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师
海 诗
以海淀街镇责任规划师工作为抓手,将海淀打造成为诗意栖居之地。美好海淀,有你有我。

导 读
街区更新“4+1”工作法源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海淀分局对于城市更新与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深入实践,在此指导下,清华同衡规划院作为学院路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团队,与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共同探索一条通过街区规划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道路,以街区规划为抓手,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发现和解决城市问题更简单。
“4+1”工作法
让每一个人发现和解决城市问题更简单
街区更新以街区为单元,在空间上由过去的街巷覆盖到整个街区,在任务上由单纯的环境整治向社会、文化、经济和城市治理等多维度拓展,共同推动城市复兴。
在实际街区更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复杂交织,任何单一的解决途径,都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将治理思维渗透到空间规划,强调通过社会、政府、市场的共同作用引导街区更新;需要下绣花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社区,调查真正的问题和短板,追本溯源;需要城市工作者统筹考虑多个要素,探索满足公共需求的多元方式,促进社会公平,培育社会创新;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突破传统,以创新的方式创造性解决城市问题。
街区更新“4+1”工作法包括“4步法”及1套“社会创新工具箱”。

“4+1”工作法——街区更新“4步法”
“4步法”以人为中心,以精细化为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统筹为思维,以实施为目标,帮助街区更新实践者更系统的了解街区,更客观的看待问题,更全局的把握发展,更有的放矢的参与实施。
Step 1
街区画像

街区画像,全方位、精细化、深入立体地展现一个街区的全貌,从人口、空间、文化等多维度对街区进行画像。需要切实了解生活、工作在本街区人群特征,掌握资源分布和使用情况,探索属于这里的文化基因。通过对基础情况调查摸底,为下一步的精细化提升和治理打下坚实基础,也可以作为街道对接一年一体检工作的平台。
① 人口画像:全面摸底街区人的情况,重点区域的人口信息精度可以延伸到社区、小区、甚至楼栋深度,内容包括人口、职业、年龄、流动人口、老龄化等。
② 空间画像:盘点街区空间资源,重点区域的建筑使用情况需要深入到楼层,内容包括土地权属、使用功能、使用情况等信息,重点挖掘可利用、可更新的存量资源,发现城市的低效利用空间和消极空间,为城市更新精细化提供空间底数。
③ 文化画像:发掘地区文化基因及内涵。提炼文化精髓,梳理文化脉络,全方位展示地区特色和集体记忆,形成构建地区品牌的基础。
Step 2
街区评估

街区评估,认真调查分析街区发展真问题和短板,判断与上位目标的差距,了解不同群体诉求,通过深入体检和客观评估寻找街区更新方向。
通过大数据研判、实地调研、访谈、调查问卷等多元评估手段,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矛盾、需求、差异等方面进行体检评估。
① 找差距:对比上位规划、城市发展目标与街区发展现状的差距,寻找实现目标的路径方法。
② 明诉求:通过调研、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地区居民、工作者、企业、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的多元需求,归纳关键问题、共识问题及共同期待。
③ 判问题:发掘问题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城市问题的表现分析病因和病根。
Step 3
街区更新规划

街区更新规划,是对整个地区一段时间内更新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通过制定长期发展目标、针对性更新策略和实施项目库帮助街道更新工作在整体统筹下有的放矢。
① 制定街区更新发展目标
制定街区更新发展目标是构建地区更新的愿景,体现了一段时间内地区更新的工作重点、理念和价值观,是在上位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多元主体诉求补充细化的街区更新发展目标。
② 针对性更新策略
根据街区特质和多元主体诉求,制定针对性的更新模式和策略,提供实现街区更新目标的有效路径。
③ 搭建实施项目库
统筹考虑中长期发展战略,根据时间、资源、条件等要素拆分项目,形成实施项目库;同时积极与各管理部门对接,保障项目的可实施性。
Step 4
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引导相关各方参与街区更新的全过程,促使存量空间资源与需求升级在功能与品质上的匹配,让空间真正与人发生关系,增加城市的温度,提升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
① 调动多方力量
通过公众参与、社区营造、市场运营等方式,充分调动、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
② 盘活存量空间资源
通过对城市资产的精准运营,引入多元资本,对现有存量空间资源进行功能提升,环境改善,业态升级,重新注入和激发城市街区活力。
③ 改善空间品质
通过微更新、地块更新、系统更新、整体更新等方法改善空间品质。
“4+1”工作法——1套社会创新工具箱
大众参与、社会创新、无限可能
社会创新是由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公开透明、自下而上、分权决策的创新范式。其本质是一种创新的组织范式,是对创新人员和活动的新型组织形式。

社会创新工具箱,通过街区更新实践者的共同探索,不断总结能够帮助更多人参与街区更新的创新方法。工具箱里包含活动型工具,数据型工具,组织型工具,机制型工具和对话型工具等。

1
活动型工具

活动型工具:是凝聚共识、传播地区愿景、公众参与的方式。通过将文化作为街区治理工具,吸引更多个体与社会力量参与街区更新过程,搭建多元参与的平台,培育街区核心价值和集体认同。
2
数据型工具

数据型工具:城市的复杂性很难用单一数据表达,依托数据型工具,可以精细化管理街区数据信息,运用大数据和系统性思维整合分析零散数据,寻找相互关系,模拟街区场景,同时对接城市网格化管理。
3
组织型工具

组织型工具:是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将价值观相近、目标相同的主体统筹、协调起来,形成更大合力,协同解决街区更新规划中的复杂问题。
4
机制型工具

机制型工具:切实解决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问题,通过调动地区社会资源、动员人民力量、打破行政壁垒,让各界力量成为参与街区更新规划与社会治理的“生力军”。
5
对话型工具

对话型工具:坦诚对话是促进居民参与街区更新、建立社会信任的基础,传统的座谈会形式无法满足需求,通过不同会议方式,提升沟通效率,激发更多思考,实现有效对话。
在北京市街道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蔡奇强调,街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础平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街道的工作任务聚焦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上。
街区规划“4+1”工作法的探索,使街区更新“有法可寻”,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城市更新实践,一起发现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创新方法,共同改善城市更新的土壤,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感谢清华同衡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提供相关材料
本内容由海淀分局提供
你可能还喜欢

百年京张变身遗址公园,未来可能多精彩?

花园路的秘密花园

五道口“宇宙中心”怎么改?看看别家怎么做

海淀小海师1+1+N集结完毕,请喊出他们的名字!

微信

微博

今日头条
关注北京规划自然资源,解锁更多权威资料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海师·海诗】往期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规划自然资源):海师·海诗丨“4+1”工作法,让街区更新“有法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