近年得以重建。
3
海岛渔民的住居环境
竹江村内多数渔民住宅格局紧凑、样式简朴,沿主街两侧成片密布。宅间巷道宽仅容一人通过,单侧设排水明沟。房屋大多用石块砌筑0.5m高的墙基,富裕人家做青砖空斗墙,硬山墙头曲线与折线相结合,檐下墀头部位略施白灰线脚花饰;门屋为木罩面,置两枚木门簪,耳墙前缘有时置长条立石;厅堂穿斗构架,双层屋面,前檐轩廊,室内三合土夯筑地坪;一般多为两进院落,前院天井条石满铺,对称放置石条案,后院设灶间,常凿有水井。普通人家多建土墙,并在夯土中掺入蛎壳碎片,可防海风咸潮侵蚀。岛上民居屋面坡度较缓,且正厅、厢房、倒座之间均尽可能将屋面相互连接成为整体,而不是上下交互错落,屋脊也几乎无装饰,屋瓦上间隔有致地摆放着砖块,用于压重,这些大抵都是为防止海风掀瓦的特别举措。
▲ 坊门
▲ 巷弄
主街上每隔一段设街亭,亭内置长凳,供过客歇脚、暂避风雨,如今是村民闲时聊天的最佳场所。街口转角墙壁嵌有“颂德碑”、“海鲶乡禁”等古石碑,呈现滨海渔村的历史氛围。
▲ 主街
据统计,岛上共有大小样式各异的36口明清古井,大多为四块“T”形石板拼搭而成的方形井圈,其中双井并置的“锣鼓井”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而一户民居后院的水井,正好开凿在后堂屋廊下墙根处,索性不做井圈,在廊道石板上开凿绳孔吊取井水,做法十分巧妙。
▲ 民居院落
盘亘在岛上山脚和山腰位置的双重古石寨墙,据说是明末防倭寇侵扰而建的,如今尚存多处石基残段,掩映在茂林修竹中,沧桑古朴,别有野趣。
▲ 石雕装饰
4
特色渔业与海岛民俗
岛上郑氏先族用山上竹子围插养殖海域时,不经意间发现竹竿上生出大量海蛎,且比蛎壳生蛎品质更好,于是将竹子每根截成三尺余长,插进滩涂中,发明并推广了“竹扦养蛎”的技艺,被认为是“中国海蛎养殖历史的活化石”。
在滩涂上“讨小海”(抓跳跳鱼和蛤蛎、蛏子等海蚌贝类)的渔人,出行有专用的“泥橇”,俗称“木马、土板、土溜”,是一块前端略翘、整体狭长的杉木板,中有扶手,后端踩脚,前端放物,鱼筐、干粮甚至小孩都可放下。驾乘者左脚踏板,或站或跪,右脚于滩,用力后蹬,即可速滑数米,反复如此可达远途,岛民扦竹蛎苗、收获运送等都需使用此工具,目前其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老街上用传统工艺制作海带干
岛上信奉海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廿一为“妈祖神节”,届时鼓乐喧天、社戏连台,三月廿五、廿六日前澳、后澳两处天后宫分别举行“阿婆走水”活动,青壮年渔民抬着妈祖神像在街上和浅海飞跑巡行,祈求平安丰收,当地人称之为“三月节”,往往吸引上万民众上岛观看。此外,清明海蛎祭祖、竹江海蛎宴等也都是岛上独有的民俗文化。
5
现存状况及保护建议
位于东吾洋畔的竹江岛,晨昏霞光瞬息万变,历史古迹人文荟萃,海岛民居古宅、古井、古巷、古街亭汇聚毗连。岛上建有特色石路桥和双重石寨堡,前后澳口两座天后古宫风格迥异、雄伟壮观。更难得的是,岛民们在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发展中依然有声有色地传承着传统渔业生产和特色海岛生活——涨潮时搭乘渡船、潮退时踏着汐路桥往来岛屿;在环岛富庶的浅海滩涂上踩着泥撬、背着鱼篓、张起扳罾“讨小海”;用岛上盛产的竹子扦插于海涂中养殖海蛎;乘着小船随着潮来潮退在迷宫般的竹竿阵中晾晒和收取海带;每年“三月节”举行传统民俗“妈祖阿婆走水庆典”,吸引万众瞩目,展现着一幅令人震撼的、鲜活的滨海渔村画卷。目前,环岛沿海建筑的改建翻建活动亟待进行有序的管控引导,建议加强对典型传统民居的修缮,维护海岛特色风貌界面,并对风貌进行整合提升,对渔业闲时的民居院落进行活化利用,使这一独特的海岛历史遗产绽放异彩。
▲ 西洋与传统装饰相结合的近代建筑
▲ 姚启圣纪念亭
主持:阮仪三
图文:
袁菲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葛亮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福建霞浦竹江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