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面对自然的反噬,城市如何更好抗“疫”

面对自然的反噬,城市如何更好抗“疫”病毒是一场大自然的反噬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一书里狠狠地批评了金沙萨公路,认为它影响了全世界每一个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因为这条位于刚果境内的公路,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般的病毒,包括:HIV艾滋病毒、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每一种都令人闻风丧胆。

作者为什么要批判这条公路呢?公路的周围遍布雨林,金沙萨又是中部非洲最大的城市,因为这条道路的串联,破坏了原来的雨林生态,将雨林中的病毒如HIV、马尔堡病毒等带入沿路的村镇、人口密集的城市,再经由港口、航运遍及全世界。

病毒,是自然对城市的反噬。

反观我国两场大战役,17年前的SARS主要在广东、香港,今年的COVID-19主要在湖北武汉,影响最大的都是枢纽中心城市,一旦发生疫情传染,其传播范围就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

那么,疫情之后,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是否也可以相应调整?

面对自然的反噬,城市如何更好抗“疫”人口与规模的控制

2017年,抢人大战拉开序幕,2018年走向高潮。等到2019年,抢人的红利减少,不过竞争势头却丝毫没有降温。2019年11月,据不完全统计,这一个月期间,包括佛山、南京、上海、成都、中山等,全国共有超过20个城市发布了新的引进人才政策;2020年1月苏州出台政策望实现本科学历直接落户,“先落户后就业”;同时,大专学历落户的要求,由原来缴纳社保满两年的拟放宽到6个月。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人口规模突破千万的城市共有15座,分别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天津、重庆、成都、武汉、苏州、郑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其他还包括石家庄和哈尔滨两座省会城市以及南阳和临沂。此外杭州2019年最终的常住人口增量,按照惯例将于春节后会发布,大概率突破千万。

这些年的城市化道路,一直走的是“大城市化”路线,这也是很多经济学家所倡导的,所谓“大国大城”,发展城市的规模经济。然而武汉“新冠”之后,我们也要反思围绕“大城市化”的规划、建设,和大家探讨一下改进的空间:

1、人口密度与高容积率

千万级人口城市,带来更高的城市人口密度,相应的建筑密度也会更高。其中一项指标,就是容积率。容积率是建筑密度的指标。容积率越高,聚集度越高,当然人的生活、活动舒适度就会越低。

这几年城市扩张,城市容积率越来越高。以杭州滨江为例,普遍容积率在4-5左右。遍布高密度的商务办公、高密度的住宅小区。

高密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通风和日晒。通风、日晒影响人们生活活动的舒适感。另外办公大楼中安装的中央空调也有利于病毒传播。如何为建筑“减负”,将是接下来建筑设计师需要去思考的命题。

2、密集的公共交通

以地铁、轻轨为主导的公共交通,也会面临很大的考验。因承载过量的人流,一旦有病毒传播,十分容易扩散,并且还会伴随交通站点一级一级传播。

3、商场综合体过多

在本次疫情中,有好几起传播和商场有关。比较大型的有两起,一是温州银泰,二是天津宝坻的商场,后者影响了9200人隔离观察!综合体因为是室内空间,中央空调有利于气溶胶传播、病毒扩散;扶梯轿厢、陈列商品等有利于接触传播,一旦有疫情,综合体是非常容易扩散的场所。

4、日常生活垃圾处理

因聚集大量城市人口,每天都将生产大量生活垃圾。目前通常采用的无论填埋、焚烧都只是从末端解决垃圾问题,也严重污染环境,容易滋生各类病毒、细菌。

5、高碳排放与气温上升

高密度人口建筑,城市化的高碳排放导致了气温上升,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2019年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连续过了一个高温的10月和11月。进入12月,杭州16、17号的最高气温更是高达24度。气温上升、气候暖湿也有利于病菌滋长传播。 

另外一些地区城市还会存在水资源不足、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医疗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

大城市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是人们高度聚集的问题。我们大城市化的脚步,尤其是人口抢夺战,可以放缓一下了。

面对自然的反噬,城市如何更好抗“疫”

面对自然的反噬,城市如何更好抗“疫”城市建设可以改进的地方

2003年,SARS来袭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30%;2020年,COVID-19席卷当下,中国城市化率已近60%。60%意味着更多的人口聚集在城市,更密集的高楼建筑和交通网络,再叠加春运的客流因素,这些都是COVID-19比SARS传染更快、更广的综合原因。

与城市化伴随而来的,还有我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日益低下的免疫力。我们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城市一样,外表光鲜,实则脆弱。

但我们也不可能退回到理想田园,中小城市可能问题更多。比如本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黄冈、鄂州等医护人员短缺、医疗资源不足等诸多问题。我们只能针对目前已有的城市、人口规模作出一些改进。有时候,设计细节上的一小步,就是治理文明的一大步。

笔者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注意的:

1、严格保护好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划定的区域,一般是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物质保护遗产等区域,这些地方多是生态物种丰富,甚至邻近水源地!一定要严禁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不仅要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更要确保人民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这些生活底线。

2、保护好城市近远郊的乡村和农场

乡村对城市的意义重大,不仅是开发休闲产业、蔬果补给这么简单。在《消失的微生物》《过敏大流行:微生物的消失与免疫系统的永恒之战》等几本生物科普书上,都讲述乡村生活对一个人免疫力塑造的好处和重要性。

在此次COVID-19疫情中,我们也要更加重视自己的免疫力。个人免疫系统的塑造离不开微生物的支持。在高度城市化的生活中,人类接触的微生物种类越来越少,自身的细胞会无法识别一些无害的微生物,自动发起攻击——于是引发了过敏。

人体自身也有很多病毒——比如鼻病毒,经常会让人打喷嚏,但无伤大雅,可以和人友好相处,甚至还会增进我们的免疫力。与其惧怕病毒,不如增强免疫!

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微生物专家,建议每个人尤其是童年时、在免疫系统塑造初期,要多去乡村、农场,多接触动物、土壤,接触多元的微生物种类,这有利于一生的健康。

3、降低建筑密度、缩小社区规模

按目前城市的人口数量,住宅容积率在2-2.5比较合理,通风采光较为良好,人们生活活动也会比较舒适的。在宅地出让中,也不适宜动辄出让几十万方。体量可适当缩小,5-10万方总建的规模比较适宜。大盘社区,人口聚集度高,一旦传染,管理、隔离难度就会增大。

4、大型综合体数量缩减,沿街店铺值得扶持

综合体聚集人群,像COVID-19这种空气、接触都能传播的病毒,在商场里传播就会非常快。另外,很多一二线城市也存在综合体过剩的局面,笔者认为后续要缩减综合体的数量,把城市归还给街道和小型的店铺。就像上海的长乐路、巨鹿路;杭州的武林路、孩儿巷、中山北路,适合人行、自行车的步道更能散发城市的魅力。

5、市中心不宜兴建大型农贸市场

像本次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据媒体称离汉口火车站很近。依据百度地图,步行大概830米,马路对面则为华南眼镜批发城,北面则是武汉华南果品批发市场。距离武汉市优抚医院、武汉市社会福利综合大楼也非常近,不远处还有武汉市第一中学以及武汉博物馆等教育、文化单位。

大型批发市场建于市中心火车站附近,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规划,方便批发者的进货拿货、物流运输等。这种规划已经不适宜当下的城市发展,尤其是大型农贸市场有利于滋生病毒细菌,大型市场不应建在人流密集处,应早日搬至城市近郊地区。

还有近些年一二线城市都在增设绿地公园,倡导全民健身、增加医疗投入,笔者就不再赘述了。另外现在有38个城、区试点“健康城市”,如苏州、无锡、杭州、桐乡等,湖北省也有,是宜昌市。这些城市在此次“抗疫”中表现也是相对较好的。

但“健康城市”是一个过程,归根到底还是“以人为本”。我们城市设计的思想也需要转变,从过去如何扩张,如何看上去很美很华丽,要转化为如何更加人性化、精细化。

最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更好地抗“疫“呢?——改变生活方式,不仅是拒绝吃野生动物,也要戒烟戒酒,可以多去农村郊野、接触多一点细菌、多吃蔬菜水果、拒绝滥用抗生素、拒绝久坐“低头族“、运动跑步,健康生活。

从2020年开始,免疫力就是最大竞争力!

面对自然的反噬,城市如何更好抗“疫”「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面对自然的反噬,城市如何更好抗“疫”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