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计划》,征询公众意见。居民搬迁的启动,拉开了街区复兴计划的序幕。
王阿姨家所在的宁海路沿街片区位于宁海路西侧,北至宁海路小广场,南至北京西路,目前片区仅有街道设置的将军馆、海洋馆向社会开放。该片区被划为11-1片区,并于近期公示了城市设计草案。宁海路中学对面,除了已开放的将军馆,临街大多为老旧门面房。在绿树掩映中,门面背后的民国老建筑若隐若现。
将军馆隔壁的一座院落,墙壁上印着“征”字样。这里除了一幢老建筑,更多的是后加盖的瓦房或平房。一位住户告诉记者,这里环境局促,设施落后,他们很希望能搬迁改善居住环境。而在街区复兴计划里,包括这里和宁海路44号院落、宁海路46号院落、宁海路48号院落等7个院落,未来都将成为艺术创意空间。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处处长王昭昭表示,过去颐和路的保护,主要关注建筑本身,街区虽然声名远播,但人们来此只能隔墙远观拍拍照,不能进入建筑触摸历史,导致颐和路街区“养在深闺人未识”。颐和路公馆区是我市《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的建设“颐和路民国风情休闲旅游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为推进街区的综合保护利用,活化历史资源,促进街区良性发展,故编制了复兴计划,“新一轮复兴计划,更关注建筑与人的互动”。
复兴计划中,在原拟定的79处开放院落基础上,又增加开放38处,达到117处,占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开放面积的39%。“在编制规划时,有多位专家提出参照上海石库门、天津第五大道等的做法,拆除院墙、打开院落,做成一个热闹的街区。我们不同意。”王昭昭告诉记者,颐和路是南京近现代历史的文化窗口,其在诞生之初就不是闹市。一幢建筑一个院落,院落文化才是街区最大的文化。复兴就要保留南京的气质,坚持南京的特色。因此,在最终方案中,采取了有限开放的原则。当然,开放也不是让游客对着空房子转一圈就走,而是要挖掘展示街区国际风范,进行产业赋能。
王昭昭举例说,宁海路11-1片区将会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拆除加盖的砖瓦房,恢复院落。对每一幢的围墙做严格设计,并适度在围墙上开门,以形成连续的参观慢行线路。沿街后期加盖的门面房,改造后引入文创为主的工坊、零售、精品餐饮、艺术画廊等功能。
除11-1片区,大方巷桥以南至西桥、江苏路的13-1片区和外围W-1片区有望成为年内最先启动复兴的区域。记者看到,这里多数已完成征收,被绿色围挡遮盖。在此之前,片区为相对封闭单位,沿街杂乱,品质不高。8路车底站搬迁后,大片空地成为停车场。在复兴计划中,江苏路20号原市排水管理处将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地下的公馆区水处理构筑物在考古后将进行展示。南京化学厂旧址,通过拆除临街门面,形成互动的文创载体,门前空地改造为城市广场。
王昭昭表示,颐和路复兴计划以“百年颐和、万国风华”为目标,建设风情休闲旅游区、艺术风尚街区、品质人文社区和南京国际交往中心。它将以院落空间再生和产业创新为主导,既有开放区,又有居住区,形成呼应。宁海路11-1片区和江苏路13-1片区年内将陆续启动改造,明年围挡打开后,市民与游客可近距离感受历史街区的崭新风采。 (何钢)
(来源:南京日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颐和路街区复兴计划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