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顶层设计的确定,长三角三省一市一体化建设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这次考察中,宁滁两市签署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京江北新区与滁州来安县、南京浦口区与滁州南谯区分别签署了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
南京市人民政府、滁州市人民政府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壹
往来已久
20年前就牵手南京都市圈
滁州市是安徽省的东大门,地处合肥、南京之间,是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重要成员。
南京都市圈示意图。市发改委供图
早在2000年,南京就开始谋划南京都市圈这个城市战略联盟,都市圈里的八市就包括南京和滁州。2002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编制南京都市圈规划。
体制规划方面
基础设施方面
产业体系方面
两市在智能家电、装备制造、新型化工等领域产业关联度逐年提升,特别是轨道交通装备,两市形成高低搭配、链条完整的生产协作体系。南工大、河海大学、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入驻滁州高教科创城。南京超过十分之一的农副食品由滁州地区供应。
民生服务方面
生态保护方面
两市共同开展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滁河的生态大保护,共同推进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建立重大活动赛事期间环境事件信息互通和会商机制、环境应急联动和会商机制、环境临时管控和应急机制,实现区域联防联控。
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
两市合作前景更广、后劲更足、空间更大
今年5月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也即将上报国家发改委,意味着这一全国最早的跨省都市圈,经过近18年的发展,即将迎来新一轮“提档升级”。
小编了解到,当前,南京正在根据国家和江苏省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部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初步排出了“三大清单”,包括重点工作任务32项、重大平台项目23项、重要改革举措15项,共计70项。这其中,与滁州共建两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南京都市圈上升到国家层面,都是重点工作任务。
江北新区研创园前竖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标识。南京日报记者 姚强 冯芃 摄
今年8月,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在江北新区落地,从创新、产业、开放等维度,赋予特殊的功能定位。自贸区的设立,意味着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的加速集聚,必将为江北新区及周边地区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和广阔空间。特别是围绕产业链互补、产学研合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宁滁双方都有很多文章可做。
叁
未来看点:
打造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战略,是大势所趋。
产业协作“一条链”
继续完善和提升产业链布局,特别是要以创新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体系,推动研发、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在两地合理分工。南京将大力支持滁州企业在南京设立研发中心,探索建立“总部研发在南京,生产制造在滁州”的产业链合作机制。
交通设施“一张网”
以重大交通项目为抓手,进一步织密网络、优化管理,加快提升两地同城化通达能力和水平。
铁路方面,要共同加大协调对接、对上争取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宁滁蚌亳城际江苏段、宁滁城际铁路南京段尽早开工建设。
公路方面,要重点推进104国道汊河大桥、滁河大桥等跨界交通项目,滚动实施打通市际“断头路”专项行动。
水路方面,要统筹沿江沿海港口布局,积极推进宁滁港航资源整合,打造江海联运枢纽经济发展高地。
共治共保“一江水”
加快健全跨区域联防联治工作机制,推动长江大保护制度化、长效化。以滁河大保护区、池杉湖湿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规划协同、整治协同、监管协同,严控建设行为,带动区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公共服务“一卡通”
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来源: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官网
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示意图。南京日报记者 毛庆 摄
顶山—汊河示范区,要围绕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定位,全面构建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打造先进制造业转型转移与跨区域发展的功能性合作平台;
两个示范区要立足自身条件和发展基础,从当前能做的事做起,尽快编制一批项目化、可落地的工作任务。
要建立完善工作对接机制,切实做到规划先行、项目协同,特别是两市相关部门要主动靠前服务、带头认领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节点,协调好重要事项以及需要国家和省支持的重点事项,确保既定任务和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延伸阅读
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交通示意图。南京日报记者 毛庆 摄
(来源:紫金山观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大动作!宁滁将共建这两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