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共交通是永恒的话题。轨道公交和常规公交各有优势、劣势,应相互补充。道路规划、公交线路规划、公交运营规划三者不能相互替代,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依托前者。道路系统好,公交线路规划有基础,企业运营有弹性、主动性。道路系统差,公交线路规划陷被动,企业运营受限制。
根据经验,步行、自行车、小汽车中,仅适合某一种交通方式的道路,往往不适合公交。对步行、自行车、小汽车都适合的道路,也不一定适合公交。反过来,仅适合公交,不适合小汽车的道路,不可能存在(除非有特殊管理措施)。仅适合公交,对步行、自行车不一定非常适合,但是不会排斥。对于各种交通方式的道路,最难满足的是公交,满足了公交再满足其他,相对容易,满足了其他再满足公交,会有诸多困难。可以认为,道路系统优先满足公交,是城市规划对公交的最大支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道路网络结构可分解为四要素:(1)宽度(等级、功能)、(2)密度、(3)走向、(4)路段之间的相互连接(网络拓扑关系)。本文侧重于网络拓扑结构,对宽度、密度、走向,暂不深入讨论。
网络拓扑结构表示不同路段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例如,是方格网,还是树枝状,是自由式,还是规整式,讲起来简单,分析起来比较抽象。目前有少量学者用数学方法,从宏观角度分析道路拓扑结构对公交的适宜性,一般结论为,方格网道路使得公交布线比较均匀,树枝状道路容易导致公交线路集中在少数主要干道上。本研究侧重于微观拓扑结构,对网络中的每条路段均给予评价指标,判断他们对公交的适宜性,为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市民出行距离有长有短,公交线路如果较短,就要增加换乘次数。公交线路如果较长,相对容易满足出行距离不同、出行地点不同的众人,减少换乘。较多城市,市内公交采用统一票价,不分乘距,这会导致短途乘客偏少,短线公交需求量偏低。线路过长也有弊病:(1)因路况复杂,车速不均匀,提高误点率,调度不方便;(2)沿线需求密度不均匀,难以控制班次、间隔;(3)统一票价,乘距过长的乘客影响到企业营收。如果道路结构能适宜长线,公交企业可以按市场需求调整长度。反过来,道路结构适宜不了长线,企业布线就相对被动。
对乘客个人来说,希望以较短的路径,尽快到达目的地,但是不同乘客每人的出发地、目的地不同、乘距不同,路径要求也不同,如果线路转弯多,较曲折,离开多数乘客期望的最短路径差异较大,整体满足程度较低。相反,线路直,转弯少,容易接近多数乘客的最短路径。对公交企业来说,线路直,可节省运营里程,降低成本。
公交线路由两个起终点站、众多经停站串联而成,后者的比例远大于前者,也承担着主要的上下客源。容易经过的路段适合经停,不容易经过的路段,特别是尽端路,只能布置起终点站。
不宜过短、比较顺直、适合经停是三个经验假设,可以看成道路网络适宜公交的三个条件:
如果上述三个条件满足较好,道路网络就为公交布线提供了较适宜的物质环境,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既灵活,又有针对性地布线,调整走向、班次,提高服务水平,和私人机动交通展开竞争。如果道路网络满足条件较差,企业布线受限,公交的竞争力也受限。
社会学领域大约在1960年代出现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然后不断改进、发展,将人和人、组织和组织的相互关系抽象成社会网络,有多种计算方法、指标来描述网络结构,解释社会人(或组织)的行为,在社会学领域得到了应用。和道路网络相似,社会网络也用节点(node)和连线(relation)表示网络。网络的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可简称为中间度,betweenness)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常用指标,该指标表示某结点在社会网络中是否有较强(或较弱)的中介地位,反映某社会人(或组织)能起到的联络、传递信息、经纪人的作用。以贸易网络为例,中介人、经纪人对贸易流通具有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受到这个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启发,道路网络中,中间度较高的路段可能公交容易经过,适合经停,中间度较低的路段可能不易经过,不适合经停。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最早(1980年代)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建筑、实体空间,最初针对建筑室内空间。2006年以后有一次明显改进,目的是为了更加适应街道网络,但是视线、视域依然是重要因素,步行空间依然是主要应用对象,它将中间度称为choice(选择度、穿越度)。目前,空间句法对应的软件为Depthmap。
sDNA(Spatial Design Network Analysis,空间设计网络分析)也吸取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典型概念和指标,调整了空间句法的计算方法、数据结构,相对适合较大尺度的车行空间。经比较后,本研究选用sDNA。
在道路网络中任取两个节点,产生最短路径,一条路径所经过的路段都有一次记录,遍历全网络,所有两个结点之间最短路径经过的路段,产生的记录次数累加起来,转变为中间度(betweenness),经过次数相对较多的路段,中间度取值较高;经过次数相对较少的路段,中间度取值较低。
计算最短路径必须要度量距离,sDNA对路径距离有多种定义方式,较常用的是欧氏距离和角度距离。欧氏距离和通用地理信息系统类似,道路路段几何长度较短,成本较低,角度距离按道路路段和交叉口引起的转向角度来定义成本,转向角度较大,成本较高,转向角度较小,成本较低,完全直行,成本最低。本研究选用角度距离。
网络分析方法中有参数搜素半径,其含义是当网络涉及的空间范围很大时,用搜索半径来限定分析的空间尺度。搜索半径较大,分析者关注的空间尺度较大,反之较小,这一参数可以和公交线路的长度对应起来,关注较小范围内的道路对公交的适宜性,可以缩小搜索半径,评价道路网络结构是否适合较长的公交线路时,可加大搜索半径。
按上述规则,预设搜索半径,按角度度量距离,产生的最短路径,获得中间度指标,用于评价网络对公交的适宜性。计算过程中,道路网络结构适宜公交的三假设、三条件,得到体现:
(1)中间度—易经过—宜经停;
(2)角度距离—少曲折—较顺直;
(3)搜索半径—较连贯—能长线。
上述假设可用统计方法来验证。
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典型案例,至2018年,中心城区大约有470万常住人口。为了保护地下泉脉,济南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对谨慎,目前仅有两条线路,而且避开了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因此轨交客运量在公共交通中的比重很低。本研究重点关注成熟发展区,由济南市规划院划定,东西向长度约19.3km,南北向宽度约7-14km,面积大约为195km²,涉及2172条道路路段。为了减弱拓扑分析的边缘效应,将计算范围向外扩大约2km,称扩展计算区,面积大约为340km²,涉及2638条路段(图1)。

图1 济南中心城区的道路网络
进入成熟发展区运营的公交线路有311条,没有公交经过的路段大约占41.8%,有公交的路段平均有6条线路,重复系数较高,最多的是经十东路,局部达到26条。
济南公共交通公司提供2017年5月乘客IC刷卡记录(不含其他企业运营的线路),根据卫星定位数据和刷卡的时间,可知该车辆当时的经纬度,从而判断该乘客大约是在哪个路段上车。
在扩展计算区,定义不同的搜索半径,按角度距离,计算路段的中间度(图2)。将成熟发展区内的道路中间度为自变量,每条道路上运营的公交线路条数(含城乡公交)为因变量,做线性相关检验,中间度和公交线路条数呈强强线性相关(n=2172,表1)。按统计学原理,可以认为,中间度较高的路段,相对适宜公交运营,中间度较低的路段,相对不适宜公交运营。

图2 成熟发展区的中间度
表1 路段中间度和经过的公交线路数线性相关检验(n=2172)

当搜索半径为12km时,中间度和公交线路条数的相关性最强,如果非直线系数为1.2,隐含了单条公交线路大约在14.5km比较合适。排除行驶到郊区、周边城镇的线路,完全行驶在扩展计算区范围内的公交线路有180条,实际平均长度为 14.25km,非常接近搜索半径的计算结果,虽然这是一种间接的、粗略的估计,但至少可以说明中间度的计算过程隐含了公交线路的长度。
表2 路段中间度和路段刷卡记录数线性相关检验(n=2172)

将成熟发展区内的道路中间度为自变量,每条道路上公交IC刷卡记录数为因变量,做线性相关检验,结果也是强强线性相关(n=2172,表2),当搜索半径为12km时,线性相关也最强。按统计验证,可以认为,中间度较高的路段,乘用公交的市民较多,中间度较低的路段,乘用公交的市民较少。
线性相关同时得到线性回归函数,即使强强相关,也会有少量样本偏离回归函数的估计值,本研究将线性回归中预测区间估计方法反过来使用,在预测区间之外的样本点,认为他们明显偏离了回归函数,残差显著。取路段的中间度为自变量,路段公交线路数、刷卡记录数为因变量,p=0.001,搜索半径12000m,可得出公交线路数明显偏低的有10条路段,明显偏高的有17条路段,刷卡数明显偏低的有10条路段,明显偏高的有29条路段。对此可凭经验判断这些路段的公交线路数、刷卡记录数出现异常的原因。
公交线路条数、刷卡记录偏低。主要原因是某些路段沿线正在修建人防设施,公交线路不得不临时改道,造成线路数、刷卡记录数偏低。
公交线路条数、刷卡记录偏高。原因较复杂(因受篇幅限制,无法详细给出路段的位置、路名),例如:(1)某些路段是成熟发展区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城乡公交和市内公交混行;(2)某些路段附近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对公交有特别需求;(3)某些路段附近为市级商业、商务中心,或者有大型批发市场、重要医院、重点中小学、幼儿园、重要旅游景点;(4)某些路段是某个方向的重要通道,两侧同方向的其他道路不但相距过远,贯通性也较差。
以济南中心城区为例,借助软件平台sDNA,路段公交线路数为主、公交刷卡次数为次,从定量(强强线性相关)、定性(残差原因解释)两方面验证了经验假设:
由此说明,中间度的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可以评价道路网络对公交的适宜性。
规划设计人员可运用中间度指标,根据当地的公交需求,来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对公交需求较大的地区,满足这三假设、三条件的路段应该较多、较均匀,公交企业可以投入较大的运能,来均布线路,使得公交服务也比较均衡。对公交需求较小的地区,满足这三假设、三条件的路段可较少,但是应相对集中,有针对性,便于公交企业将较小的运能集中在关键路段、主要方向上,形成自己的局部优势。
用网络分析软件做计算,获得评价指标,有一定工作量,还有网络边界效应、细节效应,规划设计人员要熟悉它,会有一个过程。拓扑关系较抽象,讨论时所用词语过于专业,公众较难理解。对此,下阶段可提出一些一般规划设计人员容易掌握,比较简单的原则、导则来指导规划设计,使得抽象的网络拓扑结构理论隐含在原则、导则中,便于操作,也容易向公众宣讲。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科研创新】适宜常规公交的城市道路网络结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