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洋河老窖池群及酿酒作坊

洋河大曲,最具代表性的江淮地区白酒之一,1979年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图为60年代南京长江大桥和毛主席语录款洋河大曲的现代复刻版。

行客年年任往来,
居人自在洋河曲。
——【明】邹辑《咏白洋河》
洋河自古便是酿酒名地。据史料记载,明代洋河镇上的酿酒作坊有15家之多,现在洋河酒厂还保留有明朝洪武年间留存下来的老窖池。至明末清初,洋河大曲已闻名全国,甚至被乾隆皇帝指定为皇室贡品。

乾隆皇帝为洋河大曲代言
洋河的老酿酒作坊则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一直不间断生产,与老窖池群一起见证了我国传统白酒产业的传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出专款,在几家私营酿酒作坊的基础上筹建了现在的洋河酒厂的前身——淮海贸易三分公司洋河槽坊。

一张图告诉你洋河酒厂的发展史(图片为作者绘制)
目前,洋河老窖池群及酿酒作坊的工业形态保存完整且仍在使用,是中国白酒文化的典型工业遗产。“洋河酒传统酿造技艺”(蒸馏酒酿造技艺)也已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如今的洋河白酒作为国内白酒产业领头羊之一享有盛誉,鼎盛时期能与茅台、五粮液并称“茅五洋“。

老酿酒厂房内景
洋河酒厂曾多次推出领先全国的酿酒科技创新,为同行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例如,1953年,洋河首创研发成功的大容器储酒池,储量达到100吨,解决了当时白酒行业储量小的难题;1977年始,经过数年努力,洋河酒厂成功研制出38度、28度和18度的“三八”系列化低度酒产品,填补了我国白酒界的一项空白。

白酒的4种基础类型,洋河大曲属于浓香型(图片为作者绘制)
从1988年开始,企业对酒厂建筑进行了多次维修与改造,现各核心物项基本保存良好,酒厂的历史文化风韵也得到了保留,对当地历史的传承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厂区内向游客开放酒文化旅游区,为游客展示洋河酒的传统酿造工艺,也设有关于酒文化的展陈。在工业发展与企业历史文化风貌的协调与融合方面,洋河酒厂这个例子对于其他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老窖池下部池壁为泥筑结构,采用竹签挂泥方式,池壁和池底老窖泥历经数百年自然驯化,富集了大量有益酿酒微生物。

老酿酒厂房房梁,房屋墙体为青砖砌成,早期多为木梁连体结构结构,现在用钢材加固维修。


16
绍兴鉴湖黄酒作坊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尤以绍兴黄酒为佳。不同于依靠元朝传入的蒸馏酒技术的白酒,早在战国时期便有绍兴酒的文字记载。至明清时期,绍兴酒的品类得到进一步拓展,鉴湖黄酒作坊就是源于清雍正年间的章氏家族作坊,选址于鉴湖源头,以“鉴湖”为字号,至今仍持续生产。

佳酿之处必有名泉,绍兴酒以鉴湖水酿造而闻名
1951年10月,使用“鉴湖”牌字号的国营绍兴酒厂创办。次年的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绍兴酒厂送展的鉴湖绍兴加饭酒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获国家名酒称号。这也是黄酒类唯一入选的一款。

近代历史上的国营绍兴酒厂经历了公私合营、兼并重组等一系列更迭,最终于2009年更名为绍兴鉴湖酿酒有限公司,沿用至今。鉴湖黄酒一直遵循“一冬酿一酒”的传统酿造技艺,厂区内仍留存了大量原酿酒作坊留下的清代、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建造的老建筑。

工作人员在搬运酒缸,准备开启“冬酿”。冬季水温低,含杂菌少,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

南大门(清),明间柱榀间清晰可见的清代壁画

坛酒仓库(50年代),面宽十间,砖柱承重,木桁架结构,地面全为青石板。现用作黄酒存储仓库。
2006年5月,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企业在2018年申报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尝试将绍兴黄酒文化、鉴湖风景区与工业旅游有机结合,在维护利用老厂区建筑的同时推广传统酿酒文化,促进黄酒产业发展。

编辑:王君 / 审核:兰舟催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工业文化遗产):【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洋河老窖池群及酿酒作坊&绍兴鉴湖黄酒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