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一周热点(1.5~1.11)重磅来袭!
从“时事热点”到名家“观点理论”,
拓展视野,学会应用!让您掌握城市化最新动态!
时 事 热 点
首发:桥下空间如何设计利用?《昆山市道路桥梁桥下空间利用导则》告诉你
来源:国匠城
内容解读:长期以来,桥下空间一直被视为城市中的消极空间。然而,通过设计改造,枯燥单调的桥梁承重结构也能变成多层次的公共空间。为合理利用桥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激发城市活力,昆山市编制了全国首个桥下空间利用导则——《昆山市道路桥梁桥下空间利用导则》。《导则》围绕社会停车、公共活动场地、城市公园、市政设施、公交停车场、公共自行车调度枢纽六个功能类型和绿化、灯光、涂装三项附属设施进行设计引导,为城市桥下空间的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超详细!新《土地管理法》逐条解读
来源:自然资源之声
内容解读:新《土地管理法》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文对新《土地管理法》的条文进行逐条解读,更清晰地展现了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本次修改的诸多亮点。新《土地管理法》为未来“多规合一”改革预留法律空间,也明确划分了中央和地方土地审批权限,在破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障碍、改革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雄安4个片区规划公示,都公示了什么?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内容解读:近日,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容西片区、雄东片区、雄安站枢纽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面向全社会进行公示。根据控规,容东片区中心规划100公顷的金湖公园,容西片区明确提出规划建设轨道交通,雄东片区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三带、多组团”空间格局,雄安站枢纽片区将建设成为成熟的城市核心区,高铁经济发展形成规模。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理 论 观 点
唐杰:美国的创新与城市空间格局变化
来源:城PLUS
内容解读:回顾美国科技革命的发展,人工智能在为各行业创造巨大产值的同时,也产生了4万亿美元的替代,加深了制造业服务附加值的分化。这一革命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大城市认知禀赋高,创新人才和产业更为集中,其实际溢价明显超过中小城市。走向认知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过程,科学发现与核心专利相互推动,构建企业相互溢出的创新集群,形成合理的企业分工创新动态,鼓励创新制度,是未来中国城市持续创新的必由之路。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Open Access】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架构
来源:城市规划
内容解读:新国土空间规划的架构是否需要重建?本文就从“任务导向”的思路出发,探讨设计全新的国土空间架构的需要。作者认为,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从国家赋予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事权(“两个职责”)出发,从编制、管理、监督、公众参与到整个规划体系,都要服从于一个简单的“元规则”——自然资源保值增值。在这一规则之下,规划工作的基础是要依次从法律上界定“自然资源”的内容和范围、“全民所有”与其他所有的关系、自然资源“产权人”的权利义务。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应 用 视 野
小街区适用的城市功能片区及街区尺度研究
来源:UPDIS共同城市
内容解读:随着城市建设向紧凑化、集约化转变,“窄马路、密路网”的小街区模式成为我国城市街区规划建设的方向。文章指出,小街区具有高密路网、功能混合、布局灵活、公共性强与稳定性佳的特征,适宜运用在商业休闲区、商务办公区与居住区的设计中;而文教区、会展区、工业区与物流仓储区的建筑有自身的设计要求,不适合应用小街区规划模式。最后,文章从建筑尺度、场地大小与建筑组合等方面分析得出了商务办公区、商业休闲区与居住区合理的街区尺度。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交通杀马特︱中国交通需求管理的实践经验
来源: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内容解读:为应对城市机动化不断发展带来的交通、能源和环境问题,交通需求管理(TDM)应运而生。本文对中国城市的机动化水平和交通需求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用地平衡、鼓励公交出行、限制汽车配额、控制外部车辆等自愿性或强制性TDM措施的组合,在经济、技术和政策上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拥堵收费措施多年来由于公平性、精准性和公众接受度等原因一直未能推动,但未来仍有可能被纳入TDM的政策集。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大数据与AI驱动的交通规划方法创新003 | 慧眼识族——北京上班族空间分布与出行特征
来源:cityif
内容解读:北京上班族,自称“世界最奔波”的上班族群,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出行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百度地图慧眼联合课题组使用慧眼常住人口、岗位、通勤职住和出行OD大数据识别出北京上班族群体,并挖掘其职住与通勤状态。数据显示,北京上班族的通勤距离 “名列前茅”;作为次就业中心的上地地区就业强度较大,通勤距离较长;“最奔波”的上班族集中居住在近郊新城;早晚高峰通勤出行最集中,年轻上班族夜间最为活跃。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推 荐 阅 读
【国际视野】“城市繁荣指数”体系:指标、分析及政策的联结
来源:城市化研究
内容解读:如何为城市评价制定更为稳健和灵活的框架,让指标和数据分析与城市规划师及政府决策者的政策需求实现关联?本文以联合国人居署新近制定的“城市繁荣指数”为基础,探讨“城市繁荣指数”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提出可修正和提升的空间。文章指出,城市繁荣“以人为本”,指标应该将生产力、基础设施、生活质量、平等与社会包容,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整合为贯通的体系。因此,城市评估应该采取更为渐进、平衡和灵活的方式,这也为我国当前正在开展的“城市体检”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初审:李郇
审核:刘晔
终审:邓孺孺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版权,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邮箱:1041298894@qq.com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
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化研究):城市化一周热点(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