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规划探讨】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北京? ——基于北京中心城城市形态问卷调查的一点思考

北京,国家说,这里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北京说,我们要创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展现国际范儿……


但是,“中心”是什么样子?“之都”又是什么样子?


为了摒弃规划师的固有思维,北京市规划院“中心城区城市设计”课题小组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公开征集公众对北京城市形态的看法与个人偏好。


问卷调查从3月26日起持续12天,回收有效问卷1320份。有相当数量的受访者不仅选择了答案,还附上留言。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大家对这座我们生活的城市那爱恨交织的情感,以及殷殷期望。



图1:调查样本地域分布示意图(来源:问卷网;样本数量:1320)


这里,我们就撇开职业,单从一个城市居民的角度聊聊我们到底要一座怎样的城市来生活。


一、一些调查结果
1

关于城市整体形态


现状评价:6.24分,勉强及格,差强人意


以10分为满分,受访者心目中现状北京空间形态仅获得6.24分,勉强及格,差强人意。

那么,北京“差”在哪儿?

受访者普遍的感受包括“拥挤”、“混杂”、“雾霾”、“尺度大”、“细节脏乱”等。有人说北京“细节脏乱差,土,满街小广告蹦蹦车,街道宽的瘆人,街边绿化一般,不适合行走,最好的地方都服务政府和有钱人,不亲民”,有人说北京是“垂垂老矣的文化巨人”。



图2:现状北京空间形象打分统计


图表显示,对北京城市形态的打分集中在5、6、7、8四个分数,其中打出7分的比例最高,约占28%。若以8分为理想分数,约20%受访者认为北京现状空间形态较为理想。


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秩序”

调查给出了庄严、现代、洋气、土豪、落魄、无序6个词语作为体现现状北京空间形态特征的选项,最终受访者认为“无序”是当前北京较为突出的特点,也是较为关键的问题。

在垂直方向,缺乏地区标识。一位受访者留言说:“城市的轮廓线没有特色,像一个乐章没有高潮或者高潮部分太短暂。”



图3:中央电视塔东望


在水平方向,空间尺度、建设进程、设计水平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秩序缺失。



图4:西三环中央电视塔脚下新旧建筑混杂


2

关于城市建筑高度


现状建筑高度缺乏逻辑

北京作为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城,现代元素与历史遗存的关系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调查中有5道关于建筑高度的问题。从公众反馈中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观点:现代建筑的主要问题不在“高”“低”,而在于高低分布的内在逻辑秩序。

总体上,56%的受访者认为北京现状建筑高度“缺乏逻辑,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低。”20%认为现状高度“挺合适的”,另有15%认为现状建筑偏高。



图5:不同区位居民对北京现状建筑高度的感受



图6:不同城区居民对北京现状建筑高度的感受


北京是否需要地标建筑?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特定地区内相对高的建筑能够帮助建立起空间秩序。尽管如此,历史城区依然是北京的最佳城市名片,没必要为了标榜去追求高层地标。

3

关于城市活力地点


自然景观 > 旧城、商业综合体 > 其它


关于外出活动,半数以上受访者倾向于“有水有绿的地方”,其次是去文化底蕴深厚的旧城或是商业综合体。



图7:出行偏好


295位受访者在问卷中向我们推荐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166人推荐三里屯village(太古里),而后依次为蓝色港湾、侨福芳草地、什刹海(后海)。对于出行,最多的受访者倾向于绿色、自然类休闲场所,同时交通便捷程度是选择出行地点的最重要因素。



图8:出行场所推荐统计

一些研究发现


问卷调查中,年龄、身份、居住环境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的个人偏好、需求及价值观产生影响。



图9:样本基本信息情况


年龄的影响:城市规划 & 全年龄关怀


总体上,随年龄增长,对北京现状空间形态的满意度变差。



图10:现状打分 x 受访者年龄


通过对出行偏好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对商业活力集中区偏好下降,对自然景观的渴望显著提升。而在选择出行地点的诸多因素中,年龄越大越看重人少、安静、自然。反观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区,几乎脱不开商务、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换言之,更适合年轻人。



图11:出行地点偏好 x 受访者年龄


我们认为,城市规划应体现对每一位居民的关怀。这种关怀不应仅停留在给儿童设置幼儿园、学校,给老人设置养老院,而应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京时间的影响:憧憬的城市 vs 生活的城市


在京时间不同者,在京目的不同,对城市的感受与需求不同。


课题假设在京时间不足1月者为“访客”(旅游、商务、探访等),其他为城市“居民”(读书、就业、生活等)。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访客在对北京城市空间的体验普遍优于城市居民。一方面,访客对北京现状空间形态给出的平均分为6.5,而居民平均打分在6.2左右。另一方面,访客对北京的历史文化空间、纪念性空间与现代元素等可供参观欣赏的“表象”更感兴趣;居民则纷纷表示对城市“内在秩序”的缺乏表示不满。


以“无序”为例。受访者对现状北京空间形态的评价是“无序>现代>庄严>其它”,但访客群体则认为北京“现代”的特色最为突出,而后才是“无序”。此外,从趋势上看,在京时间越长的居民,对这座城市空间的“无序”感受越深刻。



图12:在京停留时间不同受访者的现状感受情况


对北京来说,它首先应该是一座满足居民生活的城市,而后才去考虑承载区域、国家甚至国际性的服务职能。


居住区位:重点发展 vs 均衡发展


在京区位不同,生活环境与质量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课题组调查了公众对现状的改善意愿。从旧城中心到城市外围地区,受访者对交通设施效率的改善意愿显著提升,体现出外围地区居民生活半径大,距出行目的地较远,交通设施服务能力下降等现状问题。



图13:最渴望提升哪个方面 x 居住区位

三、一些规划启示


定位:由世界的北京市民的北京

一直以来,规划赋予北京太多的高端职能,打造了一批重点地区与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纪念场所。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中,北京的客观指数常年居首,但主观生活质量水平却始终处于下游。


表1:2012-2014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的更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办方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标语,传承了这份理想。


至2011年底,北京市中心城剩余建设用地资源仅18%,换言之,北京已经到了从快速发展向精细化设计的转型时期。本阶段城市规划师关注的重点,应开始从核心地区、重点项目向一般生活地区转移,关注和倾听城市居民的心声,了解居民的需求,解决居民的困难。工作目的应该集中在城市平均生活质量的提升。

北京已经被捧到世界的舞台上,是否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城市主观生活质量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空间:由关注物质关注人性化

“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是控制城市建设最直接的技术手段。其一般控制方式为下表所示7项指标。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限制了建设项目的“量”而漏掉了“质”。

表2: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示意



在规划层面关注人性化,需从城市设计着手,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其目的之一是创造一种物质环境,使居民感到愉快,激励其社区精神,并且带来良性发展(来源:wikipedia)。

近年来,上海、天津等国内主要城市先后完成了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研究工作,并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将城市设计导则纳入法定规划,与控规共同指导城市建设。

目前,北京依然在探索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内容、工作模式与流程等内容。控规与城市设计的结合,将成为北京关注并落实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高度:由关注高点关注逻辑

建筑高度是建立地区秩序的手段之一。


课题小组在研究中发现,过于分散的高层建筑、或是高差不分明的高点布局,都无法形成理想的空间秩序。



图14:“9·11”前后曼哈顿岛天际线对比(左:“9·11”以前;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建筑高度,我们大胆构想一种通过控制“区域高度结构”新方法,通过控制一定研究范围内不同高度建筑的比例关系,塑造一个相对分明的地区中心及空间秩序。



图15:“区域高度结构”控制方法示意


活力:由重点地区均衡布局


从受访者推荐的优秀出行地点分布中,我们发现“文化类集中在旧城、活力类集中在朝阳,长安街以南几乎一片空白”这样令人忧虑的结果。南北城发展的不均衡,在活力空间布局上清晰的显示出来。



图16:受访者推荐的出行地点布局


对于如何在城市中生活的更好,活力空间的布局和水平是十分关键的因素。首都机场、亚运村、金融街、CBD、奥体中心……这些建国以来布局在北京的重点功能区全部位于长安街以北地区,带动北城蓬勃发展,综合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所谓“不患贫穷,患不均”。现状的北京南城依然存在较多市场、仓储、工业、集体产业等建设用地,在未来将随着城市建设逐步更新使用功能。在此过程中,除房地产建设,公园绿地、文化展览、休闲娱乐、综合商业、体育等设施应同步补充和完善,在中心城范围内达到相对均衡的分布状态。

自然:由点状休闲线性漫步

历史上的北京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的前身冲出山谷形成了肥沃的冲积扇平原,水网纵横、湖泊密布。即使到了今天,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北京其实依然有绿地,有公园,也有河流。

多数受访者在调查中表现出对水和绿的向往,其实北京有条件为市民创造更多亲近自然的场所,只是没有做好。

图17:对比北京的清河(左图)

与京都的鸭川(右图)

在受访者推荐的出行地点中,除元大都公园一个线性空间外,均为具体的“点”。其实,以河流为依托,可以将更多的自然元素引入日常生活,满足居民茶余饭后的活动需求,让珍惜的水资源展现出更大的价值。



图18:北京滨水活力空间网络构想(笔者自绘)

结语


本次问卷调查给予我们课题小组大量的信息以及丰富的知识。本文仅仅整理了小部分与城市形象、建筑高度及活力空间相关的内容,很多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我的城市我做主,我们渴望做到这一点。


在规划工作中,公众参与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组织问卷调查只是多种形式之一。我院多个部门目前均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我们也期待与您一起,共建美好北京。


信息来源:微信号:“cityif”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

点击“历史消息”查看错过内容;

回复关键词获取所需内容;

点击菜单“微搜索”搜索感兴趣内容;

每周一、三、五推送,若未收到最新推送请点击菜单“微热点-最新一期”自动获取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