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观点 | 疫情当前,化危为机方能稳步向前

疫情汹涌,全民皆兵。习总书记说:“疫情防控不仅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各行各业的深入讨论和深刻反思。
我们集锦院内人士看法,从全院层面客观评估疫情“大考”带来的影响,重点从行业特点、行业发展等入手,增强各专业方向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以期危中看机,稳步向前。

观点 | 疫情当前,化危为机方能稳步向前

 

梅耀林院长


回顾历史,危及城市安全的“黑天鹅”事件往往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触媒。这其中,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可以说是城市治理水平的试金石和最严峻考验。尽管疫情终会过去,春天已悄然来临,而我们也将对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宜居城市建设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真切的体会。从长远视角来看,这次疫情防控的经验与教训,除了推动宜居城市建设大框架、大目标的逐步落实外,有三个基础性的“稳定器”——智慧家园、民生家园、休闲家园,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黄富民总工程师


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关键之年,国家和省市肯定会采取多种措施,让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我们要时刻关注,及时提出积极应对办法,抓住机遇,努力化“危”为“机”。网上购物已成常态,网上办公也蓬勃兴起,我们要努力实现网上规划设计;新的形势可能会催生新的业态,要思考规划设计的应对办法;要下功夫做大、做长、做强自身规划设计的产业链,真正实现综合强院的目标;要思考公共安全对国土空间规划、工程设计的影响,形成相应办法和措施。


刘宇红副院长


目前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国家为了保障经济目标,必然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出台各类扶持政策,因此市场面临着巨大机遇。我们要充分重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信息化协同工作系统建设,加速建设信息化协同管理、协同设计平台刻不容缓。另外,快速补充提升人力资源层级。研究专业发展定位,突破发展瓶颈,综合院的优势需要专业实力相当平衡发展。

李正伦总经济师


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武汉疫情后给规划建设领域带来的变革,并与业务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主动对接,开展应急风险管理研究、综合公共安全体系研究和城市危机规划,制定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拓展相关研究。
今后公共安全规划会得到重视。传统综合防灾规划内涵仅包括防洪、地震、消防、人防等内容,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针对各类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编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比如在空间上落实“分区接诊、集中诊治”,从规划角度建立有等级有协作的疾病防治体系,将学校、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能迅速加以改造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包括预留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等应急场所或称之为战略性预留白地。在决策上提高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应对能力和应对预案,平时战时统筹兼顾,在空间上保障物资储备能力。在政策上配套,形成规定规范,成为制度性文件等,都可能是我们要做的事。
谈宜居,不能离开公共管理来论宜居,从实现健康“公共性”角度如何认识和营造具有恢复力、有韧性的社区,更加强调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的基础空间单元,可能是下一步再研究的方向。
每一次重大灾害都会给我们带来教训与经验,并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时会产生新的执政理念与文化生活方式。私以为,武汉疫情后在产业发展上声控产品、消毒机器人等创新产品会更多地出现。

唐历敏副院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需要真正提高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高速度相对粗放的增长模式转变为高质量精明式发展模式,为此规划行业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顺应形势变化开展规划设计研究。抓紧开展与疫情相关的规划研究,包括公共卫生和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微观层面的详细规划研究,如地块的空间使用行为在控规中如何体现,以及宜居社区规划和城市更新规划等。

胡海波副总规划师


疫情过后,城市安全、城市治理会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需要拓展相关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依然是最为重要的业务方向,要及时加强有组织、针对性、实用型的学习。春节前陆续出台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双评价指南”、“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之后还会陆续有相关指南发布,及时学习、准确掌握、快速上手,再通过实践积极反馈。

申翔副总规划师


国土空间规划仍是重中之重,市县总规是核心。考虑到疫情过后可能增加的公共投资,更急需总规以明确重大投资项目的落位。一批重大规划和更具体的技术指南或导则等可能出台。除了过去关注的重点内容,受本次突发重大卫生安全事故影响,更加关注安全的城市形态与容量规模、基础性公共卫生设施布局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的重大卫生设施预控、公共卫生安全专项规划等内容。

王树盛副总工程师


疫情将会影响对原技术规范的完善、对既有规划体系的完善,应急交通、智慧交通将是一个重点。另外,疫情对经济形势的冲击下,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是疫情过后的一个重点,需要关注工程设计。


杨帆副总工程师


疫情过后,需紧盯补齐城市防灾救灾短板的工作重点。宏观层面可以开展城市公共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医疗卫生设施布局总体规划;中观层面上注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配置的完善与提升;微观层面可能是医院、学校、污水处理、环境改善等改造与提标类项目等。
关注疫情过后的健康城市构建的再思考。灾后修复更多会聚焦健康城市构建和宜居城市建设。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在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提质增效以及防灾救灾、宜居示范街区建设等方面,围绕市政专业方向怎么做,更好地提升韧性城市开展思考与研究。

相西如副总工程师


2020年初,这场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了以健康为目标的城市绿地研究和实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应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加强对城市绿地健康功能的研究和实践,在专业领域为营造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在城市绿化理念上要做出改变,从构建传统二维的城市绿地向构建三维的城市绿化空间转变,建立起从微观的居住绿地景观空间到宏观的城市绿化体系空间的有机联系,真正做到让城市绿色空间在促进城乡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次疫情的发生,我们在思考构建绿色生态安全格局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对城市绿色健康功能的研究,将保障城乡与居民的健康功能纳入其中。
当下,相比于户外空间,室内空间与人们的相处更加亲密和长久,针对室内健康绿化的空间设计,主要是满足新时期人们对室内环境健康舒适愉悦的需求,不管是从提高普通公众的健康的角度,还是从服务特殊人群的需求出发,开展健康室内绿化空间设计都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

社区封闭管理是切断疫情传播途径的有力手段,也是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切实体验。如何让居民小区绿色空间发挥减少健康风险暴露、促进健康行为活动和提供给心理恢复能力等健康效应,提升居民小区绿色空间质量。这也为我们进行居民小区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启发。


刘小钊副总工程师


针对疫情,我们应变被动为主动,加大学习力度,加强技术培训和前沿知识储备。关注城市绿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在构建生态安全空间网络、提高城市防灾防疫能力、促进绿色健康生活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规划设计项目中,大力融入园林服务生活、园艺改善健康等理念,开展或引导全省风景园林行业建设在健康园林、康疗花园、社区花园等领域的创新性探索。
在公园城市、健康城市、韧性城市、宜居城市、大数据、EPC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前瞻应对。要特别重视前沿领域的人才与技术储备,考虑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宋杰副总建筑师


本次疫情的发生,使建筑和规划在防灾防疫方面的要求增加,今后在设计理念、技术规范以及设计技术等方面都会有相应的加强和改变,比如住区规划、户型设计、防灾设计、建筑疏散、应急改造等方面,都需要探索和跟踪。
建筑业务仍需要向农村集中安置、乡村振兴等方面发展,本次疫情也能发现,集中更有利于管理。以前的集中安置政策较为宽泛,各地各行其道,疫情过后省内可能会出台相关措施和指导,需要及时关注。

程同升


从技术层面来看,经过这次疫情,健康城市的理念、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的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受疫情的影响,出口和消费下降,为确保经济增长,政府会增加投资,在城市建设方面,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将会成为重点投资的对象,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带来相关的规划设计。

姚秀利


本次疫情过后,必然对各条线工作带来反思。其中,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城建系统而言,智慧+人本的宜居社区建设可能成为重点方向。


朱建国


机构职能和规划体系调整将会带来新的需求和机会。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需要把握周期性的五年规划、有关“十四五”的市政专项规划需求量等机会。同时,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有关的具体政策和宜居城市建设需求还会持续,海绵首批省级试点城市面临验收,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黑臭水体整治要求从设区市向县(市)延伸,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节水型城市创建和复查,宜居街区、乡村振兴等,都带来市政规划市场新的机遇。此外,受疫情影响,公共安全规划、韧性城市建设的市场需求将增加。


疫情当前,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对行业也是如此,但一定要坚定信心,既要看到“危”,也要看到“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疫情过后各级政府的任务不会轻,项目总体量应该还是比较充足。目前各地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市场的反馈,对于规划技术的需求和支撑还是比较旺盛,要求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未来政府会更加关注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有效均衡供给、防疫空间的提前谋划布局、在线商业设施的布局、支撑等等。

施卫红


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中提出“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个人判断城市安全规划包括生物安全规划应该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提前谋划,提前准备;我们形成共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包括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要加紧技术储备和项目实践,要快速形成技术体系。
更加关注城市应急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关注办公+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组团模式,减少人的流动,便于有效隔离;加强应急医疗设施的布点、应急物资储备的布点;要更加关注社区单元,要健全社区的功能,特别是卫生健康服务功能等。

END

【联系方式】

观点 | 疫情当前,化危为机方能稳步向前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88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观点 | 疫情当前,化危为机方能稳步向前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