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开始公示。为什么要编制《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编制?本文为你一一解答,并请到杨保军、李晓江、邱跃、石晓东三位专家为您解读规划最大的亮点。
为什么编制《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总面积92.5平方公里,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经批准后将成为指导地区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
东城区和西城区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类似,为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功能优化提升,将两个城区作为一个功能区统一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一个功能区可以由多个行政区组成。编制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落实《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中提出的: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的要求,重在落实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在东城区和西城区做出进一步细化安排。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主要内容是什么?
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提高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的能力水平,建设优良政务环境。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推动精治、共治、法治,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如何编制?
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着眼于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开门编规划,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充分尊重社会公众对规划编制的知情权、参与权,我们将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建议,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有何特点?
✔ 突出中央政务功能保障
✔ 突出民生改善
✔ 突出老城整体保护
✔ 突出空间魅力塑造
✔ 突出非首都功能疏解
✔ 突出街区保护更新。
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政治站位非常高,全面体现了党中央对北京规划的要求,尤其是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最新文件精神是相符合的。具体来看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三点:
第一,功能定位准确。这一次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就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这三个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的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四大功能,还要加上科技创新中心,那么根据东城区和西城区的范围,前三个中心绝大多数的活动、设施、功能都是在这个区域,所以定位非常关键。
第二,目标非常清晰。目标实际上抓住了主要矛盾。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要创造优良的政务环境,这是首要的。北京的规划说到底更多要体现首都的规划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如果我们用一般城市的原则、要求、眼光来审视首都的规划,是看不准的、有偏差,首都的规划核心要突出政治中心。第二,实际上也是中央领导特别关心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所以人居环境的建设也是这次规划非常强调突出的。第三,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独特的地方,她同时又是一座古都,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怎么彰显出它的文化底蕴和魅力,把这三者统一起来,所以我觉得目标非常清晰。
第三,它的对策非常得当。针对这个目标提出来的,比如说减量、减负、疏非(疏解非首都功能)、提质、铸魂,这些既对接现在的问题,又瞄准未来的目标。
所以总的感觉,看完这个规划以后还是非常激动的,我的一个体会就是未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和形象跟我们国家的国力和形象相适应,要看出大国首都是什么样子;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那么也要看出一个文明古国的首都是什么样子;我们国家还是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国家,首都处在这样的一个坐标方位上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我们这一版规划试图给大家描绘的。
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在复兴征程上的光荣和梦想!所以我想起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时,首都的建设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当时的媒体刊登过郭沫若先生写的一首诗,他当时心情澎湃,赞美首都,“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巍巍峨峨,正正堂堂;雄雄纠纠,礴礴磅磅;轰轰烈烈,炜炜煌煌;国风浩浩,文彩泱泱;革命壮烈,历史悠长。”我们可以畅想这样的景象,这是我对这一次规划最大亮点的体会。
这次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规划,除了政务功能、历史文化保护以外,特别强调这个地区的民生工程和民生的改善。我觉得这方面的关系上处理的非常好,或者说我们一方面要服务好中央的政务功能,一方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同时要让当地百姓的生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能够让民生获得足够的保障。我们注意到规划当中,包括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养老、辅幼等等这些设施,包括文化、体育设施将进一步加强。
这次规划有一个特点,我们注意到它的所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环境、包括功能的调整,不止是在一个92.5平方公里,或者62.5平方公里这样一个范围进行布局,是将整个东、西城区92.5平方公里的32个街道进一步细分成183个街区。这样每个街区平均面积0.5平方公里左右,就是所说的生活街区的概念,它把所有的安排、所有的管控要求,包括首都功能的要求落实到街区。这样做特别好,让我们的老百姓感受到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调整、环境改善、文化保护的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能够落实到老百姓生活的周边环境当中,让老百姓有切实的获得感。
首先是编制的体例上,它的名称叫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但是它又跟一般的控规不一样,它含着一些分区的内容和总体的要求,形象地说它比控规高,比分区细。总体的规划思路,我叫“四定”:第一,定位,就是战略定位;第二,定向,发展方向;第三,定量,多少人、多少地、多少房;第四,定型,它是什么空间形态、什么环境生态。其实我认为还有第五定,定相,就是我们首都是一个什么模样,即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
第二,在内容上此次规划把名城保护的原则、理念、要求、措施和改善民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难能可贵。因为保护和民生的改善有时会产生矛盾,这一次的控规把这两个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了习总书记说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这次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控规,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它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这个区域的三大任务有机地统筹在一起了。这三大任务就是作为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地区。这三个任务,让首都功能的核心区有着鲜明的特征。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也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所以在保障中央政务环境方面,它有非常重要的责任,也是一个核心地区。
其中这里面老城62.5平方公里,是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古代都城留下的文化价值,所以把老城整体保护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责任,可以彰显我们中华文明的魅力。
同时东城区和西城区又居住、工作着很多的市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提升又是我们市民的需求,所以这三方面空间上结合在一起,让它们的功能都充分发挥,它们的任务都充分实现,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这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专家带你看规划 |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有哪些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