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负责
徐磊青,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408研究小组
李孟琦,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408研究小组
易欣蕾,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408研究小组,
罗晓梦,同济大学建筑系
长桥八村是上海市90年代的高层小区之一, 但由于年份已久,饱经风霜,曾经美丽舒适的楼房已满处斑驳,大堂空间利用不合理,楼道昏暗破旧。 居民们在小区的居住体验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而大打折扣,一些居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所生活的楼栋不只是一个冰冷的建筑,而是大家一起生活的家园,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提升改造刻不容缓。
社区的邻里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能让居民在平时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情味。随着居委会议事协商工作的推进,居民们的热情焕发起来了,开始组织,参与微更新设计。
01位置

本小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罗秀路200弄,近老沪闵路。建成于1996年,属于普通老旧住宅小区。本次项目改造的邻里会位于26、27两栋楼的一层门厅空间。微更新设计包括门厅室内空间和门厅外的部分公共活动空间。
02现状
为解场地现状,设计团队多次到现场进行了访谈及实地调研、测绘并采集照片,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



外
1.机动车车棚多年被雨水侵蚀,破损严重。
2.地下车库屋顶黑色防水层不美观,并且住户会往上扔烟头和垃圾。
3.无障碍坡道及台阶、门楣铺砖老旧。



内
1.邻里会,即社区居民活动交流空间,位于门厅处。正对门厅的住户门口没有遮蔽,邻里会开展活动时对周围的住户产生影响。
2.邻里会内光线较暗,整个门厅光线不足。为了采光充足,居委会在屋顶安装了玻璃天窗。但高层居民经常往屋顶扔垃圾,导致玻璃天窗经常破损,居委会为更换玻璃天窗投入较大成本。
3.客厅面积较大,但休息区面积不够、几乎没有活动、停留人数较少。
4.展板颜色太暗并且展示面积不足,展示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5.第二道绿色防盗铁门破损严重。
03设计机制

本次更新项目在居民委员会的牵头下,由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三方共同完成。居委会是居民利益的代表。首先,居委会广泛收集居民的意见,并将意见传达给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结合居民意见进行方案设计,并将方案反馈致居委会和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在配合设计单位的同时也倾听居委会意见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三方单位多次探讨,共同推进,相互合作、学习,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权衡关系,建立为居民服务的中心模式。

04设计概念

郎
邻里汇的设计概念源于郞乔彩虹客堂汇,以大楼“郞乔彩虹”自治团队及26、27号大楼底楼大厅空间为依托,通过开展党建共建、自治项目、主题展示、主题宣传、休闲文化、为民服务、绿化环保、议题征集、小型议事会等活动,打造形成一个可供邻里交流、互动的共享场所,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提高不同人群之间的融合性,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郎乔彩虹客堂汇名字源自于26、27号楼的两位团队发起人,主要寓意是希望由团队的建设架起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之间“守望、安全、互助、协商”的“彩虹桥”。团队目前核心成员为28名,主要来自于两幢大楼内热心于社区公共事务、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并愿意参与自治服务的居民。团队目标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自治活动,促进居民的自治共治意识,从而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提高不同人群之间的融合性,让居民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参与、自己的需求自己商议的良好自治氛围,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本次改造的重点是长桥八村26、27两栋楼的一层门厅空间,依托该社区自治活动和社区文化形成“八音汇”和“朗乔彩虹”两大主题。
室外用不同颜色的彩绘区分,提亮空间。并用爬藤植物覆盖地下停车库的防水层。
室内部分增设座椅和可拆卸的临时宣传版、书架、储物柜等,打造一个可供邻里交流的共享空间。
05设计方案
最初

最终


室外采用黄色系与绿色系将清河楼与灵秀楼外立面进行区分,并且用不规则的三角形图案激活了外部环境氛围。将室外的非机动车车棚顶部设计成彩虹颜色系列,不仅丰富了高层居民的视觉景观,也与本次设计主题“彩虹”相一致。在地下车库屋顶防水层上部种植藤蔓植物,既遮挡了不美观的黑色图层,也给外部环境增添了绿意和疗愈环境元素。
室内的颜色提取于外立面颜色,使室内外颜色统一和谐,并最大程度利用竖向界面扩大展示面积。室内选择收纳便利、轻巧简洁的家具。在不举办活动时可以放置在门口处的多功能收纳柜中,举办活动时再拿出来使用。门厅住户的门口处用竖向屏风形成空间界限与视觉遮挡,并在门厅顶面增加照明设施。玻璃天窗上增加金字塔形状的防护网,防止高空坠物发生安全事故。
06施工过程


展


07项目成果
清
和楼




灵秀
楼




彩虹
车棚



08项目总结
疫情之下社区邻里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有人说,就连平时不怎么联系的邻居也在此次疫情期间加强了沟通。社区居民们相互帮助,相互传递防疫信息和生活信息,建立了防疫社交网络。而社区公共空间的作用便是提供邻里交流的平台,催生和谐邻里关系的建立,也在防疫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温馨的社区环境和舒适的交流空间是邻里共建和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
项目改造得到居民的总体认可。大部分居民认为整体环境得到了提升,空间得到了美化整洁。同时也反映了一些问题,比如:
1.主墙面材料清洁问题。
2.审美差异问题。
3.缺少休息空间问题。
设计思考:
1.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团队应与施工队保持频繁交流,否则施工细节得不到保证。
2.设计时应考虑材料的耐磨性和清洁性,尤其是在居民经常接触的地方,比如主墙面的涂层材料。
3.经费预算过程最好按最高金额预算,不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可能因为预算不够消减设计,导致整体设计不统一。
4.设计方案经民主评审会评定更容易增加居民的认可度。
目前2栋楼已完成大堂共享客厅改造,为自己楼栋的大堂添置了供大家休憩的桌椅、赏心悦目的挂画及美化整个空间的绿植,居民们都很高兴,亲切地称自己楼栋的大堂像是自己家的客厅,朋友们来做客都感到倍自豪,进大楼如进家门一样舒坦,邻居们的心也更多地连接了起来了!
本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城市设计研究平台,欢迎来信投稿或推荐内容。如果希望同我们交流,欢迎微信留言或致信tongjicaup@163.com。我们期待探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环境设计研究):408研究小组丨社区会客厅公共空间微更新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