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街道品质与街道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2019年6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批准全国《街道设计指南》团体标准立项,指南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联合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共同编制,希望在全国推动街道设计的人性化转型。
在《街道设计指南》课题组和同济大学的策划组织下,本次关于街道设计指南的网络问卷调查应运而生。本次问卷分为大众版与专家版,大众版强调公众参与意愿和方法,专家版强调技术标准和管理。本次问卷调研通过微信及问卷平台发送,得到了全国大量民众和专家的关注和支持——–—徐磊青
(上)解密不同规模城市专家和市民对于街道设计看法的差异。
(中)解密不同性别人群对于街道设计看法的差异和解密中国十大街道。
(下)解密一线城市:沪京广深的专家和市民对于街道设计看法的差异。
04 解密上海与其他超大城市专家和市民对于街道设计看法的差异

大众版超大城市答题者共有915位,其中上海答题者占35%共324位。
专家版超大城市答题者共有447位,其中上海答题者占52%共232位。

性别上,大众版与专家版答题者女性总占比超过50%,其中上海答题者女性占比更高。

答题者以19-40岁年龄段为主,相比有更多41-60岁的上海民众参与本次调研。

大众版答题者以工作和学生状态为主,专家以设计师(交通、规划、建筑、景观等)以及专家学者为主,相比,上海参与调研的专家中设计师占比更高。

上海与北广深超95%的大众认为街道对于生活是重要的,在此肯定了街道的重要性。

69%上海专家认为上海街道设计非常好或比较好,而相比,北广深专家更多认为城市街道设计一般或不佳,还需提升,说明上海近几年的街道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北广深城市的街道设计有待针对性提升。

所有超大城市最主要的街道活动是散步,北广深城市市民相较上海市民更多喜欢在街道上聊天,也更多将街道作为运动及打牌下棋休闲娱乐的场所。


所有超大城市市民与专家都认为街道最为重要的四大要素是通畅安全、整洁美观、绿色生态和设施便利。上海市民相比,认为商业活力较智慧智能更重要。

相较专家,各城市市民更注重街道各要素塑造,八大要素都是市民使用街道时所注重的因素。与上海市民相比,北广深城市的市民更注重街道功能多样、历史文化以及智慧智能。与上海专家相比,北广深城市专家更注重设施便利、历史文化以及智慧智能。因此,结合市民街道使用需求,街道的设计规划应该充分考虑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不可忽略次要因素对于街道使用的影响。

所有超大城市市民最关注的三大街道要素都是人行道、绿化带和建筑界面。相比,上海市民更关注建筑界面和街道设施。北广深城市市民对于非机动车道表现出了更多关注。
所有超大城市专家最关注的街道要素是人行道、建筑界面和街道设施。相比,上海专家更多关注绿化带、建筑界面和街道设施。北广深城市专家表现出对非机动车道及车行道的关注。

上海市民首选的两种出行方式是步行和地铁。相比,上海市民对地铁的使用度明显更高,而公交车、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使用度明显更低。上海拥有较完善的地铁体系,但是公交系统和自行车慢行系统还有待提升完善。

所有超大城市市民都认可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十分方便与自由。相比,北广深城市市民更多认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低碳环保和不会堵车。上海市民更多认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可以放松心情。慢行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也渐渐成为了一种放松身心的途径。因此街道的也不再只是通过性场所,更是促使活动发生,使人放松愉悦的场所。

超过95%的专家认为慢行对于街道是重要的,其中更是近75%的专家认为非常重要。

超半数市民认为自己城市街道的步行和骑行空间一般或是不满意。相比,更多上海市民认为上海城市街道步行和骑行空间一般。
超过80%专家认为自己城市街道的步行和骑行空间一般或是不满意。相比,上海更多专家认为上海城市街道步行和骑行空间一般。而北广深城市更多专家对其城市街道步行和骑行空间表示不满意。说明街道慢行空间的设计还需更多提升与完善。

各城市市民认为导致街道步行体验不佳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是人行道被机动车占用、人行道空间狭窄和自行车乱停放。相比,人行道空间窄、自行车乱停放、路面不平整不防滑明显对上海市民步行体验影响更大。人行道被机动车占用、没有独立人行道和店面外摆占路对北广深城市市民影响更大。

各城市市民认为导致街道骑行体验不佳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是没有独立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太窄和汽车占道。相比,没有独立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不连续和路面不平整对上海市民骑行体验影响更大。汽车占道对超大城市市民骑行体验影响更大。

各城市市民最希望的三个丰富街道步行体验的措施是生态的绿化景观、智慧智能的设施和有文化的沿街立面。相比,上海市民更希望有有文化的沿街立面、创意的街道家具和丰富多样的商业。超大城市市民更希望有智慧智能的设施、彩色的地面铺装和趣味儿童活动区。

所有超大城市市民中超过95%认为机动车对步行和骑行造成了一定干扰。北广深城市市民更多认为干扰很大。所有超大城市市民中超过82%认为骑行和步行对机动车出行同样也有一些干扰。

相比,上海市民对于“慢行出行”这一概念的了解不是很高,更多市民听说过但并不了解“慢行出行”。还需更多地宣传,让更多的市民能够真正地了解,才能未来更好地配合政策实施。

市民与专家首选希望街道模式都是人行+自行车+公交车+汽车(限速),可见机动车的使用仍然是市民日常不可缺少的出行方式。相比,北广深城市市民更多接受人行+自行车模式。

超过62%的超大城市专家认为在当下中国城市实行慢行街区是存在困难的。相比,更多的北广深城市专家认为实行存在困难。

市民们对于街道设计工作有非常高的参与意愿,超过93%的市民希望部分参与或是全部参与街道设计工作。相比,北广深城市市民希望全部参与街道设计的意愿更高。

专家们认为街道交付阶段中,最需要公众参与的三个环节是方案听证、管理运营和街道设计。相比,上海专家希望市民更多参与项目方案听证环节。北广深城市专家希望市民更多参与街道设计和评估维护环节。

专家们认为街道使用过程中问题最大的环节是街道管理。上海专家认为街道管理问题更突显一些。

专家们认为街道交付的生命周期中,最需完善的环节是协作运维、定期评估和提高设计水平。相比,北广深城市专家更希望完善联合审查机制及优化立项程序。
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回顾了本次网络调研的内容及回答。它让我们对全国的街道设计现状有了一个多维度的了解。当然,我们最期待的,不是仅仅了解街道设计状况,而是大众的使用诉求得到重视,街道被设计得越来越好。因此好的街道设计需要多方协调、多维权衡以及你我的共同参与,真正促进居民健康和城市交流交往,提升地区经济,使街道成为你我故事发生的场所。
本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城市设计研究平台,欢迎来信投稿或推荐内容。如果希望同我们交流,欢迎微信留言或致信tongjicaup@163.com。我们期待探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环境设计研究):408研究小组 | 解密一线城市的街道——全国团体标准《街道设计指南》问卷结果发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