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不久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新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全面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第十三部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包含了很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推进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深刻领会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自然生态治理现代化,i自然全媒体特推出“我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列文章。
01
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过程中,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将失去物质支撑而难以持续。产业生态化即通过“生态化”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产业化即通过“产业化”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生态产业化是以生态产品生产和再生产为主线的经济活动过程,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按照社会化和市场化理念,开展生态资本化经营,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
早在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南平市调研时就曾指出,“不要搞单打一,说搞生态,就不搞产业,产业还是要搞,产业不搞生态也难以为继”。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没有丰富的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失去了活力和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经济效益,产业发展要重视生态效益。
产业生态化是指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培育发展资源利用高、能耗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战略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绿色发展。在不同产业、企业之间建立循环经济生态链,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能耗水耗,防止污染破坏,以最小化的资源索取与最低化的环境负担发展产业,提高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有利于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路径,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
02
生态产业化有利于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绿水青山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而是需要一个转化的路径。这个路径就是选好相得益彰的生态产业,使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兑现。这就需要将“生态”与“产业”相结合,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生态产品的产业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具体产业选择上,应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发挥优势又彰显特色。不搞“一刀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
生态产业化需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两山”转化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靠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行政政策手段等,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零散资源聚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和生态资源的产业化经营,提高生态资源市场化程度,实现“绿水青山”的市场价值。但从目前各地的实践看,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发挥较好,市场这只手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特别是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不足,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定价、交易机制不完善,影响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不过,现实中也不乏较为成熟的探索,比如:福建省南平市通过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在前端对碎片化自然资源进行摸底、确权、评估、储备,将资源使用权、经营权等集中至“生态银行”运营机构,实现“资源变资产”的转化;在后端通过股权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引入优质运营管理企业,撬动资金流入,兼顾高水平开发和资源保护,通过绿色产业项目投资收益获得回报,实现“资产变资本”的转化。南平市和丽水市还分别设立“武夷山水”和“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打通了生态产品溢价增值的通道。实践证明,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助推了生态资源富集地区通过生态产业化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03
产业生态化可以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要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握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既要看“经济”的脸色,又要重视“自然”的气色,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而产业生态化正是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增量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等产业化的方式可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当前,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化已经起步。其中,山东省威海市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体规划、一体实施、一体见效”,优化调整修复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明晰修复区域产权,引入社会主体投资,持续开展矿坑生态修复和后续产业建设,把矿坑废墟转变为生态良好的5A级景区,带动了周边区域发展和资源溢价,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区以“矿地融合”理念,推进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将千疮百孔的塌陷区建设成为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为徐州市及周边区域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产品,并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维护了土地所有者权益,显化了生态产品的价值。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在土地综合整治方面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力度,推动绿色生态、红色资源与富民产业相结合,发展红色教育培训、生态旅游、会展、民宿等“绿色+红色”产业,吸引游客“进入式消费”,实现了“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
目前,我国的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产业生态化还处于小规模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应该采取积极产业政策,通过制度供给和政策引导,特别是资源配置支持,将生态修复等产业打造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通过产业生态化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作者:李宏伟
编辑:郑慧
审核:赵建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我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丨①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