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大以来,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相比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求在保持城镇化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城市绿地具有生态环保、休闲游憩、防灾避难和文化传播等多重功能,是构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在此背景下,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明确绿地系统功能定位,在总结国外建设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路与方法,从理论上寻求改善我国绿地系统性能的规划途径,对于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改善人居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型城镇化目标下绿地系统功能定位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总目标下,城镇开发可以具体分解为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安全城市三个子目标。
建设宜居城市,即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城市休闲游憩公共空间,保护城镇的文化传统,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以便更多的人公平公正的享受公共服务是建设宜居城市的主要内容。城市绿地作为户外活动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休闲功能得到日益重视(图1)。
建设宜居城市需要形成服务半径合理,居民平等共享的休闲游憩型公园绿地系统。绿地还是城市绿色植物群落的主要栖息地,是城乡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环境、改善气候、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图2)。
当城市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绿地中大片空旷的土地能够容纳避难人群,绿道可以作为避难通道,构建防灾避难绿地系统是建设安全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绿地还具有文化功能,历史名园、遗址公园等具有保护历史遗迹的作用(图3),社区公园是社区体育活动、社区文化传播的节点,大型综合公园可举办重大庆典活动,是城市文化展示、形象展示的舞台。
图1 上海静安公园,以休闲游憩功能为主(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南京钟山风景区琵琶湖公园,同时作为生态节点(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 历史名园——拙政园(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在新型城镇化目标下,绿地系统应该发挥生态环保、休闲游憩、防灾避难和文化功能。完善成熟的绿地系统是建设生态、宜居、安全城市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绿地建设以普遍性绿化为方针,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正开始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这就造成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尽管近几年总量增长很快,但是在系统布局方面先天不足,缺少良好的空间结构基础,绿地系统综合效益受到制约,不利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2. 国外发达国家绿地系统建设的特点
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开始比较早,在绿地系统构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展日本、美国等国外绿地系统特点的分析,对于我国绿地系统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 日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不可逆外力对于城市结构具有毁灭性破坏,但同时也为新的城市空间结构产生提供了契机。受到关东大地震和二战的两次重创,东京等城市的城市结构基本被摧毁,借助灾后大规模重建机会,日本通过对公园绿地的改造和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绿地系统结构,为城市用地结构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4)。
图4 关东大地震后日本东京重建规划方案(图片来源:许浩. 国外城市绿系统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日本非常重视绿地建设与防灾系统结合。公园内规划设置消防和灾难仓库、救护基地、给水设备等防灾避难设施,通过宽阔的街道连接各个公园。并按照服务半径尽量均衡地配置公园,增加可达性。
此外,日本大城市的建筑密度大、土地价格高,小公园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单个公园面积小,但分布广泛,公园建成总面积相对较大,且可达性好,方便周边居民使用,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形成了高密度的绿地系统。
日本还具有完善的城市绿地法规体系。《都市计画法》规定了城市化区域的公园规划建设的标准。《都市公园法》以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绿地为对象,确定了都市公园的配置结构、规模、设施、建筑密度等技术标准,以及管理和运行机制、资金来源渠道等。《都市绿地保全法》和《近郊绿地保全法》则是以大城市圈范围内防止城市化无序蔓延的绿地为主要对象的专项保护法。
2.2 美国城市公园系统规划
早在19世纪中叶城市化发展初期,美国社会就已经认识到公园的卫生、环保和游憩作用,通过建设公园系统为城市发展打下良好的结构基础。美国的公园系统在布局上重视实现功能的最大化,根据交通区位和地理资源现状确定地块功能的思想贯穿于规划和建设之中。绿道在整个公园系统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连接了城市公园、郊外绿地、国家公园等,使得城市内部公园系统、区域绿地系统、国家公园系统等不同等级的绿地连接成为整体。
被誉为“翡翠项链”的波士顿公园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该系统从波士顿公地、联邦林荫大道开始,穿越后海湾湿地、莱弗里特池塘公园、杰梅卡池塘公园、阿诺德植物园,以及两条林荫风景道,最终到达富兰克林公园(图5)。各个公园的选址和建设充分考虑立地特性,并与水系保护、休闲活动以及城市开发相适应,形成了一个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将河边湿地、综合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绿道等多种功能的绿地连锁起来的网络系统。“翡翠项链”的建成从本质上改变了波士顿由于格子状街区所造成的缺少变化的景观与城市结构,证明了公园系统思想的有效性和在地域发展中的作用。
图5 波士顿“翡翠项目”公园系统(图片来源:Alexander Garvin. 公园–宜居社区的关键[M]. 张宗祥,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经作者翻译修订)
3. 新型城镇化目标下绿地系统的规划策略
良好的绿地系统能够有效发挥生态、休闲和防灾功能,城市因此更加宜居、安全,环境更加优美。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绿地系统特点,本文进一步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下绿地系统布局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3.1 生态功能的完善
公园系统建设与城市发展基本同步,这样有助于在城市化之前形成绿色生态骨架,从而使得地域生态系统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降到最低。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在规划理念上,可以考虑由传统的规划理念向“绿地优先、生态优先”理念转变。在进行建设规划之前,首先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和生态规划,划定生态底线,确定绿线范围,形成绿地系统的基础骨架,将建设行为控制在绿色骨架可接受的范围内。
绿地类型中,林地是我国大部分城市中规模和结构最稳定的,所发挥的生态功能对城市至关重要。林地再生过程缓慢,一旦受到干扰和侵害,对整个绿地系统的稳定将造成严重的后果。由于土地市场日趋活跃,全国范围内违反规定毁林开发的实例时有发生,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性措施,保障林地的生存环境,遏制其规模萎缩的趋势。
绿道是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的重要结构性要素,可以发挥物种迁徙、水土保持等生态作用。可以说,没有发达的绿道,就形成不了绿色生态系统。在绿地规划上应注重城市内部绿道规划。在主要的林地和公园之间,修建连续的绿道,提高绿地的系统性,遏止绿地被隔离、孤岛化的趋势。
3.2 休闲功能的完善
国外发达城市普遍重视休闲绿地的建设,将绿地与休闲设施的布局相互结合,形成系统化布局。如日本在《都市公园法》中明确规定都市公园根据规模设置休闲设施。休闲游憩绿地布局的均衡性影响着绿地休闲功能的发挥。从国外经验来看,著名大城市中心往往有大型公园存在,比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日本东京的新宿御苑和日比谷公园,这些公园的存在起到了用地平衡、提升中心区环境品质和生态保护的功能。如果能够结合城市更新,在城市中心地带设置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园,将极大优化绿地结构。各区应该具备一定规模的区级中心公园,结合体育中心、行政中心、社区中心进行布局。对于新增加的便民绿地,应在规划中根据规模和区位特点明确休闲服务设施。
3.3 防灾避险功能的完善
建设安全城市需要建立完善的防灾避难绿地系统。首先必须加大防灾绿地布局的均衡性。充分利用基层的社区公园绿地,在老城区人口密集地带,尤其应注重控制好防灾避难绿地的布局和服务半径。绿地系统规划阶段应进一步发挥绿道、林荫道的避难通道功能,将线性绿地联络成网络。
防灾设施的配置应根据绿地的等级规模遵循一定的系统性。在市、区级综合公园结合人防设施设置救灾救助基地、独立的供水系统和通信系统,普通休闲绿地设置一般性救灾工具仓库等。街区,尤其是高密度街区应有统一的防灾避难指引系统。指引体系从住宅、办公建筑物开始,经过避难通道,通向各级避难绿地。
3.4 文化功能的完善
社区公园具有面积小、分布广、距离近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群众性体育休闲设施和绿化基础,是文化构建的重要基层基地。因此发挥绿地系统的文化功能,首先要形成完善的社区公园体系。在居住区内,社区公园的步行距离应控制在500米以内,并配置相应的儿童游戏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
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相当一部分公园绿地包含历史文化遗迹,因此公园绿地系统发挥着保护历史文化的功能。如南京钟山风景区内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以及中山陵园等,将这些文化遗迹设置为绿地,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建设破坏、保护其周围环境,形成绿色人文空间,另一方面成为参观游览的景区,发挥传播历史文化的功能。
良好的绿地系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绿地规划应基于建设安全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目的,同时考虑到城市用地集约发展,综合发挥绿地的生态、防灾避险、休憩和文化功能,构建多功能复合型绿地系统。
■
作者简介
许浩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绿地系统规划、3S技术景观分析技术
刘伟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在读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绿地系统规划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新型城镇化目标下的绿地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