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

东台市三仓镇兰址村、联南村、官苴村地处江苏东台沿海平原。纵观东台农业发展,历经千年盐田,百年垦殖,如今已是省内重要的农业大市,以“一只瓜、一根丝、一篮菜、一棵树”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规划三个村庄共同构成了“三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体部分,处于核心区的兰址村内建有展示中心和高效果蔬大棚,蔬菜瓜果是三个村庄的主要产出物。三个村庄空间上成团,总面积接近10平方公里,地域相邻,产业相似,有较强的关联和互动,具有进一步协同发展的潜力。
村庄布局上呈现出典型的“一”字式和“非”字式特征,沿路展开,周围即是大片的条田,这样的空间形态在苏北地区具有普遍性。
东台特色田园乡村鸟瞰△

与以往的新农村规划、美丽乡村规划和以人居环境改善为目标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不同,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在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关注重点等方面有了更为综合的要求,需要整合升级既有工作,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推进乡村特色发展和综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环节。
规划总体上完成了四个方面的转变:(1)从关注物质空间转变为对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等各方面的综合改善;(2)从关注乡村本体转变为对乡村周边大环境的综合考量;(3)从自上而下的政策传导转变为上下联动的互动优化;(4)从由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转变为由设计师、村民、乡贤、社会资本等多元主体联合参与编制。
为了营造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从发展、建设、改革三个角度切入,来构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规划的整体思路框架,试图从多面的视角以更为整体的方式去解决乡村目前存在的问题,最终从产业、生态、设施、景观、建筑五方面进行引导。

为保证规划方案的可实施落地,东台市政府成立“特色田园乡村工作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推动两套方案的协同制定。规划设计方案从综合角度入手,在充分了解本地农民基本诉求的前提下,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市政配套、建筑保护、景观环境等要素,形成面向操作的实施方案;工作推进方案则立足规划,在体制机制、金融政策、评估体系等方面探索创新,理顺各方关系,更好地推动规划的实施。
紧扣农村、农业和农民,开展深入细致的驻场调研,与各类农民主体开展43次田间访谈,与主管部门、乡贤能人进行12次内部座谈会,进行了168小时不间断行为调查。一是基于农村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复杂性,充分了解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减少自然灾害破坏的适应性解决方案。二是基于规划村庄中农业经纪人和农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现实,对农业产业的调研从生产领域拓展到农业经纪人、合作社组织、生产加工储运等各方面,把握整个链条中相对薄弱和容易对农民利益造成损害的环节。三是从农民需求角度采取调研,工作组与村委会合作,运用GPS设备跟踪调研的方法,深入了解农民生活习惯,为规划中优化村庄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布局提供依据。
兰址村村民GPS活动活跃度分析示意图△
规划坚持生态优先,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的基础上保障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必要生产性服务设施用地的供给,改善农民生活,促进乡村生产;其次,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合理处置闲置集体用房与空关农房,盘活作为公共服务设施或复垦为耕地,集约节约用地,也通过对村庄存量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完成生产性服务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三,建议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土地指标的流转,补充村庄建设的必要资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生产组织上进行模式创新,依托土地流转建立生产基地,鼓励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引导“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民增收。在规划中结合集体用地与农房改造,设立“乡村工坊”,作为创新型的生产服务平台,重点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特色手工艺培训培训,并为村民提供电子商务、政策咨询、销售渠道对接等中介服务,同时承担一定的展示与接待职能。
东台的产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历史上著名的“盐仓”,东台有很多地名因盐业而命名,其中就包括本次规划乡村所在的三仓镇,近代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带领本地百姓“废灶兴垦,拓海垦殖”,规划村庄便经历了从“盐仓”变“粮仓”再到“现代农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传统产业的变迁,各时期的文化复合交融。

试点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东台特色田园乡村工作小组按照“区域协同发展”的思路全力实施兰址村、联南村和官苴村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充分发挥各区优势,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文明乡风为助力,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下试点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突出结构调整,根据试点村实际情况,组织实施果蔬采摘园、菜篮子基地等产业项目11个,实现从传统种植业向农业服务业转型。农业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品牌热度持续提升,三村联动结合农业资源打造农旅环线,举办西瓜节系列活动,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并建成江苏首家西瓜博物馆。试点建设工作启动至今,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6万元,较2016年提高了20%。
特色田园乡村内现代农业园实景△
三村全面协同,共抓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处理率达95.3%,农膜综合利用率达95%。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停车场5处,提升道路20余公里,同步配套路灯250盏。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作为村民公共交流活动场所,满足文化教育、生产服务、党群服务等功能需求。
兰址村规划平面图△
试点区域深入实施农村康居工程,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因地制宜改造院落景观,改造提升沿路房屋262户,打造农家小院230处。三村充分挖掘乡愁文化,延续历史传统文脉,通过保留历史和年代记忆的建筑物、文物,借助老工艺、老把式、老作坊、老传统实现农民公园、农耕文化园、中心村节点等群众共享空间提档升级。兰址村投资新建农耕文化园展示种棉、种粮、种瓜的农耕文化;官苴村新建将军树广场,深入挖掘革命精神和历史内涵,用红色文化凝聚乡村建设力量;联南村打造知青点,寻觅知青当年足迹,重温艰苦浪漫往事,传播知青文化。此外,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与乡村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
深入挖掘废灶种棉、种粮、种瓜的农耕文化△

相对于城市聚落,传统的生活状态、自发的社会组织、朴素的价值观念、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不可复制的历史变迁都表现在乡村空间组织模式和文化表征中。东台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是在全省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告一段落的基础上,针对本地乡村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立足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乡村振兴为目的开展的一次积极尝试。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产业为动力,以文化为根基,为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做好谋划。
项目组成员:
分管:李正伦 审核:刘志超
负责:蒋瑞明、李苑常
项目组:周骥、李晨晨、闫昊、张晓、曹隽、卢春霞、姜楠、刘骥、何黎军、宋杰、王胜、陆建、刘畅、廖海平、孙正、蒋金亮、张兆祥、陈奇、仇广钰
END
扫码关注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台市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 立足技术集成,发挥协同优势,服务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