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文章编号】1002-1329 (2020)06-0047-08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19/cpr20200608a
【作者简介】
司志杰 (1986-),男,硕士,美团点评,商业分析师。

尹  稚 (1962-),男,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2020年第6期。

精彩导读


【摘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北京市各类主要医疗设施、新城医疗建设资源进行分析,阐述现状优质医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所带来的弊端,并通过对世界城市的经验借鉴,提出北京在疏解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和发展新城医疗设施方面的建议,冀图助力政府科学决策。
【关键词】医疗设施;空间布局;北京;世界城市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MEDICAL FACILITIES IN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BSTRACT: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yout of major medical facilities in the main city and new towns of Beijing to reve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imbalanced spatial layout. Through the study on global cit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centralize main medical resources and develop medical facilities in new town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making.

KEYWORDS:medical facilities; spatial layout; Beijing; global city


近年来,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发展迅猛,新城区建设量大,但在配套基础设施规划上相对滞后,医疗设施成为突出的短板;另一方面,受老城区用地限制,原有三甲医院普遍面临床位紧张、环境拥挤的问题。北京作为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城市,这一矛盾格外突出。

1

 北京医疗设施现状空间规划问题

1.1  综合医院:分布不均衡造成可达性差

将各区县主要综合医院的数量和千人床位数进行对比(图1,图2)发现,由内向外衰减态势明显,作为疏解内城人口压力、承接新增人口主要迁入地的通州、顺义等地区医疗资源明显不足,导致了现实中居民就医的诸多不便,加剧了中心城区人口集聚的情形,不利于首都多中心城市格局的发展。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1  北京市各区县150床以上综合医院数量对比
Fig.1 Comparison on the number of general hospitals with over 150 beds between different districts in Beijing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卫健委数据绘制。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2  北京各区县150床以上综合医院千人床位数对比

Fig.2 Comparison on the number of beds per thousand people in general hospitals with over 150 beds between different districts in Beijing

资料来源:同图1。
本文按照四大主体功能区划分将人均拥有医疗资源进行对比,发现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各项指标都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北京重点发展的两类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幅远超新建设施规模,人均床位数、人均医师数等指标尚不及昌平、延庆等有一定城建基础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图3)。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3  北京四大主体功能区人均医疗资源对比

Fig.3 Comparison on per capita medical resources in four major functional zones in Beijing

资料来源:同图1。

1.2  专科医院:供应不足导致人均占有量低

取北京市门诊量最高的20家医院中的18家三甲医院做比较(表1),“患均建筑面积”(患均建筑面积=医院建筑面积/日均门诊量)最高的安贞医院和最低的广安门医院相差约11倍。排名最低的5家医院中有4家是中医专科类医院,人口结构老龄化带来慢性病长期康养需求,以“疗养”为主的中医迎来更旺盛的需求,但目前规划体系中该类医院长期得不到重视,北京第一批29家优质医疗资源疏解项目中也没有涉及中医院,本质是供应不足。此外,传染病、精神病等专科医院的选址带有较强随机性,部分因城市扩张位于闹市区对周边产生负面影响(如佑安医院、回龙观医院)。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表1  北京部分三甲医院患均建筑面积比较

Tab.1 Comparison on floorage per patient in some 3A hospitals in Beijing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卫健委数据整理。

1.3  社区卫生中心:高质量人力资源不足引发结构性矛盾

长期以来在大医院为主体的模式下,社区卫生中心得不到高水平医师力量,无法起到对上级医疗机构的分流和缓冲作用,造成床位资源闲置,本质原因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特别是承接疏解人口接受地的边缘组团和新城,在大医院尚未落地期间,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的矛盾状况尤为突出。


2

 世界城市对比

选取纽约、伦敦、东京、巴黎以及印度首都新德里进行研究。谷歌地图识别后,经过Adobe Photoshop(PS)软件图像拼合和统计,以“圈层”为单元分析全市主要医疗设施的分布特征及用地规模。

2.1  英国伦敦:绿带+圈层
将3个圈层的医院数量、占地和人均资源进行对比,得到表2、图4,发现大伦敦的医院分布特点: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表2  伦敦各圈层优质医疗资源用地对比

Tab.2 Comparison on high-grade medical lands in different rings of London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4  大伦敦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用地分布
Fig.4 Layout of high-grade medical lands in Greater London

(1)整体分布:3个圈层差异性明显,主要集中在中圈层。内圈层的人均医疗土地资源不及中圈层的1/3。推测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内圈层的伦敦城基本为商务办公区,具有明显的潮汐流动特征,常住人口不多且年龄结构偏年轻,减弱了医疗需求;二是内城土地价格更高,整块用地获得难度非常大,混合医疗用途的综合用地比例高。

(2)人均资源:由内而外递增,新城人均医疗用地资源最充裕。外圈层指标分别是中圈层和内圈层的2.3和8.5倍,这反映了新城规划之初,在整体建设用地和公共设施配建指标上的标准是很高的。

(3)圈层内部:每个圈层内的医院分布较为均衡,小范围聚集现象不明显。内圈层数量少,区分度不显著;中圈层数量最多,没有明显的南北或东西差异,外圈层随每个新城设置1~3家中等规模以上的医院。整体与伦敦放射状的城市发展结构一致。

(4)医院类型:3个圈层医院种类各有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内圈层多为婴幼护理、牙科、急诊等专科医院或应急机构;中圈层以综合医院居多,在建筑形态和服务项目上相似性较高;外圈层的医院附近有疗养院或低密度休假别墅区,偏向需要长期疗养或有疑难杂症住院需求的人群。呈现出明显的“中圈层为主,内外为辅,内小而专,外大而养”的特征。

(5)绿地关系:医院多毗邻绿地,整体分布环绕伦敦都市圈的“绿带”。多达90%的医疗用地地块紧邻城市绿地,大型医院更是依山而建或靠近大型市郊公园。

2.2  法国巴黎:放射环路+圈层

在本文研究的世界城市中,巴黎是与北京最为相似的一个。本次统计范围内的医院共有93家,其中占地10hm2以上的共16家。整体分布上,内、中、外圈层分别为21、27、45家,各占23%、29%、48%。其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特点(表3,图5)如下: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表3  巴黎各圈层优质医疗资源用地对比

Tab.3 Comparison on high-grade medical lands in different rings of Paris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5  大巴黎都市区优质医疗资源用地分布

Fig.5 Layout of high-grade medical lands in Paris Metropolitan Region

(1)各圈层彼此较为均衡,人均拥有量差异不大。数量、总用地规模以外圈层最高,内圈层最弱,伴随土地价格的提升呈现由外而内递减的规律;但人均医疗用地面积相差不大,说明内、外城的医疗用地供应是相对均衡的,内城医院采用“小而精、多而广”的布局模式,外城采用“大而全、少而聚”的方式,多设置在新城中心或快速公路边,可达性强,整体呈现较高的均好性。

(2)塞纳河南北差异明显,局部集聚现象明显。南城约为北城的2.5倍。这与巴黎城市发展历史有关,虽然圈层之间的人均拥有量相差不大,但圈层内部的差异性显著。巴黎与北京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公共设施不均衡性,即便巴黎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弥补这种差异,但也只能在新城建设上有所改善,旧城既有格局的改造难度很大。

2.3  日本东京:山手线+圈层+TOD

在著名的轨道交通“山手线”的引导下,东京形成了放射状的城市空间结构,沿西、东北和西南三个方向轴线式拓展。与我国不同,日本的私立医院大多纳入政府医保覆盖范围,占到市场供给的一半。将都心八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分析东京都市圈的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特点(图6):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6  东京都市圈医疗资源分布

Fig.6 Layout of medical facilities in Tokyo Megalopolis

(1)空间分布上,整体均衡性好,郊区沿铁路线布置。无论都心八区、市区还是郊区,医院密度都比较趋同,聚集性不明显。

(2)医院规模上,多数医院的占地面积都较小。日本严格的土地私有制导致大地块难以获取,鲜见有面积超过1hm2的医疗地块,即便是大型医院,也常横跨几个地块,散布为若干院区。故医院格局以中小医院和诊所为主,设置较为灵活。少数几个大型医院位于山手环线与放射轴线的交界处,恰是山手线的中心处,推测为规划之初预留,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3)邻里中心+TOD模式。新城的开发多采用TOD模式,围绕轨道交通站点集中布置绿地公园、大型商场、重点医院等公共设施。大块的医疗用地多出现在两条线路的交汇处,尤其以地铁和市郊铁路的换乘站为突出(图7)。小型专科医院位置分散,与站点关系相对不紧密,但呈现出与中小学校高度的拟合性。这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规划模式所产生的混合效应,形成“中小学校”和“轨道站点”两个引力极,前者吸引规模较小、倾向便民服务的社区医院,后者常被规划成与公园、商场一体的片区级或城市医院,前者更偏向一种自发的、灵活的个体行为,后者带有明显的资本运作和行政色彩。在两种驱动力的交织下,邻里单元不断延伸,以中小学校、普通轨道交通站点、轨道交通换乘点3类公共设施为核心,形成了“居住小区-居住区-城市新区”的3级邻里单元结构,社区医院、片区医院和城市医院分别与之相对应(图8)。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7  锦幺町片区医疗设施分布

Fig.7 Layout of medical facilities in Kinshicho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8  邻里中心+TOD模式

Fig.8 Model of “Neighborhood Center + TOD”

2.4  美国纽约:组团式

与其他世界城市不同,纽约的城市空间结构没有明显的中心放射状,而是类似组团式的布局,曼哈顿为中心区,其他为郊区。美国的医疗体系沿用自英国,市区主要以密布的诊所和必备的中小医院为主,大型医院多位于郊区。因而纽约的医疗用地布局呈现出与伦敦一定的相似性。其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特点(表4,图9)如下: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表4  纽约郊区和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用地对比

Tab.4 Comparison on high-grade medical lands between downtown and suburban areas in New York City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9  纽约市优质医疗资源用地分布

Fig.9 Layout of high-grade medical lands in New York City

(1)空间分布上,中心城区的集聚性明显。曼哈顿区的医院数量占到总数的44%,人均医疗用地也高于郊区。各项指标都呈现出中心城区远高于郊区的特点,是纽约与伦敦、巴黎非常不同的一点,特别是以寸土寸金著称的世界金融中心曼哈顿区。这得益于纽约格网状的土地开发模式和严格的区划法,用地红线明确、土地产权明晰,保证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供应,不容易受到商业侵蚀。地块形状规则,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2)大型医院分布较均衡,每个区有1~2个。曼哈顿区医院数量多,但单体面积小;郊区医院数量少但占地大,人均资源相对均衡。

(3)郊区存在与市区类似的集聚。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大片的医疗用地空白区,推测与区域的人口分布、规划定位有关。

(4)大型医疗设施多沿地铁线和快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布置。多数医院特别是大型医院距离地铁站点和快速公路都较近,通达便利。此外,占地规模最大医院距肯尼迪国际机场较近,推测承担有一部分外地患者的接诊职能。

整体来看,纽约的医疗用地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这与纽约的城市结构有关,海港城市相较内陆城市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特别是承担中心区职能的曼哈顿,周边有河海天然沟堑,造成了向外辐射的掣肘。另外,美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分散在休斯顿、波士顿等处,纽约并不承担全国医疗中心的职能,这是与北京的最大区别。

2.5  印度新德里:多中心式

印度医疗体制有两大特点:一是医保覆盖全体国民。二是医疗市场化与医生培养结合,凭借优秀的医疗服务和廉价的收费成为欧美患者的医疗胜地,尤其是在器官移植等外科手术方面。相应地,印度的医疗机构也定位为不同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前者解决普通百姓的疾患,后者为高端患者服务。其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特点(表5,图10)如下: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表5  新德里各圈层优质医疗资源用地对比

Tab.5 Comparison on high-grade medical lands in different rings of New Delhi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10  新德里市优质医疗资源用地分布

Fig.10 Layout of high-grade medical lands in New Delhi

(1)医疗设施多毗邻轨道交通站点设置。新德里轨道交通建设起步晚,站点的覆盖区域和通达性都较有限。但在地铁资源有限的不利情形下,大型医院被优先考虑,选址呈现出与地铁站点高度的拟合性。50%的医院在地铁站1km范围内,70%在站点周边3km内。轨道交通在火车站、机场都设有站点,对外实现无缝衔接,便于全国各地和国外患者就诊。

(2)医疗设施周边多有集中的城市绿地。除市中心的少数规模较小的医院外,多数医院特别是大型医院毗邻公园、绿地布置,提升了医院的环境品质和疗养氛围。此外,新德里同样出现了与东京相同的“邻里中心+TOD模式”的医疗设施布局特征。

(3)大型医疗设施毗邻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枢纽。最大两家医院——军队基地医院和印度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分别位于本市最大的两个机场——甘地国际机场和萨德君机场20min车程范围内。

2.6  北京:单中心式

北京市的整体优质医疗资源呈现出很强的单中心式,由内而外骤减。具体呈现3个特点(表6,图11):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表6  北京各圈层优质医疗资源用地对比

Tab.6 Comparison on high-grade medical lands in different rings of Beijing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11  北京市优质医疗资源用地分布

Fig.11 Layout of high-grade medical lands in Beijing

(1)密度和人均资源:由内而外递减,内圈层资源最集中,外圈层最匮乏。内圈层的医院数量为22家,占到总数近一半,而常住人口只占全市的10%。中圈层虽人均资源与内圈层相差不大,但人口数量两倍于后者、医院数量相仿,意味着单个医院更大的辐射半径、实际服务质量下降。

(2)单体占地规模:呈现相反结果,由内而外递增。外圈层医院虽数量少,但现有已建成的医院占地规模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圈层的同类医院,这点与其他世界城市相似。

(3)区域差异:南北差异明显,局部地区出现集聚。除内圈层外,南部同区位地段普遍低于北部。中圈层的北三环-北四环、西三环-西四环出现扎堆分布。

2.7  对比结论

将北京与伦敦、巴黎、纽约和新德里进行对比,采用“医疗用地占城区面积比例”和“人均医疗用地面积”两个指标,分核心区(内圈层)和全市域两个范围比较,发现北京的医疗用地资源呈现出两个特点(表7):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表7  北京与伦敦、巴黎、纽约和新德里的人均优质医疗用地资源对比

Tab.7 Comparison on per capita high-grade medical land between Beijing, London, Paris, New York, and New Delhig

(1)内圈层供应充足,处于同类较高的水平。无论是“医疗用地占城区面积比例”指标还是“人均医疗用地面积”指标,北京都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巴黎,略高于纽约、远高于伦敦。

(2)全市整体水平最低,郊区与中心城区差异过大。北京“医疗用地占城区面积比例”不足巴黎的1/3;“人均医疗用地面积”只有伦敦的1/6。以“不均衡系数”(内圈层人均医疗用地/全市域人均医疗用地)衡量,北京最高,反映出内外差距最为严重。

2.8  形成机制:母体毗邻效应

大型医院定位高、科室复杂、技术门槛高,医疗领域具有明显的“产-学-研”环环相扣的链条性,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完成建造。在北京22家三甲综合类医院中,有21家是作为大学或科研院所的附属机构、定点教学单位而建造的,选址上呈现出明显的以医学院校为中心的特点——或与高校同属一片用地,或位于高校周边,土地通过与市政府共建、以行政划拨的方式获得。就近设置便于教授教学、接诊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培养,以协和系和北医系最为典型。此外,全市还有12家三甲等级的部队医院,2/3集聚在城市西部,与军队机关办公区或军产建筑分布呈现出高度相似性。


3

 各类城市医疗资源布局模式归纳

经进一步归纳、提炼,发现前述6个城市的医疗设施布局大体呈现出3种模式,如图12。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12  世界城市与新德里、北京的医疗设施布局模式对比

Fig.12 Comparison on layout patterns of medical facilities between London, Paris, Tokyo, New York, New Delhi, and Beijing

3.1  新旧中心均衡发展式
此类有巴黎、东京、纽约。医院整体分布较为均衡,在新城和市中心都有布局,各自发展成为本区域的服务中心。
3.2  近郊环绕式
此类包括伦敦、新德里。3类医院的分布较为均衡,其中城市级医院布置在中心城与新城之间的广大近郊区,这也是都市圈的主体功能区和承载居住人口最多的区域。
3.3  单中心式
此类主要是北京。对比之下,北京的单核集聚性异常显著,尤其是中等规模以上的医院,绝大多数位于三环以内的中心城。

4

 人口疏解背景下的

 北京城区医疗服务能力评价

4.1  评价方法 

针对医疗资源不均衡特别是新城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北京市政府于2013年2月启动了优质医疗资源向外疏解计划。借助ArcGIS软件,对北京六环内主要区域的地块医疗设施的服务水平进行定量评价。评价采用“医疗服务能力”指标,此方法借鉴自广州市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编制研究成果[1],以地块单元为对象进行分析,评价地块上每个居民能实际拥有的优质医疗资源,以医疗设施自身的规模水平、医疗设施与地块的距离、地块人口为3个考量因素,其计算公式为: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1)

式中,Ai是i地块的实际医疗服务能力指数,Mj衡量第j个医院的综合实力,Dij为i地块到j医院的距离,Ri是i地块的常住人口。地块范围以街道办/乡镇的行政边界划定。

4.2  现状医疗服务能力评价

经过计算的现状地块医疗服务能力评价如图13所示。该图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医疗资源由内而外衰减的变化过程,最高的区域集中在二环内。自三环外,地块医疗服务能力开始大幅下降,六环周边许多区域的医疗服务能力接近于零,意味着居民就近选择三甲医院的可达性近乎为零。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13  北京主要街道/乡镇现状医疗服务能力评价

Fig.13 Evaluation on current medical service capacities of major sub-districts/towns in Beijing

4.3  未来医疗服务能力评价

根据北京市政府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外疏解计划,将规划后的医疗资源空间位置和规模信息输入ArcGIS,得到未来的北京六环路内地块医疗服务能力评价。由于缺少分地块的规划人口数据,此部分仍沿用2010年的“六普”数据,经计算后的未来地块医疗服务能力如图14所示。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图14  北京主要街道/乡镇未来医疗服务能力评价

Fig.14 Evaluation on future medical service capacities of major sub-districts/towns in Beijing

与现状医疗服务能力相比,三级灰色区域大面积外延,由五环扩展至六环,但六环外区域改善提升并不明显。结合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向外疏解计划,发现这一变化与新建大型医院的选址落位有关,以医院为主体的疏解行动重视医院搬迁诉求却忽视新城发展需求,使不同新城间出现新的不均衡。此外,由于外迁的医院多采用建设分院而非整体搬迁的模式,因而内城的医疗资源没有出现下降,且随着内城人口的继续疏解而有潜在升高的可能。


5

 政策建议

(1)强化控规管理,保证新城医疗用地供应,完善TOD开发模式,探索医院建设资金平衡新方案。

(2)创新医疗模式,盘活低效存量医疗设施,鼓励收购分院或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能力。利用现状挖潜、其他设施改建等多种途径增加医疗床位及建筑面积,扩大医疗资源供给。

(3)强化基层卫生组织力量,通过新入职医生轮岗管培、中青年骨干医师驻场帮扶、退休专家定期巡诊方式,盘活社区卫生中心闲置资源,引导老百姓养成就近问诊习惯。

总之,规划作为一种政府主导行为,与市场的灵活多变和不确定性相比,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的五年规划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控工作多以10~20年为一个周期,对在此期间出现的许多新情况难于灵活应对,同时人口激增加剧了住房供应压力,也增加了医疗设施的配建需求,对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的均衡性进行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定期复盘、合理规划,也显得越来越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珂,刘云亚,易晓峰,等. 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编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规划师,2010,26(6):35-39. 

YU Ke,LIU Yunya,YI Xiaofeng, et al. Urban Planning for a Medical Services Network in Guangzhou[J]. Planners,2010,26(6):35-39. 

2 林伟鹏,闫整. 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与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J]. 城市规划,2006,30(4):47-50.

LIN Weipeng,YAN Zheng. Reform of Sanitation System and Planning of Urban Sanitation Facilities[J]. City Planning Review,2006, 30(4):47-50.

3 马淇蔚,李咏华,邓婕.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功能评价——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J]. 规划师,2016,32(5):104-110.

MA Qiwei,LI Yonghua,DENG Jie. Spatial Layout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Facilities: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J]. Planners,2016,32(5):104-110.

4 赵帅然,李娜,刘亚岚. 北京市医疗资源空间分布合理性研究[J]. 当代医学,2018, 24(22):22-25.

ZHAO Shuairan,LI Na,LIU Yalan.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Rationality of Medical Resources in Beijing[J]. Contemporary Medicine,2018, 24(22):22-25.

5 齐力,王静. 北京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医疗设备,2018,33(7):173-176.

QI Li,WANG Jing.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 in Beijing[J]. China Medical Devices, 2018, 33(7):173-176.

6 代珍,武锋,刘育函,等. 北京市石景山新兴居民区的医疗资源利用现况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1,24(1):27-29.

DAI Zhen,WU Feng,LIU Yuhan, et al. The Status Survey of Medical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Newly-Established Residential Area of Beijing[J]. Medicine and Society,2011, 24(1):27-29.

7 齐明珠,童玉芬. 北京市区县间医疗资源配置的人口公平性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2010(5):27-33.

QI Mingzhu,TONG Yufen. Analysis on Population Equity of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Among 18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Beijing[J]. Social Science of Beijing,2010(5):27-33.

8 傅幸之,杨梅,郑俊.城市医院规划建设指标调整研究[J]. 山西建筑,2010,36(18):13-14. 

FU Xingzhi,YANG Mei,ZHENG Jun. Study on Urban Hospital Planning Construction Index Regulation[J]. Shanxi Architecture, 2010,36(18):13-14. 
9 FGI,AIA. 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and Health Care Facilities: 2006 Edition[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0 MCKEOWN T. A Hospital Plan Based on a Teaching Centre[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61.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 点下“在看”哟~【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Open Access】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