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0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在神州大地爆发,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及身心健康。无疑,疫情对我国城镇化及人居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冠肺炎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规划该如何为城市提高“免疫力”?本刊特召开笔谈会,邀请规划各领域的专家,从专业的视角,针对此次疫情中突显出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建设中被忽略、需反思、必应对的学术问题或实践话题进行讨论。健康城市,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以规划人的担当,建言献策,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作者简介】王 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健康城市实验室主任。
【doi】10.11819/cpr20201622v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378.TU.20200214.1746.038.html
* 本文已在知网发布,网址栏复制搜索此链接 或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范围爆发,疫情严重,暴露出我国在城市治理和应急等多方面有待改进。城市规划起源于人类对健康诉求的回应,传染性疾病曾经是现代城市规划关注的焦点问题;而目前健康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考虑,对新型传染性疾病(例如COVID-19、SARS和甲流等)的影响和空间应对尚考虑不足。需要相应推进本学科领域对传染性疾病的空间研究、设计应对和应急处理。笔者建议针对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和慢性病的增长,建构以“公共健康单位”为代表的健康城市治理系统。
在社区层面可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划定“公共健康单元”。根据人口规模,公共健康单元可覆盖一个或多个生活圈,并对两大类的健康设施和服务有所考虑:
一是针对日常健康,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促进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为主要目的,优化居民生活方式;
二是针对疫情应急,在传染病爆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及时和有序应对,以提供疫情期间的预防、 隔离、治疗和援助为主要目的。
公共卫生单元从两大类疾病出发,开展空间相关的健康促进和应急。
在不同层面规划、不同类型项目中,人的需求会因经济条件和社会文明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需要针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明确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在日常的空间管理和使用中,充分考虑空间的健康正负效应,建构健康设计原则和标准。支撑规划师在方案编制过程中,纳入“健康风险叠加分析”、“健康要素品质分析”和“健康资源公平分析”。笔者建议对特定设施的选址和设计、对各层面规划如何纳入健康考虑编制相应的原则和标准,并在规划法或者行业标准中进行制度设计上的支撑,使城市规划针对空间健康性的考虑(例如应对传染性疾病爆发的设施应急适应性设计)成为一种刚性的要求。
要求城市发展大型建设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价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HIA) ,即在项目实 施前后和过程中均开展针对受影响居民的调查和分析,支撑方案的修订和选择,避免健康隐患,促进健康效应。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大力推进、欧美国家陆续使用的一个政策工具,如美国亚特兰大市和费城均在其重大项目规划期间开展了健康影响评估。
目前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下的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已编制出版了《健康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健康影响评价实施操作手册》,但在规划工作中尚未开展。建议考虑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结合规划选址意见书的颁发,开展健康影响评价。
健康城市治理的核心在于:基于社区生活圈,以公共健康单元为核心,针对传染病爆发和慢性病增长,整合各类健康促进的设施、资源和工作,形成高效率和高品质的健康治理模式。我们需要把“健康意识”纳入规划编制和实施、项目发展决策和日常城市治理过程中,建构健康城市治理系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规划治疫】王兰|建构“公共健康单元”为核心的健康城市治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