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儒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
李 珊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全球化是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逐步推动全球贸易、投资、服务以及人力资本的流通。然而随着技术的迅猛更迭,新时代下的技术革命是否仍然对于全球化有着助力的作用,推动更多要素在全球之间的流动呢?经济活动又将在不同地理空间中产生怎样的联系,形成什么样的经济空间联系模式?
随着全球不同地理空间的交流发生持续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的运行模式不断的在修正,进而影响着经济在空间中的特性。因此,地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转移与演化,试图归纳出地域单元经济活动的空间联系,形成一套解释空间经济差异形成的模式。
过去的经济空间联系演化
斯考特Scott在《浮现的世界》一书中,将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阐述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特点以及城市化的形态:分别是18世纪的重商主义与资本主义早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的福特主义时期;最后是20世纪开始由数字技术所推动的资本主义的第三次浪潮。
(一)在18世纪晚期,重商主义最重要的政策目标是以贸易寻求国家繁荣,并且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下,生产型企业包括工厂和手工作坊开始兴起,因此,在这个时期经济活动大量分布在繁荣的沿海城市和内陆的工业城镇,并且出现制造业密集的工业地带,例如北美的魁北克、波士顿等港口,英国近煤、铁矿等资源的兰开夏郡、约克郡等,还有包括以芝加哥为西部主要中心的美国制造业地带。
(二)至19世纪末开始,福特主义作为时代的潮流,出现大规模的批量生产体系,由终端厂商直接或间接与供应商联系,组成多层次的产业网络。许多企业开始靠近核心企业,形成产业的增长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心,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化,逐步的发展出核心-边缘的世界经济体系。
案例:以底特律的汽车生产为例,运用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将工人的工作任务细分,并进行标准化的操作,实现大规模生产,有效降低成本的效果。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中,在住宅空间方面,形成蓝领与白领阶级的居住分化,白领工人在郊区形成低密度的住宅区,蓝领工人通常住在城市内部密集的居住区。生产空间则是由城市的生产核心为主要增长集聚区,分支工厂则向便宜的外围地区扩散,形成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

底特律汽车流水线生产
图片来源:《百年流水线 : 一部工业技术进步史》
(三)自20世纪开始,数字技术的进步与推动下,实现柔性专业化的生产,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崛起,新产业空间逐渐形成,在边缘地区出现新的高新技术集聚区,如美国阳光地带、第三意大利等地。形成空间的多样化,通过竞争合作,将不同的地区的集群紧密联系起来。
案例:以意大利的罗马涅产业区为例,原来是瓷砖生产的传统集群,但在70年代,随着电脑辅助设计、管理与控制能力的强化,在制造业分散化的过程中,该区成为接收转包的生产地之一。借由成立专业技术学校,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并且建立小企业联合会,在企业、社会组织与大学等深入合作的环境下,保证小企业的精干灵活的特点,形成小批量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
此时,全球体系开始超越核心—边缘结构,开始走向全球马赛克的模式,形成新的地理格局。这是以城市—区域为中心的全球体系,每个城市区域包含一个核心大都市区,以及周边不同规模的腹地,其中腹地包含较小的城市聚居地,借由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全球马赛克的网络。

城市—区域:全球马赛克示意图
资料来源:斯科特(2017)
新时代下的经济空间联系模式
现今,正如斯考特所言处于数字技术与高技术发展的时代,过去全球化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正在逐步推动全球贸易、投资、服务以及人力资本的流通。然而随着技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联系会发生什么变化?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机器人取代具有惯例且可编码的工作,形成地理上的就业空间重分配,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生产回流具有可能性。
第二,3D打印技术使得模型复制的能力增强,过去大规模生产的大工厂将被靠近市场消费者的小工厂所取代。
第三,新材料的发展打破自然资源限制的区位限制,未来生产能够更靠近消费市场,替代传统矿山、矿场等天然材料。
以上的技术革新影响着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包括推动区域化的发展,区域内部的贸易联系大幅增加,技术拉近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促成全球化脚步的放缓。同时,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将不断的加大,高复杂性的产品将更集中在具有高技能人才,并在相互关联的国家中完成生产,发展中国家的低技能工人将被迫与高技能国家竞争,加剧经济分配的不平等。
另外,除了技术革新外,全球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大事件的影响,也对经济空间联系产生重大影响。如特朗普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新冠疫情下生产供应链的中断,导致全球的要素流通减缓,促进慢球化的发生,如图中的研究所示,全球化指数逐渐下降。

全球化指数趋势图
全球社会经济的动荡,慢球化的趋势持续的发生,都促成生产空间联系的变化,将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带来的影响包括全球的商业规则正在改写,企业将减少布局在高地理政治风险的国家或地区,并且区域内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加深,供应链间的合作者将倾向和距离更近的厂商合作,新兴的共同生产模式将更具有区域性。
参考资料:
艾伦.J 斯科特 .浮现的世界. [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M]. 科学出版社, 2019.
D’URBINO, Luca. Slobalization–The Steam Has Hone Out of Globalization. The Economist, 2019.
Kheyfetsa B A, Chernovac V Y. “Globalization Dynamics In Times of Crisis”Uncerta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2020.
Stapleton, K. “Automatio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Development: What do we know so far? ”. Pathways for Prosperity Commission Background Paper, (26) . (2019).
初审:李郇
审核:刘晔
终审:邓孺孺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咨询报告】构建珠江三角洲全球供应链优势——面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化研究):技术进步为经济空间模式带来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