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天,全球地表温度创下历史第二高的记录,仅次于2016年,15个国家的670多个城市政府宣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澳大利亚史上最炎热的天气还催生了大规模山火。相关研究显示,若无有效措施,全球平均温度每年将上升0.04℃,导致到2100年世界人均实际GDP降低7.22%。除去经济损失,气候变暖将加剧热浪、野火、风暴等极端事件,导致腹泻、登革热、弧菌等传染性疾病的增加,并加大罹患中暑、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与卫生。

气候治理是当今世界最能体现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而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生产者,气候灾害的最大风险承担者,同时也是气候治理的引领者、实践者。城市降温正成为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议题与战略行动。

一是纳入“气候行动计划”
二是纳入城市战略规划
如《纽约2050》设“宜人的气候”专章,采取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湿地恢复、森林恢复等)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3
三是制定城市降温的专项策略
如新加坡2017年推动“冷却新加坡”计划,探索城市降温新策略,提出86项降温措施。澳大利亚彭里斯市2015年制定“给城市降温”综合方案,提出绿色基础设施、水敏感城市设计、提升反射率、规划管控等策略。

“空中花园”与绿色街道

墨尔本树木预期寿命调查
另外,伦敦、芝加哥、汉堡、台北等城市陆续推动绿色屋顶行动。如台北从2014年起实施“绿屋顶”计划,工程造价5000万元(新台币)以上的公有新建物都要设置绿色屋顶,申请容积奖励的新建物都需承诺进行屋顶1/2面积的绿化。
纽约“冷却屋顶”项目分布图

工人为路面涂上降温涂层

施工完成后
通风评估与空间布局
通过微气候模拟强化关键风廊,辅助建筑物布局规划,创造更好的自然通风,并找出潜在热区,采取降温措施。
香港的新市镇规划(如新界粉领北古洞新市镇)、新发展区(如启德机场发展计划)以及大型公共屋邨等都开展空气流通评估,并纳入相关土地用途规划研究,用于控制建筑分布、街道走向以及地区发展。

香港空气流通评估方法:以建设项目的
高度为评估半径评价建设项目对周围
8个主要方向风环境的影响

广州已被选定为世界银行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项目的首个试点城市。我们应把握国际气候治理的主要目标与价值导向,充分汲取国际经验,融合国际语境与地方经验,为全球城市降温提供广州智慧与广州方案。
1
探索总结城市降温方法论
广州的试点工作要积极融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树立与国际接轨的气候治理价值导向,综合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的案例库,整理形成城市降温的政策集和工具包,探索构建城市降温的评价方法体系。
2
从策略研究向实施行动转化
我市前期已积累了通风廊道、微气候调控策略、建筑气候适应策略等丰富的工作成果,可借助此次高平台、高层次的合作契机,在试点区推动适应广州气候的、易推广的降温措施,由点及面逐步在城市层面推动1-2项明星计划,作为广州降温的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
3
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与经验,提供广州智慧
洛杉矶是以车为中心的城市,从路面着手降温;香港是全球高密度城市,从通风着手降温。广州需找准自身特色与降温突破口,展现广州智慧,如广州岭南建筑有气候适应的设计传统,如冷巷、天井,试点工作可加强推广与应用,研究符合岭南地域特点的降温策略库。
4
做好标准对接,树诚信企业示范标杆锁定优先区域、明确差异化策略,精准施策
纽约、芝加哥、墨尔本等城市在具体行动过程中,均锁定最热区域和易受高温影响人群,优先实施。广州可参考此经验,绘制高温脆弱性地图,确定降温实施的优先区域。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制定差异化的降温策略。如我市琶洲、金融城、中新知识城、南沙科学城等重点开发区都位于城市主要风廊的关键节点,在推进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微气候模拟的方法强化关键风廊,避免遮挡;而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建筑布局改造空间有限,可推广立体绿化、降温涂层等低成本手段。
图文提供|聂危萧、李晓晖(GZPI规划研究中心)
技术审核|方正兴(GZPI规划专业部)
编辑版式|GZPI办公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前沿观察|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降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