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光明城市
城市设计由来已久,在1923年区域规划开设为一个学科后,又到了1960年,从哈佛大学开设城市设计专业并且颁发学位开始,城市设计才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城市设计就是设计城市的艺术,也就是把建筑设计放大到城市的层面,一个基地,一个街坊或者一整个城市。
图2:城市设计
在不同的大学或者不同国家,城市设计有时是建筑学的一门选修课,有时是建筑学学生的辅修课程,或者一个独立的学位。
建筑学关注的是建筑,城市设计则关注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和他们围合的空间,一般被称作“公共领域(public realm)”。
城市设计通常关注空间关系,而规划则相反,规划是用以控制用途、流通性、开放空间和处理二维平面上公私领域关系的规章制度。
城市设计一般并不制定规范,而更多是设计一个具体的情景,是对实体与虚体、建筑与空间的关系作出艺术化的处理,虚实相生。
城市设计要考虑网络和一些非物质层面的东西,比如视线通廊、交流交往、交通流线、空气流通、基础设施等等,并以虚体实体以及不同系统的协同作用这样的方式变得可持续、灵活、公正。
图3:城市设计
二战后,美国城市中心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城市病”。在私人小汽车急剧增加的带动下,大量城市人口向郊区迁徙。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针对现代主义的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等现象,新城市主义提出的规划设计主张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
1、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2、强调多样化原则
3、社区设计除供汽车使用外,要考虑人行步道与大众运输工具的使用
3、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4、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然而,中西方城市的发展是具有较大差异性的。
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问题:低密度蔓延加上单一的土地利用形式,导致的非机动车交通量较低、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低。
图4:城市病
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高密度蔓延加上超大街区,导致的空气污染、潮汐交通、公共交通效率低、城市形象单调。
结合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所主张的新城市设计发展理念,考虑中西方城市发展不同的问题,为平衡城市问题,推动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一个适合中国自己的新城市设计理论被提出来。
图5:城市有界增长
创建紧凑型城市形态,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再开发和内填式开发;保护生态、农业、历史和文化资源;集约利用土地,限制城市无限扩张。
围绕公共交通创建人口密度更高的混合用地中心;设计便利的步行和骑行路线,联通公交车站和住宅、就业和服务。
鼓励实现居住、购物与服务的最优平衡,在短途公共通勤距离内,实现职住均衡,整合各个社区内的经济适用房和老年住房服务。
图6:宜人尺度的城市小街区
建设人性尺度的街区和街道;通过各类街道组成的格网,将车流分散到较窄的平行道路。
图7:城市非机动化
保障行人的安全、舒适和便利,鼓励沿街活动,在主要步行街沿线打造休闲场所,街道设计应该优先考虑自行车出行的安全和便利,划定无车走廊以容纳通达的专用自行车与人性通道,其中也可以包括公交车道。
图8:城市公共空间
提供步行可达的、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和公园,提供人本尺度的广场、市民中心以及社区服务设施。
图9:城市公共交通
利用互联互通的分级公共交通技术,提供更多通畅的公共交通服务,将公共交通车站设置在便利的位置,仅通过步行即可到达住宅区、工作单位和服务点。
图10:城市小汽车
管制停车和道路使用,限制机动车出行,提高移动性。
图11:城市绿色交通
采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落实最佳实践;减少建成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执行区域节能与区域可再生能源系统;执行区域节水和水管理系统,建设区域垃圾管理系统。
新城市设计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来看待,将城市作为一种拥有多链接的网状结构来看待。
新城市设计提倡一种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建立和发展、更新的方式。同时,新城市设计将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为积极空间,这样可以更好的拓展市民文化生活范围,提升城市品位。
总的来说,城市整体性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一种更为审慎、包容的态度,理性思考,将各类设计要素有机融合,科学规划,才能打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健康城市。
苏贺强: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详细规划所 设计师
来源:新土地城市设计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