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动态】超越范围圈思维:以公交发展为导向城市开发的关系地理学| 城乡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卓健)


本刊“学术动态(Planning Reviews)”栏目,推介国内外学术书籍和文献报告、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和前沿热点、分享规划案例研究。本期 “城乡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 专栏,向大家推介1篇基于TOD前沿研究文献。


(专栏编辑:卓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超越范围圈思维:以公交发展为导向城市开发的关系地理学

来源:QVISTRÖM M, LUKA N, De BLOCK G. Beyond circular thinking: geographies of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9, 10: 1468-2427.

【学术动态】超越范围圈思维:以公交发展为导向城市开发的关系地理学| 城乡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卓健)

以公交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开发(TOD) 在当代关于“智能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政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学术和专业文献中,对TOD模式的条件分析往往侧重于“节点”和“场所”品质。范围圈常常作为标准操作图,用以分析、规划和评估预期的节点或位置交互作用以及可达性和密度比。尽管在实证研究中对节点分析(主要基于可达性度量)进行了详尽的探索,但有关场所特定资产的讨论范围仍然有限,而且通常受到目前较为普遍的10min步行路程所界定的范围圈空间分析方法的限制(10min步行圈即围绕一个半径为500m至1.6km,但通常定义为800m区域的圆,对应于10min的步行路程,其中“半英里”考虑了大多数人大概愿意步行到达下一公共站点的距离上限)。因为10min步行圈主要对几何形态和静态空间而不是多样性与动态位置进行分析,并且侧重于均一的二维密度测量而不是多样化的要素品质,这种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成为研究TOD模式的困扰。

 

本研究中,作者提出建立关系地理学的方法,主张使用一种关系方法来跟踪场所质量,而不是在未分化的矩阵(如抽象空间)中映射场所值。从广义上讲,关系地理学研究的是空间和地点是如何从关系中形成的,其中人、物质、技术、机构和非人类要素以特定脉络的组合形式存在,这些组合将各种关系保持在一起而又不失去异质性。空间和位置以主动和动态的方式(作为变迁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静态矩阵来概念化。关系地理因此从固定的几何测量转变为包括地形距离的动态概念,即邻近性和连通性。它旨在对物质与思想,非人为与人为行为,土地与生命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进行更细微和多样化的理解,这些相互作用通常从一开始就被不对称地对待,从而阻碍了对其相互作用的仔细研究。

 

在对TOD研究的传统方法中,为了丰富对劣势位置的分析,关系地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部署。研究认为以下三个步骤至关重要:

 

(1)“圈”外思考

 

关系地理学提供了超越常规范畴(例如现代主义思维的典型二分法)和制图表达概念的地理概念的方法。首先第一步是使用关系地理学中的技巧进行TOD圈层概念之外思考。

 

确定当前规划中的不对称性,例如在规划和管理的论述中如何描绘城市和乡村。通过将这些不对称性“颠倒”(例如,应用在农村地区绘制城市的方法),揭示了新的关系,发现被认可的地理区域。

 

仔细研究地点/节点的差异:这是否也变成了二分法?位置概念会发生什么—它被视为节点的移动性和网络能力的对立面吗?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差异?综上所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地方被边缘化成为静态条件以及地方性和主观价值的问题。仔细研究规模的表示方式,并积极地使用它来边缘化某些功能,同时推广其他功能。规模也是相关的,需要理解为TOD计划维护和/或构建的东西。

 

(2) 跟随“混乱”的流动

 

第二项任务是根据经验追踪地点的地理位置。达比(Darby,1940) 等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展示了如何通过追踪商品甚至病原体的流动以及定义城市领域的基础设施的发展来揭示“地方”的构成。对于TOD研究而言,如何使用和何时使用这个地点与收集关于什么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或没有价值的信息一样重要。跟踪关系意味着要摆脱基于地图的分析,因为拓扑和地形,流量和固定性是相互构成和内在的。

 

(3) 揭示动态地理位置

 

最后,对TOD中位置的相关理解必须有助于诠释TOD规划将支持的不断变化的地理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把一个地方描绘成一个静态的(或被动的)背景。依照关系地理的概念,它通过限定不是在内部本身而是在内部进行的变更来检查位置质量。换句话说,这种关系方法严格审查了对空间和位置的理解,而这些对空间和位置的影响决定了分析。虽然这一转变是发展的推动力(例如,将现有住房增加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地点),但需要更全面地分析地理位置的转变。例如,如果范围圈内的居民数量增加一倍,那么该区域内的城市资产将不再相同:使用量和压力的增加将改变这些地方的日常使用、性质和实际上的可达性。


(供稿:徐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学术动态】超越范围圈思维:以公交发展为导向城市开发的关系地理学| 城乡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卓健)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upforum@vip.126.com【学术动态】超越范围圈思维:以公交发展为导向城市开发的关系地理学| 城乡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卓健)

【学术动态】超越范围圈思维:以公交发展为导向城市开发的关系地理学| 城乡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卓健)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19年电子阅读版

【学术动态】超越范围圈思维:以公交发展为导向城市开发的关系地理学| 城乡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卓健)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官方网站:http://www.upforum.org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学术动态】超越范围圈思维:以公交发展为导向城市开发的关系地理学| 城乡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卓健)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