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岁,建成于1940年
1940年建成的开普敦公寓,沿街立面十分简洁现代化,大楼淡黄色的外墙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正面看并不打眼,但只要多走几步从侧面看,就会发现,这座建筑也太有特色了吧!
尖窄的锐角弧形转角明快流畅,边缘圆形窗洞是点睛之笔。三棱体外形结构与著名的武康大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栋公寓要小巧许多(占地仅126.7㎡),前者似一艘乘风破浪的轮船,后者更像一把精巧的“小熨斗”。


公寓最早由公和洋行(和上面河滨大楼相同)设计和使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转给汪伪复兴银行作为行址,之后又转中大银行,再之后收归国又转复兴银行接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里居住的都是银行系统的中高层职员。
地址:武康路240、242、246号
84岁,建于1936年
位于衡山路上的良友公寓,最近可火得不行。公寓凭借粉粉的外墙,高颜值楼梯和内部酷酷的天井,吸引了无数网红、摄影爱好者来这里打卡。


尤其是其多边形楼梯,像一颗钻石般美丽,如今已经上海老公寓最火的网红打卡圣地之一。
良友公寓建于1936年,曾是荣鸿元荣家的产业,当时良友公寓所在地基分属三位业主,因为其中一人不肯卖地,所以公寓只好造成不规则的楼房,西侧那个网红“钻石楼梯”,正是不得已之下,建筑师的智慧产物。
这里也曾经住过一些名人,比如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罗稷南、上海电影厂厂长张骏祥、驾机投奔祖国的飞行元老、纺织界科学院士,电影《白求恩》主演美国人谭宁邦等。
地址:复兴西路91号
92岁,建于1928年
德义大楼和前面说的的很多高档公寓不同,它是上海较早设有单身宿舍的公寓。同样是那个年代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弧形外立面配上褐色高岭土耐火砖,低调沉稳,大楼也是上海最早使用这种立面的建筑之一。
大楼兴建的起因很富有戏剧性:1927年程贻泽建立优游体育会,并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台尼斯杯”足球赛,为了解决各国参赛300余人的住宿问题,他又决定建一栋宿舍大楼,于是就有了这栋德义大楼。
1931年后,大楼被程家卖给中国银行。银行对大楼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并作为职工住宅宿舍使用。建国后虽收归政府所有,但相当一部分银行职工及家属仍居住在这里。


1959年,宋庆龄亲笔题名的少年儿童书店(2003年搬离)在大楼底层开出,此后几十年间,这里又成了几代上海人儿时的共同回忆。
大楼还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大家知道,上海老公寓多多少少都变更过名字,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但德义大楼的名字,自1928年建成后的92年来,从未更换,这在老公寓中实属罕见。
地址:南京西路778号
90岁,建于1930年
陕南邨原名亚尔培公寓。弄内有16栋4层老公寓和3排2层楼房。陕南邨明艳的外观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克莱门公寓。
它们不仅外观和风格相似,在开发商层面上也同属天主教圣母圣心会名下的账房普爱堂。


陕南邨建于1930年,略晚于克莱门公寓。在很多人的眼中,老公寓房子几乎集中了现代公寓所没有的优点,不仅拥有丰富的立面造型,居住环境优雅,内部更是宽阔,精致,充满了阳光以及浓浓的人情味。
连小门厅布都置得很精致,水门汀地板,马赛克楼梯边缘,花地砖似乎都在曾经高贵的身份。解放前,这里是洋人聚居地,后来则居住过不少文化名人及老干部等,新中国”二十二大明星”之一王丹凤就曾居住在这里。
现在陕南邨的房子虽然有点老旧,但仍是上海高档生活的标本,上海人在闲聊中若得知某人住在陕南村,总免不了要引得众人一片啧啧的称羡声。
地址:陕西南路151—187号
88岁,建于1932年
淮海中路雁荡路交汇处,有幢圆柱体为立面构图中心的转角公寓,它就建于1932年的永业大楼(杨氏公寓)。
这个建面10000多㎡的6层公寓,现代建筑风格与古典式装饰相结合,十分亮眼。


大楼转角处圆弧形180度大阳台,在西班牙式风格中融入了中国元素,这在当时的上海也是十分鲜见的。
而屋顶圆形日光室上覆盖的圆锥形重檐定,颇有北京天坛的神韵,很是别致。
大楼内部,有着水墨色墙裙和马赛克铺设的楼梯,早年开电梯的工作人员,见了业主,总会亲切地道一声:“太太回来啦!”在老上海人眼中,永业大楼堪称当时精湛建筑工艺和精致生活的代表。
当年绒线编结专家黄培英寓所就在永业大楼内,马路对面培文公寓底层的仁昌绒线店就是她传授技艺的地方。
地址:雁荡路8号
85岁,建于1935年
淮海公寓建于1935年,原名盖司康公寓,是赉安洋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赉安洋行大多数设计的建筑一样,也是装饰艺术派风格,外立面简洁又风格强烈,看上去精神奕奕。
公寓由13层的主楼,和4层的辅楼组成,室内铺设硬木地板,卫浴设施齐全,装饰考究。主楼还安装了4部电梯,3部客梯,1部货梯。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数一数二的高级现代公寓。


早期住在里面人的非富即贵,多为各国驻上海领事馆人员,据说设计师赉安的第二任任太太安娜,就长期居住在淮海公寓内。因为住户大多都配有汽车,设计师将建筑二层辟为车库使用,也是上海最早将车库设在公寓楼层内的建筑之一。
解放后,定为外国驻沪领事馆租用房屋。21世纪初,主楼整幢(1202号)公寓曾被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租用,作为领事馆工作人员的宿舍。
地址:淮海中路1202-1220号
90岁,建成于1930年
多数人对培文公寓这个名字都会觉得陌生,但它的另一个代名词——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就耳熟能详多了!1930年建成的老公寓,已摆脱了当时上海盛行的复古主义风格,呈当时新兴的装饰艺术派风格,整体宏大又富于层次感。


大楼整体建面16665㎡,整整占了淮海中路、雁荡路、兴安路和重庆南路四个路面,2层以上的公寓,每户都有壁炉、箱子间、厨房、卫生间,厨房内设有烫衣板、小柜和冰箱。
比较特别的是公寓各层还设了垃圾管道,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倒垃圾甚至都不必下楼。此外,大楼还有一个中心大院,大院里里还有汽车库和锅炉房等,这些配置在当时也是相当优越的。
公寓底层的商铺,曾开设过云裳、霞飞、丽都等十多家时装公司。1956年上海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妇女用品专业商店——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开业后,就一直经营到了现在。
公寓同样由赉安洋行设计,原是法国人的产业,当时很有名气。抗战期间很多外国业主纷纷出售房产,当时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就趁乱低价收购了培文公寓,同一时期被他收购的还有武康大楼、迦陵大厦,虹桥路上的几栋洋房等。


不过当时孔祥熙为了掩人耳目,收购房屋时都用化名或英文名,因此他的这一秘密行为,直到上海解放后房地产大清查时才被发现。
地址:淮海中路449-479号
本内容部分节选自公众号“ShanghaiWOW”,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相关阅读:
上海最熟悉的130个拐角
1039处上海“建筑可阅读”全名单公布

欢迎购买《建筑遗产》2020年第2期
(总第18期)
本期定价99元
※ 官方微店有售 ※

扫二维码进入本刊微店页面

感谢关注“建筑遗产学刊”微信平台!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923
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
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官方网站:www.jianzhuyichan.cn
联系电话:(86)21-65982383
投稿邮箱:jzyc.ha@tongji.edu.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旧上海最摩登的几座西洋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