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关宏志,1959年9月生,1982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1997年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公安部、中央文明办、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全国城市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专家组专家;WTC(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委员和运输规划学部主席等社会工作。
本书简介

《路上的守望》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7月
本书收录了关宏志教授于2016年写就的随笔、游记共计约14.8万字。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记录了作者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对行业问题的见解、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及旅行中的体验感悟。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品味,大学师生、交通行业的从业者、曾远赴他乡的求学者和每一个仍坚守初心的你我,将更容易从中找到共鸣。
本书是“路上”系列随笔的第七部,题曰“守望”。作者守望的是独立和自信的自我,是文明和理性的精神空间,是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是记忆中的他乡和远山。读罢此书,愿你也能更加确信你心中的守望。
书评
孙小端 | 路易斯安那大学教授
由于当前众多大学将著书立说作为老师们业务职称考核甚至行政职位竞争的评审标志之一,大学教授出书已经成为常事。但宏志近年来出版的一系列书籍从内容与风格上都与同仁们的书完全不同。这些书收集了历年来他记下的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除了几封与学生的交流信件外,大部分都是写给自己的。很高兴宏志能将这些“私文”拿出来与大家共享。百度上定义“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大学里能教书做科研的杰出教授不少,但能像宏志这样育人的却是寥寥无几。
这本《路上的守望》第一篇中有2016年他写给学生的一封信。其中没有教育人的豪言壮语,也没有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语言,只是一个过来人与学生交流如何做一个理性人,娓娓告知年轻人“人活着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境,让自己活得更加明白。”细读宏志“就事论事”的每篇小文,你会深感通过读书和思考来建立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性。拿到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高级学位、高级职称或高级行政职位,并不等于你具有了基本的国民理性及“对正义的敏感性和追求公平正义的本能”。一个安定且能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众多这样的理性人。这样的人能在不可预测的动荡中独立思考,保持冷静,在崎岖不平的人生路上自信,自强,自立。
希望读者能同我一样享受到阅读宏志这本新书的愉快!
安藤良辅 | 日本丰田都市交通研究所研究部长兼总工程师
2016年初夏,在北海道札幌市召开的日本土木计划学学术年会给我提供了与关兄一聚的机会。这次小聚在《路上的守望》中留下的文字引动我献丑于此。我有幸先于翘首甚久的读者们一步拜读此书。虽身在工作间,却忘记了工作,一口气读到了最后一个字。一句话:感慨万千。一个大学教授对学生的热忱,一个交通学者对社会的责任,一个游学世界的“海归”对祖国未来的渴待,“守望”一词展现出作者的谦恭,却不妨碍读者海阔天空。这正是随笔的妙处!真心地推荐给大家。
王雪松 | 同济大学教授
关老师在本书中,以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小事为引,见微知著,对人性,对学术,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深刻思考。时而引经据典,时而诙谐,关老师的广闻博见可见一斑。其行文如涓涓溪流,娓娓道来,既沁人心脾,又发人深省。关老师在忙碌的学术工作之余,从未停止对人生、对家国的思考,仍孜孜矻矻,笔耕不辍,实为我等后辈之楷模。人之一生,既短且长,我们也应向关老师一样,学会在工作中欣赏美景,思考人生。
刘岱宗 |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
先生此书给吾颇多惊喜。本以为交通学界著名学者,多以唯理之士、工学墨风,但本书全然无说教或枯燥的学问,而是前辈及老友的娓娓道来。既有耐心地交流如何做事做人,亦有在日常小事中的体验感触。既有对专业话题的犀利思考,亦有就社会事件的独特点评。既有与日本久别重逢的清淡散记,亦有欧洲文化之旅的强烈震撼,更有对祖国西南地区的白描刻画。先生笔下,见人见物见生活。设想若为先生之学生、亲友或故交,阅读此书应不由会心一笑,因为这就是他们熟知的先生之风。若果读者只是因专业缘故而知晓先生,那么本书将给你们呈现一位生动别样的交通大师的真诚思想。读毕掩卷,先生已成老友。
序
邵春福
2020年4月
俗话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其实,大“路”是工匠们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建设出来的,又经过人们一代一代地巡检和守护,以供人类从文明走向更高的文明。
古代丝绸之路开创了我国与西方世界的文化和文明的交流。蒸汽机时代的铁路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内燃机车、高速公路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航空航天、计算机和原子能等的开发应用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当今,如果说高速铁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的发展将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并无过言。各种“路”的建设为人类带来了交流,带来了文明,带来了生活的富足,人们精辟地总结为“要致富先修路”,我们必须不断巡检和守护。
文明的思想行为也需要巡检和守护。《路上的守望》基于作者自身2016年“路”上的体验拾零,以教孩子们说话、崎岖的进化路径、忠于那个共同的目标、百年承诺四个篇章说“守望“,守望个人的文明行为准则,寻求文明行为的表现,实现理性文明社会行为素养的维系和提高。
正如书中所说:人类社会不断从蛮荒走向文明,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民族理性程度的不断提高;要进化成人,就必须走一段看似希腊字母“Ω”形的弯路;尽管经历过激烈的冲突,人们都仍忠于那个共同的目标。
本人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懈怠的思索》和《罪他主义》。作者在《关于懈怠的思索》中说:“懈怠,就像瘟疫一样四处蔓延。”“内心越是空虚,就越容易懈怠,而越是精神富足,越是敞开心灵大门的人,往往越是积极努力。”自然界是熵增的,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人生失去了目标、理想和信念,人也不去设计实现目标、“守望”理想和信念的“路”,就会熵增到极大值,懈怠成为对社会无用的人,甚至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为了防止懈怠,作者给出的方子是:通过终生学习来持续拓展人们的精神空间,不断向其中注入新的能量,便能防止懈怠。作者在《罪他主义》中告诉我们:“罪他,就是将一切问题的责任都归咎于他人,罪他主义就是将问题都诿以他人的行为方式和作风。罪他主义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罪他主义是总将问题归罪于他人,而广义的罪他主义则包括那些不自省、遇事就为自己开脱的行为。”这种 “罪他”是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陋习之一,是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无诚信、缺少反思和换位思考的表现,严重有损自己的信誉,影响社会进步。作者给出的防止罪他主义的做法是:当遇到问题时,先不要急着“罪他”,而是先问问自己的内心、先自省一下为好。在人们的交往中,也有“语出伤人不如语出伤己”的说法和做法,反省自己,甚至稍有“罪己”,更能体现人的智慧和自我修养。
是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裕之后必将追求精神文明的充盈,投机、失信、罪他等行为心理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而人类走向文明之路又是崎岖而漫长的,甚至会有激烈冲突,但是走向文明的目标是唯一的是人们共同忠实坚守的。我们常用“人生永远在路上”和终生学习不断勉励自己向更高的文明层级努力。国家文明、社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的基石是个体文明。
希望《路上的守望》能成为我们文明行为意识养成的一个“路”引,做好自己,换位思考,尊重与宽容,诚信和感恩,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
“路上”系列随笔
《路上的萌动》
《路上的夜行(上)》
《路上的夜行(下)》
《路上的彷徨》
《路上的追寻》
《路上的沉思》
《路上的守望》
《路上的轻歌》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带你读书”栏目更多内容

202094期
审校 | 张宇
排版 | 耿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新书推介:《路上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