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上篇:春节期间疫情病例何去何从? ●

春节期间全国疫情概述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数据,截至2月2日春节假期结束,全国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确认病例14490例,疑似病例19544例,死亡病例304例,治愈病例432例。武汉市仍是此次肺炎疫情重灾区,累计确认病例超过4000例,其中累计死亡病例224例,占全国数量74%;湖北省内其他城市,黄冈市与孝感市累计确诊病例同样高居不下,分别超过1000例与700例,并且累计死亡病例均超过10例。湖北省外其他地区,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累计病例数均在200例左右;湖北省周边重庆、长沙等内陆大城市的累计确诊病例数也分别超过250例与100例;沿海城市温州、杭州这段期间肺炎感染数增长较快,累计数量也分别超过250例与100例,详见累计肺炎确诊数据分布图(Fig.1.)。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Fig1:春节期间1月24日-2月2日累计确诊病例空间分布特征 

何为真正意义上疫情“重灾区”?

不同于热力图显示,热点分析(Getis-Ord Gi*)统计工具可识别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热/冷点,其过程会关联统计邻近每一个城市对应疫情数。因此,仅仅一个孤立的疫情高值不构成热点,一个孤立的疫情低值也不构成冷点,单个城市疫情数以及它相邻城市疫情数均为高/低值才可称作热/冷点。相比热力图显示,热点分析可挖掘出一些隐藏信息,基于不同置信度空间展示,其可视化效果更加客观。


除夕1月24日,整个华中地区高值聚集还未达到99%置信度,包括武汉市高值聚集也仅有95%置信度。但截至1月27日,整个湖北省,以及北至河南郑州与开封、南至衡阳与株洲、西至重庆、东至浙江杭州地区,均呈现99%显著性热点,疫情也呈显著性增长趋势。经过10天疫情发展,疫情热点涉及包括整个湖北省以及豫皖湘赣四省大部分地区。春节假期后,这些高值聚类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仍是最重要的任务,在严峻形式下,需严格保证医疗救援物资的落实(Fig.2)。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Fig2:春节期间1月24日-2月2日累计确诊病例空间热点分析图 

绝对量虽有限,但相对量不容忽视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Anselin Local Moran’s I),也称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给定一组加权要素来统计显著性热点、冷点和空间异常值,其中聚类/异常值类型指出是否是高值聚类(HH)、低值聚类(LL)、高值要素而四周围绕低值要素(HL)、低值要素而四周围绕高值要素(LH)。LL可表示当地局部肺炎确诊人数较少(简称“安全区域”),疫情趋势相对安全,可继续维持相应安全防护措施;HH可表示确诊人数高值聚类(简称“危险区域”),疫情已在该地区蔓延开,需要尽量防止人员流入与流出;HL可表示当地肺炎确诊人数高值但周围低值(简称“相对高发区域”),该地区需要尽量防止人员流出,以免波及周边“安全区域”;LH可表示当地肺炎确诊人数低值但周围高值(简称“相对隐患区域”),该地区需要尽量防止人员流入,以防受到“危险区域”传播影响(Fig.3.)。经过10天疫情发展,“相对高发区域”与“相对隐患区域”也发生空间演变,这对各城市实行不同程度“封城”措施有一定参考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Fig3:春节期间1月24日-2月2日累计确诊病例聚类与异常值分析结果 


从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看,大部分地区的累计确诊病例数不存在显著性聚类。东北、西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呈“安全区域”特征。这表明虽然这段时间各地病例数呈增长趋势,但在大部分地区,两两城市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高低影响。在此期间,北京、哈尔滨、粤港澳大湾区、兰州先后成为疫情“相对高发区域”。北京对周边地区传播威胁较大,但由于首都疫情管控较强,未出现疫情向京津冀地区大面积传播蔓延;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累计病例数居高不下,对广东其它城市传播威胁同样较大。随着2月3日春节假期结束,各地向北上广深超大城市返程人员开始增加,北京及粤港澳地区等“局部高发区域”特征将更加明显,其重点防控病毒传播的任务也会更加重,须在一定程度限制迁出人群。哈尔滨与兰州及各自周边城市疫情病例较少,其“相对高发区域”特征表现不稳定。


显著性结果更多体现在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自1月23日武汉实施“封城”措施,周边城市黄冈、孝感、荆门、荆州为最初疫情“危险区域”(HH),其中武汉更是其中疫情“局部高发区域”(HL)。直至1月27日,整个湖北省除潜江与神农架林区外基本演变成疫情“危险区域”,这对湖北省外周边城市疫情传播威胁极大。随着春节期间患病人数增加,湖北省周边城市的疫情形势也在不断变化:湖南省首先受其影响,长沙-岳阳-常德三市在1月26日起成为疫情“危险区域”;河南省疫情发展形势同样严峻,自1月30日起,南阳-信阳-驻马店三市先后成为疫情“危险区域”;安徽省内合肥与阜阳两市在1月30日后成为疫情“危险区域”,但省内东部地区在此期间并没有疫情显著性变化;与此同时,江西省内南昌与九江两市也在此期间成为疫情“危险区域”。截至2月2日春节假期结束,整个湖北省(潜江与神农架除外),连同河南省南部南阳-信阳-驻马店三市,湖南省北部长沙-岳阳-常德,安徽省合肥与阜阳,江西省南昌与九江,形成疫情发展“危险区域”。


另一方面,疫情“相对隐患区域”(LH)更需关注,这些地区较多出现在“危险区域”附近,疫情防控工具需格外警惕。此类地区最开始分布在湖北省周边等地,随着时间变化,各地疫情空间演变程度有所不同:河南省疫情“相对隐患区域”重点分布在在郑州附近中原城市群(洛阳、平顶山、漯河、许昌、周口);安徽省疫情“相对隐患区域”重点分布在合肥与鄂豫赣三省中间亳州-六安-安庆-黄山城市带;湖南省疫情“相对隐患区域”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分别在长沙、岳阳、常德三市南部,即长株潭城市群与湘西州地区;江西省疫情“相对隐患区域”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基本围绕在南昌周边城市带(宜春、抚州、上饶等)。假期后大量人群返工,该类城市更需管控流入人口,防止更多疫情“相对隐患区域”演变为“危险区域”。 

总结

自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前,武汉春运期间流入各地约500万人,疫情快速扩散至全国,受影响较大的省份集中在河南、湖南、重庆、江西、广东5省(Fig.4)。通过疫情数据空间分布,热点分析及异常值综合分析,可知10天春节假期中:


1)武汉市及整个湖北省,包括周边重要城市(重庆、长沙),仍是疫情重灾区,并且其严重程度,已波及豫皖湘赣四省大部分城市,整个华中地区相对全国其它地区,呈现疫情高发热点聚集;

2)超大城市北上广深,以及浙江沿海城市,虽然在疫情确诊数量较多,但在局部区域未构成明显热点聚集,其中仅有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疫情“局部高发区域”,需要严格控制离市人员,以防对京津冀、广东省其它城市带来更多疫情蔓延;

3)在华中地区内部,逐渐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省相连的大面积疫情“局部隐患区域”,包括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合肥以西“亳州至黄山”城市带,环南昌“宜春至上饶”城市带,一旦对于人员流入疏于管控,四省相连城市群极易变成疫情传播“危险区域”,自身防护工作不容有失。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Fig.4:截至2月2日累计确诊病例与春节期间武汉流入湖北省外各城市人数 


参考文献

1 复杂人流网络下疫情走势模拟及对策建议 微信公众号·城市笔记

2 武汉封城一周,全国新冠病毒疫情演化与防控形势如何?微信公众号·地景人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微博求助信息(2月4日-2月16日)  


点击图片登陆>>>



下篇:返工期间疫情传播是否加重? ●

返工期间全国疫情概述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月12日公布数据,截至2020年2月11日12时,全国31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新增确诊病例2015例,其中湖北省1638例;累计确诊病例44653例,现有确诊38800例,其中重症病例8204例,累计死亡113例,累计治愈出院4740例。


上一篇文章《春节期间疫情病例何去何从?》,我们根据中国大陆春节期间(1月24日-2月2日)各省市疫情病例数据,分别采用热点分析、聚类与异常值分析等工具空间化制图,从局部空间自相关视角观察肺炎疫情传播趋势。春节期间,由于国家与各地区相关的疫情管控措施,各城市人口流动大幅度减少,春节期间人员大面积往来取消,人与人之间交叉感染概率有一定降低,有效控制疫情传播的规模。我们利用同样空间自相关分析手段,对返工期间2月3日-2月12日各城市累计确诊病例做空间分析,得出如下判断结果。

返工期间,疫情热点区域面积是否会扩大?

回顾前文热点分析,整个湖北省以及周边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大部分城市,是具有显著性意义上的疾病高值区域。该地区人口数量大,并且也在全国返工人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对于其他疫情热点“相对不显著”城市的疫情防疫工作有较大的考验。一旦管控力度不足,势必会形成更大范围的疫情高值区域。


我们用GIS热点分析工具,对2月3日-2月12日各城市累计确诊病例进行空间分析(Fig1-Fig2)。在这返工期间10天中,疫情热点区域(湖北及周边四省),虽然始终维持在显著高值状态,但覆盖面积并未进一步扩大,这对于疫情防控工作有重大利好。早在2月2日,全国已有64个城市连续三日无新增病例,可占到有确诊病例城市的五分之一。与此同时,全国新增确诊病例与疑似病例均呈现下滑趋势。由于逐渐开始实行社区出入限制管控,使得各城市在人群逐渐返工的过程中,并未出现大规模人群聚集,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新的疫情热点区域出现。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Fig1:返工期间2月3日累计确诊病例空间热点分布图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Fig2:返工期间2月12日累计确诊病例空间热点分布图 


返工期间,高发区域是否管得住“扩散”,

隐患区域是否守得住“阵地”?

根据前文聚类与异常值分析,超大城市中,北京与珠三角形成疫情“相对高发区域”(HL),除自身需要加强管控措施外,还需要严格限制外出人员,以防扩大京津冀、广东省疫病发展规模;在湖北省周边,逐渐形成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省不同程度疫情“局部隐患”城市带(LH),它们受到湖北省(HH)疫情传播威胁最大,在某种程度上需严格限制外来返工人员,以防打乱其自身对疫情防控的部署措施。


返工期间各城市累计确诊病例空间聚类与异常值分析如下(Fig3)。北京、珠三角地区始终处于“相对高发区域”,表明其病例数量相对于周边地区依然居高不下,这可能与两地作为节后热门返工城市有关。大量返工人员的涌入,势必带来更大的防控压力,使得两地“相对高发区域”特征更为明显。不过这段期间,各地新增病例的数量逐渐减少,加上社区管控力度较大,一定程度上有效延缓疫情“扩散”到整个京津冀、广东省其它地区。此外长三角沿海城市作为节后返工重点城市,其人口净流入率在北京之上,目前未形成“相对高发区域”。哈尔滨期间也演变成疫情“相对高发区域”,但病例规模较小,对周围城市未造成疫情“扩散”影响。


对于豫皖湘赣四省相连疫情“局部隐患”城市带,在2月3日-2月12日期间并未发生较大变化。河南省内平顶山、漯河、周口三市累计病例数相对“危险区域”信阳、驻马店、南阳三市并未有较多增长;同样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在湖北省与长沙、岳阳高疫情影响下,病例也未呈大幅度增长,仅在长株潭、湘西州地区有一定波动,但未形成“危险区域”;安徽与江西两省类似,由北至南的亳州至黄山城市带,加上围绕南昌的上饶至抚州城市带,一方面受到湖北省疫情高值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合肥与南昌两市高值影响,在此期间并未变为“危险区域”,但其疫情防控工作较为严峻,后续工作仍需对湖北周边“相对隐患区域”进行重点关注。

总结

自2月3日各地陆续开始返工,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超大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流入人数和市内交通出行都有明显上升,这对于管控在春节期间已形成的疫情“相对高发区域”与“相对隐患区域”提出了较大挑战。通过聚类与异常值分析得出,在2月3日-2月12日期间:


1)疫情“危险区域”仍维持在湖北省及周边部分城市,并未形成较大范围的疫情蔓延;


2)疫情“相对高发区域”仍集中在北京与珠三角城市群,由于各地区严格执行出行管制政策,该地区并未导致各自周边病例大幅度增加;


3)疫情“相对高发区域”的空间格局,与春节期间类似,仍大致维持原有的城市群分布,一定程度反映出这些地区对于流入人员的严格管控。这段期间,各个城市自发实行对返程人群的14天隔离约束,这大大减少输入病例的增加,从而在空间呈现出“危险区域”面积未增加,“相对高发区域”面积未减少的特征,这表明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前期取得一定的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Fig3:返工期间2月3日-2月12日累计确诊病例聚类与异常值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 新型肺炎疫情空间分析——聚类和异常值分析 微信公众号·智图GeoQ


研究作者

贾鹏飞1 全振先2 刘文辉2 余加丽1 丁鑫1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信息中心(创新中心)

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数据支持

1.丁香园·丁香医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疫情实时动态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新冠疫情风险预测(2月15日)  


点击图片登陆>>>




现代城市的本质是现代人的塑造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复杂人流网络下的疫情走势模拟及对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的关于建立城市安全韧性交通系统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重新发现社区——公共卫生危机下的社区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