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的路径

提要
随着新时期高质量和绿色发展背景下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如何建立与空间规划体系匹配的实施监督机制和路径,成为规划监督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重要举措。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的路径

01

规划监测评估的国际经验


大部分发达国家在保持着先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同时,仍然拥有优美适宜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与其建构了事权划分清晰、分层垂直传导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强调空间政策性的规划运行体系有着紧密关系。虽然各国政治经济体制各异,在空间规划运行机制的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差异性,但都形成了一套完善成熟的规划动态监测机制。如:英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国家层面的规划政策指南、地方层面的地方规划以及邻里规划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及监测评估制度,颁布法律,要求区域和地方规划部门对战略目标实施进度和空间政策影响开展年度评估规划,贯穿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

02

现阶段我国规划监测评估体系的不足

我国传统的空间规划体系,均规定开展针对各自规划战略、目标、指标等内容的监测评估,涉及评估的内涵、理念、机制、对象和技术方法差异较大,但都存在以下共性的特征和不足:①“终极蓝图”式监测评估流程,导致规划适应性和动态性不强。②过多注重物质空间评估的指标设计,导致规划缺少对人本感知的评估。③缺少对空间经济属性的重视,导致规划在空间资源优化配置中失灵。④获取数据途径单一,导致评估结论全面性和精准性不足。

03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路径思考


发展转型期中城市面临更加复杂的经济社会空间治理需求,迫切需要对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和思路方法的创新。


保障国土空间监测评估法律定位。应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监督办法》中明确监督实施地位,将监测评估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一项基本法定程序,规定监测评估的主体、责权、公共参与和配套政策等内容。


构建过程贯通的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将“目标—指标—操作—调控”理念导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的全流程,建立围绕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的过程贯通的规划实施机制,将规划监测评估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类。


建立动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空间规划中反应空间要素规模、结构、布局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有机体,是进行监测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指标的选取和筛选以空间治理、以人为本、地方特色为基本原则,由编制“前”“中”“后”过程差异化指标构成。


搭建纵向传导和横向协同的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平台。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充分整合覆盖自然资源的国土空间数据体系和数据标准体系,建立各级政府部门的数据标准协调机制,逐渐实现“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和自适应”的监督实施智慧治理平台。(来源:中国土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的路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