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水资源紧张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被称为城市之“肾”的湿地具有恢复生态环境、改善水体质量、调节气候变化等作用,是解决当前城市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海湿地概况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的定义:指天然或人造,长久或暂时死亡的流水、淡水、微咸水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深海区,也包括与湿地比邻的河岸和海岸地区,以及位于湿地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洋水体。
(1)上海湿地的类型
上海地区目前共有湿地面积599148公顷,占上海地区海拔负5米以上总面积912300公顷的65.67%。其中自然湿地231268公顷,人工湿地367880公顷,上海湿地类型和面积见表。
表:上海湿地分类与面积(单位:公顷)
按重要性分,上海地区湿地又可分为重要湿地、一般湿地和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5块:大小金山三岛、崇明东滩、长江口南支南岸南汇东滩、九段沙和黄浦江(松江和闵行段水源保护区);一般湿地22块:杭州湾北岸边缘、崇明岛周缘、长兴岛周缘、横沙岛周缘、长江口南支南岸等;自然保护区:金山三岛自然保护区、崇明东滩鸟类国际自然保护区、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九段沙自然保护区。
(2)上海湿地的特点
上海地区的自然湿地以长江口滨海湿地(沿江沿海湿地和沙洲岛屿湿地)为主,占总数的93%。上海地区湿地面积比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境异质性高;湿地类型多。
图:崇明东滩湿地九段沙湿地
上海湿地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恢复作用
湿地以它复杂而微妙的方式扮演着自然的净化器的角色,显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严谨、完善和神奇,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上海的各类湿地也对上海生态环境起到改善和恢复作用。
(1)降解水质污染,改善水体质量
长江及黄浦江的几个重要湿地在改善黄浦江水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黄浦江水质污染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黄浦江船只油污水直接排放、上游水源污染等。湿地独特的吸附、降解和排除水中污染物、悬浮物的功能,使污染物降解并转化为资源,同时湿地土壤和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如细菌对污染物有降解作用,大型植物如芦苇、香蒲以及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从污水中汲取营养物质,从而使污水净化。研究表明,湿地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高盐、N、P等超标物质,可以明显改善水体质量。
图:降解水质污染示意图
(2)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提供城市生活用水
上海的湿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能够涵养大量的水分,而且不断净化水质,提供上海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城市水循环具有着重要作用。湿地是上海市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青草沙水库作为上海城市供水的重要水库之一,库内存在大量原生态湿地,生态环境好、水质特别优良。
图:青草沙水库
(3)调节城市气候
目前,上海城市内每天都要排除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其中CO、CO2、CH4等温室气体占了很大一部分,它们的排放造成了城市温度升高、空气混浊,环境恶化。湿地能够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这些污染物,同时又减缓温度升高的速度。此外,湿地还能够通过蒸发扩散作用增加空气湿度,直接影响周围环境与气候,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图:改善城市气候示意图
(4)保持生物多样性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晒息繁殖地,湿地也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动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上海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快、房地产过度开发、过度围垦、填湖造地、水陆污染等因素,上海湿地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保护湿地生物的多样性是上海湿地环境建设的重要问题。在2000年以后,随着九段沙自然保护区的修复以及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等的建设,上海已经在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例如目前在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已录得超过150余种鸟类,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达到16种。因为生态环境优质,每年秋冬季节,都会有大量的雁鸭类、鸥类和鹭类候鸟等在公园内越冬育肥。
图:崇明东滩鸟类国际自然保护区
湿地对城市社会生活的改善作用
湿地对城市社会生活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与社会文化两方面。
(1)经济效益
上海湿地中很多动植物也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例如藻类、莲藕、菱角、各种鱼类、虾类、贝壳等,都可以作为食品进行加工出售;一部分动植物资源具有药用价值;还有一些动植物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如蒲苇是纸质加工常用的原料等。
(2)社会文化效益
湿地本身是一个小的生物圈,富有多种生物,是环境中重要的组成元素,而上海湿地建设过程中,会依据城市特点,建成不同风格的景观,为上海添加了自然景区,美化环境。
总之,湿地对于上海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修复作用,为了我们能够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为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本期内容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分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