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新书推介:《路上的轻歌》


作者简介

新书推介:《路上的轻歌》

关宏志,1959年9月生,1982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1997年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公安部、中央文明办、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全国城市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专家组专家;WTC(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委员和运输规划学部主席等社会工作。


本书简介

新书推介:《路上的轻歌》

《路上的轻歌》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8月

本书收录了关宏志教授于2017年写就的随笔、游记共计约14.5万字。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记录了作者对人才教育的思考、对学界行业的见解、生活中的观察分析及旅行时的体验感悟。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品味,大学师生、交通行业的从业者将更易产生共鸣。


本书是“路上”系列随笔的第八部,题曰“轻歌”。在匆匆忙忙的人生中,作者的笔触却流露出高山流水的雅致与逍遥自在的清凉。有人说,将小我化而为大我的途径,一是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一是对大自然的融入。眼界越是开阔,气象越是不同。随着作者轻轻吟唱,生活的怡然,读之味之,唇齿噙香。

杨海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2020年5月11日


很荣幸宏志兄邀请我为他的新作作序。自日本京都相识,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很幸运有这么一位志趣高远的朋友。作为同行,我经常和宏志兄在各大学术论坛和会议上相逢,抑或相约在北工大会面。每每同他交流,总能收获良多。除了工作认真、治学严谨,宏志兄还是一位非常有人文情怀的学者。在我们同辈人眼中,他是交通运输工程学术界少见的“文艺青年”;而在年轻老师和学子们看来,他又是一位有着赤子之心、德高望重的偶像。


这本《路上的轻歌》是宏志兄的第八部随笔。在书中,宏志兄通过一件件小事,将他多年来对学术发展的思考、对交通学科的理解和教书育人的心得娓娓道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宏志兄把他的专业领域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读者。交通工程是一门以科学管理理念为核心,与社会反馈紧密结合的学科,必须做到以人文本,才能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在讨论重建设还是重管理、该扩张还是该控制时,始终需要怀着初心。而这份初心,就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这本书没有生涩的专业术语,没有复杂的数学公式,只是单纯而真挚地跟读者聊聊这门学科的人文社会情怀,颇有现实意义。


在阅读宏志兄从师从业的心得时,我常常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做人做事做学问,宏志兄脚踏实地,成果颇丰却始终朴实无华。书中,宏志兄还记录了他的多次周游经历,读来令人深刻感受到他有着诗情画意的生活姿态和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倘若说故事都是写给他人读的,那么游记一定是写给自己的。读者或许无法感同身受他眼中的别致景色和风土人情,却可以透过文字感受他的心境。作为一名“理工男”,宏志兄这种热爱生活、愿意用文字记录过往点滴的态度非常可贵,这不仅需要一颗细腻的心,还离不开对待每一件事都认真且执着的精神。


无论你身在何处、身居何职,翻开这本书,读过都会有所收获。宏志兄多年来对写作的热情让我钦佩,希望后来的学者们能以他为榜样,也能在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同时哼唱出属于自己的“路上的轻歌”。



自序

关宏志

2020年5月24日


精神成长的内在动力

当年留学时,许多身边的留学生都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自己刚把孩子从国内带到国外时,小孩一句外语都不会说,在国外学校的前几次考试中自然是“名落孙山”。尽管国外的学校里通常没有考试成绩排名的做法,但是中国家长还是会关心、追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暗地里给孩子在班级里进行排位。而没过多久,中国孩子的成绩就会直线上升,在班里名列前茅。


若干年前,单位搞了一个教工篮球赛,人们惊讶地发现,球场上某部门教职工代表队中竟然出现了几个极具专业水准的学生的身影。于是,立即有人提出异议,那几个看似学生的人在该部门某位老师的指示下悻悻地拿着衣服退场离去。按说,一个单位内部的职工球赛,有着极强的娱乐色彩,主办方的意图无非是创造机会让大家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心、相互交流、活跃气氛,有必要找几个学生来凑数吗?


这样的事情告诉我们:我们从小就建立起了强烈的竞争意识,极力想战胜对手,想站到胜利者的领奖台上。这种竞争意识可以说已经融入了当代人的骨血里,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及各种场合。


竞争,是大自然的法则,达尔文把它总结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很多时候,“物竞”的对象都被认为是外在的“对方”“对手”“敌人”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入,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改变了。


2018年11月12日,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在世界杯盐湖城站男子500米决赛中,以39.505秒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事后,他的教练李琰在评论时说道:“武大靖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更多是因为他能战胜自己。”无独有偶,许多叱咤风云的运动员在获胜后发表感言时都会说出“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之类的话。围棋运动员陈祖德、作家刘墉,更是用《超越自我》《超越自己》为题著书立说,袒露自己的心路历程。看来,每一位拼搏者的心路终点都矗立着一块刻着“超越自我”的里程碑。


形成于2世纪末至6世纪初的犹太教典籍《塔木德》曾经告诫人们: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我。这说明人类从很早就认识到了“自我”及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意义。

几年前,一个来自东瀛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国人。这个故事说的是一匹叫作“春丽(日语:ハルウララ,英语:Haru Urara)”的赛马,从参加比赛到它退役,连输113场,从来都没有跑过第一名。即便如此,“它却成为全日本的偶像,成为‘失败者之光’,整个国家为之疯狂。”我想,人们之所以为春丽“疯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从它身上看到了那种在屡战屡败中依旧不屈不挠的精神、试图超越自己的努力,这寄托了现实中芸芸众生实现自我的期许。


在这个扁平的世界里,人人都是竞争者,人人也都是被竞争者。每个人都可能有无数个竞争对象,比方说班里学习最好的同学、单位里业绩最好的同事……每个人至少都有一个竞争对象,那就是昨天的自己。你可能在某些方面永远无法超越一些人,但你永远有可能超越昨天的那个自己。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及“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发展而来。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由此看来,竞争对手看似是外化的事物,实际上却是内化的你自己。超越自我,才是“物竞”的真谛。认识到它,才能更好地明确目标、调整心态,鞭策自己,砥砺前行。竞争,是一个人从“本我”到“自我”,最终走向“超我”的精神成长的内在动力。



书评

刘攀 | 东南大学教授

收到关老师的邀请,为他的新书写一则评论。我不敢怠慢,把书稿认真读了两遍,受益匪浅。关老师是我尊敬的前辈学者,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是儒雅而博学。感谢《路上的轻歌》,让我有机会更加深刻地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书中既有对学科专业的深刻思考,又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悟,既有学者的坚守,又有赤子的情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清新隽永,读来颇有明人小品的风范,让人不由得心生赞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字中透出的那股优雅从容的心态。这些年,工作越来越忙,奔走中常会失去平和的心态。我真的应该向关老师学习,在匆匆赶路的同时能够偶尔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我相信,中国的交通工程界,需要更多路上的思考者。愿路上的歌声飘得更加久远!



李忠 |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一位正直、勤奋的明白人

关兄的书稿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在这样一个疫情中的周末阴天的上午。一口气读下来,那种流畅的文字带给我的舒适,在这种特殊的日子中,感觉才更深切。


读完后的第一结论——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因为有一个道理其实不用多说——一本好书,是应该让人一口气能够也愿意读完的。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大概是有两个原因,要么是你自己没有想明白;要么是你不愿意说明白。很多人可能会说,如果一个人都不愿意去把问题说明白,那为什么还要写书呢?那我只能说,你去问那些作者吧,不要来问我;如果非要来问我,那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一个结论——他们不是不够聪明,而是不够正直!


相对于世间太多的聪明,或者叫精明,“正直”成了今天绝对稀缺的一种品质,特别是在本应正直的知识分子这个阶层——正如关兄在开篇就提到的“怀疑是知识分子的本能”,是的,如果知识分子都失去了这一本能,那么,我们社会的良知又能靠什么来维系呢?还好,在看了关兄一系列针对社会,特别是针对他本人置身其中的教育界与学术圈的一系列“杂文”之后(我之所以用“杂文”这个词,是因为我觉得关兄这一系列文章颇有“五四”风骨),我觉得“圈里”还是有“正直人”的,有正直人就有希望!


关兄的正直,在会议时,在文章中,我早就有了所闻所见,并不觉得意外。这次读完最后一部分,“身在异乡为异客”,特别是其中关于西宁的文字,让我不由得惊叹于关兄的勤奋。作为一个同样经常出差和出国的人,我每到一国或一城,常常也会有很多很鲜活的感受,并且也每每伴随着想马上写点什么的冲动,但是这些感受和冲动,又大多被一个声音给搪塞过去了,“现在累了,先不写了,等有时间了再写下来吧!”然后呢,常常就没有然后了……


关兄那些“高度保鲜”的“临场感”的文字让我颇感汗颜,我今后也要学着在当时动笔,现场记录——这是关兄的“勤奋”所带给我的震动,但更感撼我的,是关兄是一个真正的“明白人”!


在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要做一个迷惘时代的明白人。但这谈何容易——那些喜欢站在门外指点江山的人姑且不论,单就我们这些被称为某某领域专家的人,又有多少是真正的“明白人”呢?读书其实是挺容易的,至少可以让你背出一系列的专业术语和大师名号,但要真正明白其实很难,特立独行的明白更难——关兄却正是这样一个明白人,一个深入研究交通问题后,能够正视交通问题的人。大家好好去读一读关先生的书吧——行文至此,我也禁不住改口尊称“关兄”为“关先生”了,是的,一个正直、勤奋的明白人,正是我们应该尊称为“先生”的人。


期待关先生的下一部大作!



张磊 | 马里兰大学教授

推荐这本文集给所有交通界的管理者、工程师、研究者、学生,以及规划和工程行业的所有学者和从业者。在精彩轻快的文字间,您不仅能和一位学界大师一起云游四海,更能在不知觉间体会到工程思维和人文价值相融合的这一重要却又常被遗忘的视角。书中厚积薄发的内容、跳出传统的思维和直接犀利的发问都带来思想碰撞,发人深思,又让人豁然开朗。《路上的轻歌》远不止是一本散文集,它更是在科技时代对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索,是深入到表征问题后对方法论的理性诠释,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交通界导师和广大读者间的灵魂交流。



裴玉龙 |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

读《路上的轻歌》,似在听关教授娓娓道来、平静吟唱,有对知识分子本能的思考,也有对交通学科和青年人才的殷切期望;有对老友挚友的思念,也有对生活瞬间的暖心感动;有切中时弊,也有俗世烟火。从承载历史的中东铁路,到美丽的镜泊湖,再到遥远的塔尔寺;从经济发达的华盛顿,到古老醇厚的赣江畔,再到重焕青春的贵阳城,无不饱含着对时光的细细雕琢,对历史的漫漫回忆,对人生的深深思索。在这个嘈杂的社会里,跟随关教授的笔触,寻找久违的、相似的灵魂,品味那份智慧、练达与朴素温柔,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路上”系列随笔

《路上的萌动》

《路上的夜行(上)》

《路上的夜行(下)》

《路上的彷徨》

《路上的追寻》

《路上的沉思》

《路上的守望》

《路上的轻歌》

《路上的约定》

《路上的远影》

新书推介:《路上的轻歌》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带你读书”栏目更多内容

新书推介:《路上的轻歌》

2020109期

审校 | 张宇

排版 | 耿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新书推介:《路上的轻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