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读
为切实加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国家陆续出台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 33356-2016)、《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等相关标准,指导各地开展系统的城市评价和评估工作,明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核心参编单位参与了国家标准《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4部分:建设管理》(GB/T 34680.4-2018)等相关标准的编制,并积极配合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的评估工作,从城市规划视角出发,在评价模型、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了长期的深入研究。
01
智慧城市发展步入新阶段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党的十九大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决议的提出,各地对建设科技支撑的城市治理体系需求迫切,智慧城市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这些为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机衔接和落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需要及时感知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需求和痛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具体而精细地感知城市运行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研判风险、应对处置。智慧城市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既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服务管理流程实现赋能,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推动业务管理的深层改革创新,通过信息技术革新带动城市管理转型,加速城市现代化转型和升级。
动态评估是促进新型智慧城市落地,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从粗放型管理形态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跨越,是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重要指示,201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首批城市体检评估试点城市工作。以北京为例,北京市通过构建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完成了全市各范围内的人口、土地与建筑、交通、公共设施、城市环境、城市安全、经济发展、城市热点等8个专题的评估工作,最终为北京市各区域发展决策与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城市体检是从现象到原因和根源,解决城市问题需要,实现多专业、跨专业的协作工程,智慧城市动态评估则是城市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系统上梳理面向城市人、物、活动等各类对象的信息化管理和组织需求,从同一目标出发进行相适应的规划设计,通过对要素关联性的规划和组织,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环境中的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全面动员、社会市民参与,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氛围。
02
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思路演进
宏观:加强对城市发展内涵的理解,提高城市规划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如何帮助智慧城市从传统的技术和功能实现视角,拓展到对城市中的人、事、物等对象进行智慧化管理的城市发展视角,是新型智慧城市适应我国城市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契合点。通过新型智慧城市评估评价工作,能够更全面的掌握城市运行状态,把握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城市发展的根本需求出发提出科学可行的智慧城市设计框架,提高城市组织和管理的效率。项目组一方面从城市现状特点出发,聚焦城市发展需求,集约建设,全方位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围绕城市能力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六大体系建设任务:在全市统一框架下统筹建设基础设施体系和数据体系、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及服务应用体系,完善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标准体系,为政府、企业、居民等多类主体提供智慧化服务。

微观:开展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的评估评价,聚焦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和重点。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其能够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具体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在本次研究中,项目组将层次分析方法与新型智慧城市规划的关键要素相结合进行相适应的匹配,其中目标层可以对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宏观性、前瞻性、一致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准则层是评估智慧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若干基本准则和原则,可以对应《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中的一级指标分类进行要求,指标层则是判断智慧城市某个细分领域发展水平的具体指征,可以对应《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中的二级指标,最终构成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的多层次评价分析。

03
从方法体系到项目实践的验证实施
在既有的城市自评价体系中,由于智慧城市相关内容的专业性、数据的多样性、评估的客观性等因素容易受到主观影响,导致自评价工作依然存在一定困难,无法与城市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本项目正是从第三方评估视角出发,基于对城市各部门及社会资源的专业性调研和梳理,能够更客观地对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价。
1、荥阳市新型智慧城市综合评估
在本次荥阳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团队结合项目调研和各部门对接工作,依据《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对荥阳市智慧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客观评分部分)进行了评估,对其中的7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140个评分项进行打分和统计分析,最终得到本次评估的综合得分为29.33分(总分60分,占比约48.88%)。对比全国2017年度《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中统计的220个城市评价情况,全部城市平均得分为58.02分(总分100,占比约58%),荥阳市智慧城市现在发展水平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具体评估比对情况如下图所示:

荥阳市综合评分情况
在综合评估中能够得出荥阳市目前在惠民服务及精准治理两方面得分较高,主要是依托于全市在就业、教育等业务系统建设及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2、荥阳市新型智慧城市分项评估
为细化和分析荥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潜力空间,项目组进一步对22项量化的二级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筛除未获得实际数据的评分项,综合得分为22.58分(总分43分,占比约52.5%),略高于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估得分。


荥阳市二级指标评分情况
在二级指标评估情况中可以得到,全市在政务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公共安全这四个方面得分较高,而在开放共享、开发利用、时空信息平台、交通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则由于全市数据共享的有限性、数据服务的局限性影响了整体的评分水平。进一步结合河南省、郑州市在2019年陆续启动的政务云平台、新型智慧城市建工作要求,这些欠缺的方面将成为本次荥阳市新型智慧城市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04
明确评估评价指导下的新型智慧城市规划策略
对规划基本过程的评估支撑
作为《国家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 36333 2018)的核心参编成员,项目组一方面积极落实GB/T 36333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结合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的实践经验,从项目前期技术准备、调研及需求分析、总体方案设计、实施和保障各个方面开展评估的支撑和优化,保障《荥阳市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规划需求分析:通过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分析、城市现状调研分析、智慧城市现状评估、其他相关规划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梳理出政府、企业、居民等主体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同时考虑现状评估工作中得到的需求建议,得到总体的建设需求。
规划目标分析:在常规的新型智慧城市宏观目标、分阶段目标基础上,结合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对阶段目标进行量化的补充和设计。
规划内容设计: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等内容,识别智慧城市重点建设任务,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架构。依据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目标,从业务、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安全、标准、产业七个维度和各维度之间关系出发,对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基础设施架构、安全体系、标准体系及产业体系进行设计。
实施计划分析:在总体设计方案基础上,依据智慧城市重点建设任务,评价指标效益情况,提出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并明确工程属性、目标任务、实施周期、成本效益、政府与社会资金、阶段建设目标等,确保智慧城市建设顺利推进。
荥阳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实践
结合荥阳市新型智慧城市现状评估及总体需求分析情况,荥阳市新型智慧城市业务结构设计重点考虑了数据开放共享、统一平台利用、民生服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同时围绕其新型智慧城市体系目标的理解,以及智能化发展动力和体系环境的分析,构建了智慧荥阳总体业务架构。与新型智慧城市总体目标对应的智慧城市业务架构体系主要包含信息基础设施、城市(政务)管理、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智慧经济和生态宜居六个方面,构建开放的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实现城市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协同并进发展。

05
结语
针对智慧城市的评估评价工作是落实新型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应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市体检过程中精细化管理需求,也是充分利用城市积累的大量现状数据,结合先进技术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科学性、有针对性建设的重要途径。以城市体检为城市发展的切入口,能够深入查找“城市病”问题根源,通过“大病大治”或“微改造”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可实施性。荥阳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通过结合评估评价的成果基础,在指导其规划目标、建设内容、实施计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是在如何利用评估评价工作为新型智慧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方面进行了技术方法和体系性的探索,后续项目组还将进一步在量化评估内容,与城市空间、人口等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估等方面展开更多地创新性实践和尝试,助力城市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智慧城市研究所
智慧城市研究所是清华同衡智慧城市领域的核心业务部门之一,秉承“行稳致远、家国天下”的核心价值观和“专注、引领、创新、实践”的职业精神,以“创新城市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为愿景,全面承担“智慧城市”核心业务领域的规划设计和咨询任务,竭诚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城市运营机构提供全过程、多方位的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和跟踪咨询服务。
自2012年成立以来,智慧城市研究所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投身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主战场,深耕于智慧城市的标准编制、规划设计、发展评估、建设落地等各大环节,先后承担了直辖市/国家级新区、地市级、区县级智慧城市规划、研究、建设及平台研发等项目60余项,参与编制国际/国内智慧城市标准20余项,具有丰富的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经验。
编辑/排版|余婷婷
供稿|智慧城市研究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基于评估评价的新型智慧城市规划研究——荥阳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