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近日,我院一场别开生面的年轻员工专业技术能力展示活动落下帷幕。来自总院及分支机构近50位新(xiao)员(meng)工(xin)参赛。我们从中撷取多场展示,整理为文字稿,专业度也许无法比肩成熟人才,但创意十足、诚意满满
以下是来自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宋阳煜《我的水生态修复“进化论》的演讲,该演讲荣获南京总院综合组第一名。

01

我是学什么的

我毕业于同济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期间我的方向是水生态修复的实验研究。一听到“实验研究”几个字,可能很多人心目中做实验的都是穿着干净的白大褂,配上一系列高大上的仪器。曾经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其实,大部分时候我的画风都是灰头土脸一身泥的。因为除了纯粹的实验室研究,工科生们要做的还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在校的那几年里,我跟随导师参与了一些水生态修复工程,亲眼见证了“高冷”的科研成果如何走出“象牙塔”。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图1 工科女汉子的画风

02

我的实践经历

我参与的第一个水生态修复工程是位于合肥的南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同时这也是迄今为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项目。项目施工完成后我们对南淝河上游段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连续水质监测。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我和实验室的小伙伴每个月都要去一次合肥,带着我们的各种实验家当,然后划一艘很小的充气船,到河道的各个点位去采样。所以说真的,整个硕士生涯我掌握最熟练的生存技能就是——划船。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图2 南淝河水质监测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大量的实验测算,然后我们发现,河道水质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其实这个结果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因为在整个监测过程中,这个水质真的我们自己都没眼看。尤其是夏天,像这样藻类泛滥的水面已经是属于水质相对不错的,因为起码还长植物,在一些河流转弯的底泥淤积处,水体缺氧导致底泥上浮,散发出非常浓郁的腥臭味,隔着口罩都让人不想呼吸。我们对此很费解,为什么修复后的水质仍然没有显著提升呢?是不是采用的修复方法不合适呢?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图3 夏天的南淝河

其实与大部分模式化的水生态修复工程相比,我们采用的方法“水利调度+人工湿地+底泥清淤”已经是结合实际情况反复推敲的。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图4 南淝河生态修复方法

尤其是人工湿地的构建,从最初的实验室模拟实验,到河道现场的中试模拟实验,再到最后的实际工程应用。我们不断地调整湿地进水的水质水量、基质的种类以及植物的配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之前的实验效果也都很不错。所以我们怀疑是不是工程现场的其他因素影响了修复效果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图5 从实验走向实践的人工湿地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又去到工程现场检查。发现我们布置的人工湿地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用作进水的污水厂尾水无论是在水质还是水量上都很不稳定,有时候甚至是断流的,和我们的方案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图6 问题一:人工湿地处理效果不佳

更夸张的是,就在我们修复河段的不远处还有很多个排污口在哗哗地排放污水,并且这水一看就是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的,又浑又味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修复河段的水质改善效果不佳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图7 问题二:多个排污口持续排放污水

03

我的意识转变

通过这次事件,我开始意识到要做好水生态修复工作,单纯依靠前期的修复技术是行不通的。南淝河的情况也绝不是水生态修复中的个例。从宏观层面上看,在传统的条块分割体制下,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就像南淝河,我们做的水质净化归水务局管,河道坡岸归园林局管,排污口归环保局管,沿线农田面源污染又归农业局管。像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治理方式,导致各个部门的修复工程虽然多,但相互间无法衔接,有的甚至相互矛盾,那就必然会影响修复效果。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图8 条块分割体制下的河道治理方式

所以要做好水生态修复工作,应该要在规划层面上就进行统筹考虑,做好水生态修复的顶层设计。强化各个责任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合作,而不是完全依靠碎片化的专项工程。如果有限的资金不能对全流域进行全面修复,就要考虑修复优先权排序和资金分配问题,有选择、有重点地对某一河流或局部河段优先修复。避免出现广撒网,但治标不治本的情况。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图9 水生态修复工作的顶层设计

另一方面,水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生物修复,比如利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净化污染物。而生物修复技术又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生物体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同时河道的环境条件、污染物性质等发生变化都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修复效果。所以即使我们的方案在实验中模拟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真正放入到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仍然可能不受控制。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图10水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技术

针对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当时尽早对南淝河开展系统性的修复效果评估,及时改进和完善修复措施,并对责任部门的管理方式提出意见,那么修复效果可能会明显改善。所以我觉得在未来还是需要制定相应的修复效果评估标准或准则,构建一套生态修复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才能避免再出现虎头蛇尾的修复项目。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图11 生态修复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04

我为什么来到这里

都说挫折使人成长,这次不成功的实践也让我知道具体的修复技术仅仅是修复工作中的一小环,它要在做好宏观规划和精细管理的前提下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否则也是一匹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因此在2018年10月,当我看到江苏省规划院的校园招聘通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我相信规划院这个平台能够为生态修复事业提供更加宏观的视野和更加系统的思路——这也是我来到规划院的初衷。
文 | 宋阳煜 研究中心(信息中心)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长按识别

更多精彩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员工展示 | 我的水生态修复 “进化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