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人:张庭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
(本文为第16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的主题演讲摘录,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详细内容请关注《城市规划学刊》2019年第6期)
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学术问题:
理论溯源及范式转移
理论是“一套规则的正式陈述”,能够为所研究的现象提供“系统的或科学的解释”,从而成为该学科的学理基础。理论的核心是其所包含的价值观。任何学科,只有建立学科自己的理论基础,才是一门完整成熟的学科。
第一、在最基本的哲学认识论问题上,经典的两元关系世界面临三元关系的调整。世界的基本构成从两极(主体、客体)之外,出现了第三极,即“主观建造的客观”。这打破了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观-客观、唯物-唯心的两元关系。因此,对未来不完全的“客观”的人造智能体世界的认识,以及未来的城市形态管理,都迫切需要理论溯源。
第二、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越来越成为很多学科面临的挑战。范式是与客观实体相对的抽象“典范”,是“科学共同体”,是一套世界观及规范。是库恩所认为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就是一种新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真正的“范式转移”必须有“源理论”的指导。源理论是人类知识及各学科的基本理论,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有超越时间空间的普适性意义。如果仅仅是新理论而不是源理论的变化,就无法支撑“范式变化”。
因此,理论溯源尤为重要。
一个经典的规划问题:
从城市改建到城市更新
1852-1870年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主持了自上而下的巴黎改建。改造包括了功能、形象、政治和军事的功能性目标,而这些理念与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相似,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创造“新的城市空间”,回应新经济状况需要。
围绕城市更新理论的三个维度:动力机制(institutional、设计形式(form and design)和空间使用及认知(space use and perception),可以归结五方面的理论:一是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理论,即对城市空间生产动力的研究;二是城市学、地理学理论,20世纪后期以来对城市自身演变的研究;三是新技术的应用,应用IT技术分析人流及物流在空间的分布;四是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理论,对城市空间形式及空间内部关系的研究;五是新趋势,空间规划设计和新兴科学的结合。
围绕当代城市规划,J.弗里德曼提出四个思想源流。政策分析,源于数学(数据分析、系统论)以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社会学习,源于科学管理。社会改革,源于社会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哲学(实用主义、渐进主义)。社会动员,源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流派的划分确立了规划的源理论。中国的规划理论应该属于社会动员及社会改革体系,马克思主义依然影响着今天。
回顾源理论:
范式转移?范式改变?
探讨城市更新中的范式转移问题,就需要回顾城市更新各种理论的源理论,是否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改变?能否成为范式转移的条件?
城市更新中的范式转移,表现为更新动力、决策者组成、利益相关者的结构、空间分析技术等多方面要出现根本变化。城市更新范式转移的一个实例就是高线公园。它的形成过程汇总,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转变,为居民日常需要而建,社会力取代了资本和权力,改变了奥斯曼的城市改造原则。然而这个案例缺乏可复制性,不具有普适性,尚未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属于理论的创新,但未能形成真正的范式转移。
结论
一、理论层出不穷,需要对规划经典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对理论的等级加以梳理,分析是否在源理论及其应用中发生了重要变化,否则不能轻易套用“范式转移”的命题。
二、反过来,人类正在迅速地,并非完全主动地进入一个新世界,面对百年不遇的挑战,需要新理念新方法来应对,因此范式转移即科学革命成为一种期望。真正的范式转移有赖于其背后源理论的创新和转变。

审定:俞静
文字整理:贾淑颖
图片摄影:陆佳元
(特别鸣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党支部志愿团队)
更多主题报告链接:
【主题报告】陈雯| 新发展理念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空间分工与合作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upforum@vip.126.com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官方网站:http://www.upforum.org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主题报告】张庭伟| 理论溯源及范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