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夕阳下从灵峰洞远眺,不知他们望见的是何样风景 摄影:李天宇


清源文化遗产
微信号 mobiheritage



2015年,清源公众号上发表过一篇关于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的文章。当时,我们的环境整治项目刚刚开始。时隔五年,两期环境整治工程已经完成,万寿岩遗址也突然成了频上热搜的热门话题。
但无论是默默无闻,还是尽人皆知,万寿岩遗址在作者罗璇眼里都至关重要。因为作为福建三明人,她在此长大;而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她有机会参与“守护老乡”的保护项目。少小离家不大点儿回,我们来听听她和家乡的万寿岩遗址的故事吧。


2014年底的一天,领导突然对我说:“有一个你家乡的项目,就交给你吧。”《万寿岩遗址环境整治工程一期方案设计》项目,这是我和万寿岩遗址的缘起。但在三明生活了二十年的我,却从没听说过“万寿岩”。


“万寿岩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由福建省博物馆和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编制的《三明万寿岩遗址(1999、2004年考古发掘报告)》。果然,万寿岩山体就是家乡最为常见的一种石灰岩山。不寻常的是,山体里发育的多层溶洞为我旧石器时代的老乡们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处所,也在机缘巧合下留住了他们生活的痕迹。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万寿岩遗址 摄影:贾滨


认识家乡的万寿岩


二十万年后的1999年,随着三明钢铁厂采矿工作的展开,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慢慢出现。在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的重视下,采矿停止了,考古开始了。系统的考古工作确定了万寿岩遗址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遗址,是福建乃至全国范围内末次冰期古人类生存地域和文化演进研究珍贵的实物资料。为其后续的保护、展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项目简讯】穿越时光隧道,重返“闽人之源”——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三明钢铁厂遗留的工业建构筑物和万寿岩遗址的关系 摄影:贾滨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船帆洞内景,溶洞相通 摄影:李天宇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从鱼塘溪挑选捡拾回来铺地的石块,四万年后的样貌 摄影:陈彬彬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船帆洞内的考古地层标识 摄影:陈彬彬


2001年,万寿岩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明市成立了万寿岩遗址文物保管所作为其专门保护机构,协同各级政府部门及众多专家开展了多方面的保护工作。文物本体的安全稳定得到有效保障。


2006年,在万寿岩山脚的西南方向建设了福建省第一座旧石器遗址博物馆——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体量很小,外观设计极尽简单低调,很好地融入了遗址自然的景观风貌。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内景 摄影:雷传翼


2012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编制完成《福建省三明市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规划》确定了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和遗址类文化景观,明确了对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2017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将万寿岩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2012年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团队现场勘查,此为灵峰洞 来源:寿岩遗址文物保管所 摄影:贾滨


守护 “老乡”的“生活环境”


在完成了一系列针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工作后,我以为万寿岩遗址应该已经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了。但当我于2015年元旦第一次踏入船帆洞内,发现顶部岩体依然有水渗出,配合工作人员介绍:“外面下大雨,洞里下小雨”时,才明白,保护工作的任重道远。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船帆洞内潮湿、苔藓生长的情况 摄影:雷传翼


虽然万寿岩遗址所在的岩前村地处郊区,现代建设活动对遗址的影响比较小。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万寿岩遗址的周边环境,画面前方的水系就是古人捡拾石块和收集食物的鱼塘溪,整体风貌良好 摄影:李天宇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万寿岩遗址周边现状乡村风貌,还保持比较传统的状态,对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威胁较小 摄影:贾滨


但因为其周边环境的地质结构复杂,多年的采矿活动使遗址赋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也发育了大量对遗址安全和稳定威胁很大的环境病害,同时破坏了遗址的历史环境,影响了遗址景观风貌,对遗址的保护、延续和展示利用都十分不利。而前期工作的关注点主要是遗址本体,保护工程颇具成效,但并没有解决遗址周边留存的由环境被破坏导致的威胁隐患。


因此,在万寿岩遗址的保护范围内,根据病害发育、环境因素对遗址的威胁程度和实施紧迫性实施了两期环境整治工程,以解决遗址当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威胁,为遗址的安全和历史环境风貌的维持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万寿岩遗址所面对的环境威胁因素可以分为威胁遗址安全稳定和威胁历史环境及景观风貌两类。基于最小干预原则,以现状保护为主,避免过度整治的要求,我们制定了三个层级的环境整治措施。


第一层级——清理


钢铁厂搬迁了,可采矿活动遗留的大量尾矿堆积仍在现场,主要分布在万寿岩山体顶部,并延伸至东侧坡面及沟谷中,掩盖了重要的碧云洞遗址并可能在暴雨条件下发育小规模的滑坡病害。尾矿堆积还影响了上山道路的通行能力,对管理和展示都是不利。


针对此类威胁因素,经过现场勘查和相关计算,我们对尾矿采取逐步清理的措施,提出了清理要求,规定了清运路线。清运完成后,对上山道路进行必要的整治和养护。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2015年环境整治工程一期现场勘查时万寿岩山体的情况,尾矿堆满整座山体,掩盖遗迹 摄影:贾滨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尾矿堆积清理后的遗址现场,山体样貌逐渐清晰 来源: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被掩埋的上山道路,上山困难,对管理和展示影响很大 摄影:李天宇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整治后的上山道路 来源: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


第二层级——整治


在一期工程结束后,我们接到管理单位的电话:尾矿清理后,在山顶采矿平台出现了落水洞,直接威胁到船帆洞内的石铺地面。


我们到现场后发现,万寿岩山体除南侧留下一层高且薄的岩体外,整体被削平,山顶形成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的岩石裸露的开采平台。山体石灰岩节理发育,溶洞发育,采矿时的爆破更加剧了岩体破碎和裂隙的发育。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暴雨从节理裂隙处直接灌入山体内部,而山体内的溶洞是相通的,我的远古老乡们辛苦铺就的地板,就这么被雨水冲刷。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2015年环境整治工程一期现场勘查时的山顶采矿平台,尾渣堆积,南侧山体仅剩高且薄的一层岩壁 摄影:雷传翼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2016年环境整治工程二期现场勘查时尾矿清理完成后万寿岩山顶情况 摄影:陆瑶(左右滑动查看全图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2016年环境整治工程二期现场勘查时在山顶采矿平台发现的落水洞。因山体溶洞发育,采矿削平山顶后,溶洞外露 摄影:陆瑶


遗址赋存岩体的水环境成为了最为棘手的威胁因素。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船帆洞上部山体表面的截水沟,阻隔了部分大气降水落入船帆洞内 摄影:陈彬彬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船帆洞内挖掘水井以降低地下水位 摄影:陈彬彬


可是,万寿岩是一座自然山体,水分是山体及溶洞必要的生存条件。若采取铺设膨润土防水毯等完全隔水的整治措施,可能会导致山体内水环境失衡,进而诱发更严重的病害。最终,我们通过置石、堆土等方式对场地进行竖向设计,形成南高北低、中间高东西低的地形,将大气降水引入上山道路旁的五级叠水中,尽量减少大气降水在山顶停留的时间,并与排水沟的标高相衔接,保证排水安全及景观完整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环境整治工程二期中针对山顶渗水积水情况采取的措施


第三层级——修复


采矿活动也影响了万寿岩区域的生态环境,出现大量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和岩体。遵循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要求,结合现场的自然条件,需要对采矿活动破坏的生态和历史环境进行修复。


根据万寿岩遗址环境考古的结论,利用各文化层中发现的植被,采取自然种植的方式,从五级叠水至山顶采矿平台,模拟展示万寿岩区域从20万年前-2.7万年前植被群落的演替。采矿平台的种植综合考虑了山顶承重和减少渗水的需要。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表/万寿岩遗址环境考古结论(根据《三明万寿岩遗址(1999、2004年考古发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绘制)


另外,针对三明钢铁厂搬迁后遗留的大量工业建构筑物,综合考量后决定将其进行立面整饰后保留。因为这些建构筑物,记录了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历程,讲述着它在新时代的故事。我们也希望,留下来的建构筑物能作为未来的展示活动场所,成为另一个穿越时空的隧道。


环境整治工程完成后,遗址赋存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威胁得到了控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于2019年正式揭牌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万寿岩,知道这座“南方周口店”,知道了我那些未曾谋面的远古老乡的故事。我的亲朋好友也不例外,他们会给我发回照片,告诉我现在万寿岩的样子。照片里,他们看懂了我的工作,而我看到了保护工作为遗址带来的生机。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图/每一位走进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的参观者,都会看见习总书记当年在万寿岩遗址保护文件上的亲笔批示 摄影:罗丹


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里有个钟,上面说,如果世界从无到有是二十四个小时,那么人类从出现到现在也不过就一分多钟。这座孤峰,几个洞穴,记载了人类二十万年的故事,也承载着我对故土的思念和无法忘怀的乡愁。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作者:罗璇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设计师

悉尼大学 建筑、设计与规划学院 文化遗产保护硕士


清源作者:罗璇文章合集

【重点项目】喝令行山让开路,我带漳水把家还——红旗渠保护规划工作小记(一)

在悉尼大学,我目睹了这座城与人对遗产的独特情怀| 校园专题

边境线两侧的风景——盖蒂土遗址保护培训参观小记


*本期编辑胡玥,排版廷廷。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爱遗产·爱生活|一枚胡建人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小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