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南京启动旧城改造,老城南一片“拆”声。建设性破坏发生在街巷根子在人心,源于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
◇小西湖片区原有的810户居民中,有半数左右没有选择迁走。“逐院落改造”方案将片区划分成15个管控单元和127个实施院落,“一院一策”徐徐推进
◇“小西湖改造最大的价值在于探索出更加明确和可操作的路径,找到了在改造和更新中延续城市之魂的平衡点。”
来到六朝古都南京,沿有着600年历史的中华门城墙向东走,就进入了秦淮区老城南门东地区。“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门东”,曾经的城市辉煌和历史纵深感在这里俯仰即是。
这一区域内的小西湖片区历史文化悠久,承载着老城南记忆,但也历经风霜,破旧衰败,亟待更新。
2015年,一轮以“小规模、渐进式”为特色的改造行动在此展开。原本老旧斑驳的街巷和房屋,颜值悄然提升,人居环境同步改善。在共商、共享的微更新过程中,保留的不仅是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民居、老街巷肌理,还有与原住民共生的烟火气。

小西湖片区属于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是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该片区串接夫子庙与“老门东”历史街区,形成了门东地区中轴线。片区保留了传统建筑空间格局,街巷宽窄不定、蜿蜒曲折,无规则延伸自然形成的街巷肌理,串联了两侧风貌建筑,形成了毗邻关系复杂的江南民居式院落。
70岁的陈鸿荣幼年随父母落户,在堆草巷31号生活了一辈子。虽然居住条件简陋,但期待“住得好”之余,他更在意能不能“留得下”。当听说小西湖要改造,他已经不安了一段日子。

与小西湖片区一街之隔的“老门东”历史街区是南京的一处热门景点,白天游客摩肩接踵,夜间华灯绽放。10年前,这里由南京市秦淮区政府委托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简称“历保集团”)改造建设,保留下了各级文物、重要历史建筑、古树、古井,留下大部分街巷肌理,但先搬迁后改造的方式,造成了大量原住民未能回迁。
人气虽旺,缺了原住民、烟火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到了做小西湖片区规划时,南京主动调整过去“自上而下”的策略为“自下而上”的更新。南京市副市长邢正军表示,“自下而上”的更新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共谋共商,让居民自主选择迁与留:迁出的释放了空间,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条件;留下的或自住或租赁,历保集团根据建筑完损程度进行适当修缮整治。一改过去“留下要保护的、拆掉没价值的、搬走原有居民”的操作方式。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韩冬青从业时间很久,却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反向操作”。“高校设计专家和志愿者团队合作,走进百姓家门一起看现场、谈方案、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了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实施路径。”
“自下而上”四个字弥足珍贵。长期跟踪老城南改造更新,文史作家薛冰感触很深,10年前南京启动旧城改造,老城南一片“拆”声。“其实,建设性破坏发生在街巷根子在人心,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我很高兴,小西湖决定留下原住民和烟火气,弥补了老门东的遗憾。”

小西湖片区居民走过改造一新的共享花园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走进小西湖片区,老屋清水砖墙、条石台阶,一户人家的灶台就设在进门过道处,向外望,一位老大娘拎着马桶从门口走过……
这是生活不便的真实写照。如何既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又保护好历史遗存,延续城市文脉,是小西湖片区改造时着力解决的难题。经过前期工作,小西湖片区原有的810户居民中,有半数左右没有选择迁走。韩冬青在充分调研走访之后,提出了“逐院落改造”方案。即将片区划分成15个管控单元和127个实施院落,“一院一策”徐徐推进,成熟一片再改造一片。
堆草巷31号院子里的邻居大多愿意搬迁,只剩下陈鸿荣和对门住户无法搬离,院落无法腾空开发利用。历保集团邀请专家到老陈家共商。
韩冬青团队根据院落空间位置和内部结构,设计了一个“共生院落”的方案——老屋院落一分为二,一半用作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一半作为居民生活用房,创业者与原住民共处同一屋檐下,改造后老陈将拥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如厕、洗澡不便等问题也随之解决。
老陈觉得挺满意,于是签约搬出去过渡,约定四个月后回归。
堆草巷33号的住户刘光纪选择了“共享院落”方案,近日已整修完毕。隔着镂空砖墙和篱笆,可以看到一处院子里花团锦簇,布置得清新雅致。推开院门进去逛逛,兴许主人还会出来跟你聊几句。过去,这是老刘家的后院菜地。
主动将私家院落共享,刘光纪想得很清楚,“开放后既不改变产权,也不会影响我们原有的生活,片区整体环境和品质提升了,我们住得更舒心。”
7月以来,南方累计降水量之大、梅雨期之长、覆盖范围之广,历史罕见,小西湖并未发生明显积水。居民们说,这多亏了前阵子刚铺好的“微型管廊”。
记者看到,专门为古街小巷设计的这款管廊虽小,却五脏俱全,燃气、雨污分流、光纤电缆等管网均铺设其中。棚户区改造项目一般不具备建设地下管廊的条件,而且一边要彻底改造基础设施,一边要尽可能不影响居民生活,把这两件事都做到位,花的是绣花功夫。
“小西湖改造最大的价值在于探索出更加明确和可操作的路径,找到了在改造和更新中延续城市之魂的平衡点。”韩冬青说。
马道街29号被改造为一座临街咖啡屋,整体风格保持历史感又兼具时尚气息,还没开业就成了“网红景点”,吸引游人前来“打卡”。
将这栋两层小楼租赁给历保集团的是屋主李彩凤,家族四代人在这里生活成长,这位95岁的老人对老屋充满了感情。刚开始改造的时候,老人不放心,不去投奔子女,而是在附近租房,当起了“监工”。当看到房屋结构没有变,外墙青砖也得以保留,尤其是木质楼梯还加上了一层玻璃隔板,老人很满意。
老人的女儿董南南告诉记者,原来家里有一件150年的老家具,老人舍不得丢,未来修复后也将搬回老屋在咖啡厅中展示,这一细节让他们全家都很感动。
“有很多居民开始打听,怎么进行自我更新改造,我们有一批社区规划师为他们出谋划策。”韩冬青告诉记者,当政府、居民和社会资本协同努力,留下的不只是院落形态、街巷肌理,更会留住原有生活方式、生活传统。

据了解,未来这里引入的商业业态,不仅注重保留老城南味道,也注重业态形式“以静为主”,布局充分考虑群众生活需求,以求和谐共处。考虑到小西湖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所欠缺,历保集团采取线上引流的方式,将流量业态引入线下。目前与腾讯合作的欢乐茶馆、与网易合作的5G场景化体验项目均在洽谈中。
从2015年启动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算,小西湖片区的有机更新已经有5年了,到今年底,小西湖片区改造将初见模样。那时走进蜿蜒的街巷,传统江南民居、社区博物馆、大师工作室、24小时书屋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老城南的故事将在这里延续。(蒋芳 杨丁淼)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南京更新·老城改造的美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