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及功能
防灾公园主要是指由于地震灾害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而建设起的具有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具体包括: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包括避难通道、急救场所、临时生活场所、救灾物资集散地、救灾人员驻扎地、倒塌建筑物临时堆放场等,部分防灾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
经验借鉴
图:东京避难场所分布图
日本在防灾公园的建设上是十分成熟的,政府法律规定,占地1hm2以上的城市公园都要具备一定的防灾避难功能。其防灾公园的基本特征是“平灾结合”,即平时执行普通公园功能,供周边居民进行游憩、娱乐、休闲健身、观赏或开展文艺体育活动,灾时则迅速转换成应急避难场所,启动防灾救援功能。按照这个基本特征,防灾公园的建设需要遵循三项原则:
图:下水道井盖在地震后迅速变为公共厕所
(1)平灾转换原则。防灾公园平时发挥普通公园休憩、游览的功能,一旦遇到灾难发生能够迅速转换为避难场所,发挥减灾作用。
图:防灾公园规划设计中必要的应急设施与平时公园设施功能的转换
(2)交通便利原则。对于破坏性很大的地震灾害而言,发生时人们往往会表现的手无足措,就需要对防灾公园服务半径以内的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安全地带。
(3)用地适宜原则。防灾公园应该设在开阔平坦且地势较高的地带以防止洪水淹没,且周边不能有太多过高的建筑,以免灾时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基本特点
借鉴日本成熟的防灾减灾经验,一座规划合理的防灾公园建设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方面:
(1)齐全和完善的防灾减灾设备。包括应急标志、应急指挥管理中心、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应急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消防设施、应急广播系统和应急停机坪等设施。
(2)防火防疫隔离带。防灾公园在规划时考虑到次生灾害的发生,一般都要设有防护林、隔离带等空间避难设施,能有效延缓如火灾、传染病等次生灾害的蔓延,减轻灾害损失。
(3)安全便捷的避难通道。多条安全便捷的避难通道便于救灾物资的集散以及伤亡人员的转运、急救治疗,保证最大程度上降低伤亡人数。
图:保证有效地疏散通道宽度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现阶段,我国可以利用普通公园改造、开辟防灾公园。普通公园的一些设施,如景观设施、休闲设施、运动场所、教育设施、管理设施、餐饮设施、停车场等,加以改造利用,均可发挥防灾救灾的功能。普通公园内一般都有面积较大的可利用自由空间以及不同规模的林带、草坪、水池、水流和其他可用于防灾减灾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明显减少建设投资。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各项设计内容。具体包括:
(1)防灾公园中要考虑植物的防火作用,注重防灾树林的培育;
(2)目前公园普遍采用“工”字形通道入口,虽然有利于公园管理,但并不利于灾害发生时更快更有效地进入,建议此类入口改造为可移动式设施;
(3)避难场所标志牌虽然位置醒目,但是具体的避难路线没有方向指引,会使使用者迷惑,建议完善标志系统,增强每处场所各类设施的可识别性;
(4)加强防灾公园内避难救援设施的建设。如应急水装置、能源与照明设施、消防治安设施、情报通讯设施等避难基础设施及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卫生防疫用房等其他救援设施等。
防灾公园的设立要有立法依据,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要进一步提高对城市防灾及其能力的认识。政府对其给予足够重视,积极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强化防灾公园规划、建设相关研究、编制合理科学的技术准则,才能使防灾公园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在防灾发生时发挥重要作用。
本期内容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设计分院(市政规划研究所)和规划三所(控详规划研究中心)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