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樊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
黄耀福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01
引言
上流村位于新兴县六祖镇龙山塘村内,村庄户籍人口超900人,常住人口约540人。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上流村的村民开始离开老房子,往旧村外围寻找空地修建更为舒适的新房;新房的不断修建导致了村庄中心成为了空心村:大量的旧房无人居住、无人打理,部分建筑甚至被侵蚀、开始坍塌。

上流村村域与空心村范围
但村中不乏有乡土情怀的村民,对老屋中的故事与人情念念不忘,村民张立辉,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用两年的时间,从一砖一石开始,在点滴中不断改善旧村:将简单易得的乡土材料运用起来,用于改造修建茶居、民宿、食堂甚至书院。在村庄中寻找一片地方以茶会友,用情怀唤醒旧村记忆。

改造的整体布局
02
铺路
连接内外的小路都是一砖一石铺设的,用的是乡村中最常见的石材,或大或小,形状各异;砖则是用的最简便的灰砂砖,通过不同长短的拼凑,形成具有韵律感的小径。阶梯的部分则加入了少量的混凝土,起到加固作用的同时又展现出石材的原貌.




形态各异的小径,材料简单的同时不乏灵动与自由
03
旧农房
改造前的农房大多已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但外墙的土墙与结构尚存。由于老房子的采光与通风并不好,因此改造过程中,在向阳面选择加入大面积的玻璃窗,营造开阔视野的同时保证了通风与采光。

改造后的餐厅,特色的墙体保留与宽敞的庭院、落地玻璃完美融合

茶居向阳面加设了落地玻璃窗,景观极佳
农房的改造使用了木材、树皮、石材等随处可见的材料,但在结构、窗框、栏杆等部分则少量地使用了钢材,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又不会过于突兀,与旧农房的乡土风貌融合在了一起,在部分农房的墙面上还加入了少量墙绘、农耕挂饰等元素。


改造后的二层民宿与墙面装饰,远远的就能看见,颇具标识性


拟定改造的毓川书室,是村民张立辉太祖公故居,
庭院中间的黄皮树,也已有多年历史
04
庭院
庭院内多用砖木与石材铺设,加以绿植、休憩小桌凳的点缀,悠闲而又自在。


改造的餐厅内部,细心布置的庭院富有乡村气息
05
小品与水景
点缀在院落内部的小品与水景往往是改造者用心经营的体现。茅草、木材、树皮等未经过多修饰的材料被利用起来,树下品茗、木旁花开,处处彰显着乡村的自由与休闲。

利用木材制作的标识,乡土的造型与富有诗意的名字

庭院的入口,茅草与木材配合得相得益彰

古荔与桌椅,闲暇时可在树下听风品茶

未经修饰的木材,配以自由生长的玫瑰
小径旁还做了围合式的景观,用简单的灰砂砖围合成多做样式的花圃,或平铺或直立,没有千篇一律的景观只有处处变化的细节。




不同铺设方式打造的小景


不同设计手法打造的水景,
一个原始而开放,一个精致而又不失原生态


水边的茅草亭子,隐藏在绿叶与花草间
初审:李郇
审核:刘晔
终审:邓孺孺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
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化研究):高手在民间:那些石头房的改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