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被忽略的价值–乡村作为战时疏散空间的价值认识


 

2020年发生的几件事情,有必要联系起来思考一下。


首先是山东的合村并居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赞成和反对的声音都有。其次是中印边境冲突居然造成了远较之前几年大得多规模的伤亡,双方陈兵边境,气氛十分紧张。


两件事之间有关系吗?


有!


对村庄的拆与留,一直是各种声音都有。主张拆的人,主要理由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所以支持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主张保留的人,主要理由是社会稳定、文化乡愁等原因。如果你是参加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师,可能会体会到其中的万般纠结(也有不少“规划师”是不纠结的)。


似乎都有道理。


但那是在和平时期的道理。


这次中印边境冲突,搁在以前也会觉得小事一桩;但如果再加上当前部分西方国家就疫情问题甩锅中国,中美之间近期的贸易战、科技战、口水战日趋剧烈,国际社会的撕裂日益加深,承平日久的国人是否应该意识到,即使近几年不打仗,但战争似乎并非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那么,从战争的角度来看乡村,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当然有,那就是:


乡村是战时重要的疏散空间!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观点,而是一直以来的事实。


二战期间,很多参战国的城市都被空袭、被围困。有条件的居民,很多都逃到乡下,躲避轰炸,因为敌方轰炸的目标主要是城市而非乡村,而且乡村的食物供应相对城市更有保障。没有条件的居民,则只能在城市里东躲西藏,经常面临食物供给不上的窘困。很多二战电影都表现了城市被围困和轰炸的惨况,以及乡村相对安全的情况。蜀中偏僻小镇李庄,在抗战时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避难所,是同样的道理。


被忽略的价值--乡村作为战时疏散空间的价值认识

二战伦敦被轰炸后的照片

资料来源:https://new.qq.com/omn/20181020/20181020A0GFTR.html

 

我国解放后在谋划城市建设时,一直十分注重人民防空工作,也设置了专门的人民防空办公室。买过商品房的人都知道,小区有一部分地下室就是人防工程,不能卖的。那一个城市要多少人防工程呢?这个就需要人防工程规划来定。


人防工程规划怎么做呢?搜索了一下,发现一个介绍,里面提到规划要确定留城人口比例。也就是说,战时一部分居民留城,那另一部分必然是要疏散出去了。往哪里疏散?没有说,好像规划也从来没考虑过。


自然应该就是往乡村疏散吧。

 

被忽略的价值--乡村作为战时疏散空间的价值认识

城市人防工程总体规划相关要求

资料来源:ttps://m.sohu.com/a/250879625_100018719

 

相比于城市,乡村比较分散,人口和建筑密度低,很少成为轰炸目标(导弹和炸弹是很贵的),粮食可以自给自足(相对城市而言),即使被轰炸造成的次生灾害也少(低层建筑相对于高楼大厦的好处)。因此,乡村就天然具有作为战时疏散空间的价值。

 

经过这么多年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我国大部分村庄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大部分房屋的状况也比较良好。这样的村庄,是多好的战时疏散空间啊?真有战争时,现盖房子,哪里来得及?扎帐篷?要是赶上现在这个雨洪泛滥的季节,或者冬天天寒地冻的时候,那得多受罪?即使扎帐篷,在村庄附近扎帐篷,也比在田野里强得多,有一些基础设施可以利用,有集体组织可以发挥作用。

 

被忽略的价值--乡村作为战时疏散空间的价值认识

某待拆迁村庄——建筑质量其实还不错

资料来源:http://k.sina.com.cn/article_6407429627_17de99dfb02000ph8i.html?from=agriculture&display=0&retcode=0)

 

所以,这样的村庄,即使居民大部分进城了,房屋也不应轻易拆除,可以想办法使其在和平时期作为第二居所、休闲空间,在战时作为容纳城市疏散人口的空间。作为保留的“冗余空间”,可能是不经济的,效率是不高的,但是,从未雨绸缪、平战结合的角度,还是必要的和可行的选择。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村庄都不拆。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生态红线内的村庄,原则上是应该拆掉搬迁的(也要一事一议,比如边境地区村庄就要格外慎重)。其他的村庄,如果要拆的话,是不是至少应该计算一下,按照该城市战时疏散人口规模,我们保留的村庄能容纳这些人口吗?


那城市人防规划,确定的留城比例是多少呢?没查到规范,网上有人说是30-40%,也有人说是一城一策。无论如何,应该不可能都留在城中。如果按照50%需要疏散,一个百万人口城市,就是50万人,一人按照10平方米居住空间的话(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39平方米,战时肯定要紧凑居住,姑且按照10平方米/人计算),需要500万平方米的住宅。农村一套住房按照100平方米计算的话,那就是5万套农村住宅,如果每个村按照300户计算,相当于160个村。这个计算当然是很粗略的,很多参数都可以讨论,主要是让大家有个基本概念–承载疏散的城市人口是需要很大的空间的。

 

也有人认为,未来战争不会是象二战那样无差别地轰炸城市,只会用精确制导武器瞄准重要军事政治目标来轰炸,所以一般平民不用担心。但是,且不说导弹、炸弹误伤平民区的问题,真到战争时,怎么就能保证敌人一定是讲道义的?最近的叙利亚、利比亚的战争中,多少无辜城市平民死亡?多少人无处可逃,只能在城中备受煎熬?2020,发生了太多颠覆以往的事情,让我们无法对未来的战争道义抱有期望。

 

所以:


1、 乡村振兴是个大战略,真的需要认真干、好好干。一个良好的乡村物质空间系统,是与城市物质空间系统平行互补的,不仅可以在平时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居住、休闲和作为“劳动力蓄水池”,在战时还可以安置城市疏散人口,救人一命。要想办法,让城里人尽可能多地有机会去乡下转转,休闲也好,居住也好,研学也好,养老也好,去的多了,就熟门熟路了,真被疏散时也知道大致情况,更多的房子也可以有机会保留下来。

 

2、 人防规划,是不是应该把乡村也考虑进来?不能只盯着城市,除非战时留城人口比例能做到100%。乡村是否可以在规划中考虑作为一部分战时医院、粮食储备库等来预留空间?倒是不必像城里一样要求在乡村搞地下人防工程,真有需要的话,战时临时开挖也来得及。

 

3、 规划编制思路要调整。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制定村庄增减挂钩计划(所谓的“流量指标”)时,需要结合人防规划,从战时疏散人口的角度考虑未来村庄规模,要确保未来的村庄能容纳战时疏散人口(市县空间规划与人防规划要交圈,不能把包袱甩给别的市县),而不能仅仅考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乡村,从来不应该只讲“效率”不讲其他;空间,要有一定的“冗余”,才能应对各种不确定性,Plan For the Uplanned!

 

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尤其是要防止这个政策成为诱惑、迫使地方政府拆村并点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


今年疫情期间,乡村在疫情中相对城市就显得很安全;等疫情稍缓,大家又回城市打工;充分显示了乡村作为社会稳压器和弹性空间的价值。所以,多留一点乡村空间,为不确定性留有余地,才是真正的有备则无患。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
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被忽略的价值–乡村作为战时疏散空间的价值认识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