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市密度与韧性:结合美国新冠疫情的反思

从1月21日出现首例新冠确诊案例起,在近四个月里,美国新冠疫情迅速蔓延。截至5月5日,美国新冠累计感染1210686人,死亡71077人;疫情覆盖2876个县级行政区域,约占总数的89%。纽约市,全美城市化水平最高且人口最为稠密的都市区,成为疫情中心;其累计感染人数与死亡人数分别约占全国的15%与26%。这样的数据似乎表征着城市密度与疫情之间的某种正相关性。一个观点开始俘获人心:美国式的低密度郊区面对疫情有较好的韧性,因为它们被设计为相互保持严格的物理隔离。

这一理念并不新奇。911事件后,便有观点主张,美国低密度的郊区比高密度的城市更能应对恐怖主义的军事打击:一枚导弹在曼哈顿可以命中一幢摩天大厦(成百上千的伤亡),而其在低密度的郊区大抵只能击中一座独幢住宅(一个家庭)。时间回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饱受二战空袭之苦的欧洲城市,在建设“现代化”新区时,亦考虑通过增加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来降低敌对势力空袭的难度。


城市密度与韧性:结合美国新冠疫情的反思

文章更多内容请扫描下面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2020年5月起,澎湃新闻市政厅城市漫步栏目将启用新号为文章发布的新平台,原公号“市政厅”(shi-zheng-ting)将不再更新,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澎湃市政厅”(shizhengtingpaper)

城市密度与韧性:结合美国新冠疫情的反思

“市政厅”与“城市漫步”均为澎湃新闻旗下的子栏目。


市政厅栏目关注城市政治精英成长,着眼于中国城市转型实务,汇集全球城市发展智慧,提出城市具体问题最新办法。


城市漫步栏目研习一个地方和一群人,记录城市的节奏与脉络。


2020年的开头有些突然,疫情过后,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呈上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市政厅栏目2020年的“社区更新观察团”的“后疫情社区”系列,城市漫步的“城市课”系列以及“沿苏州河而行”系列。


期待您的关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市政厅):城市密度与韧性:结合美国新冠疫情的反思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