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2017年起设立了“院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目的在于建设国家新型智库,推动院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老工业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方法研究》是2017年院科技创新基金资助课题,承担单位为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王军,参加人:杜莹、许龙、张涵昱、张子涵;主审人:赵中枢,主管所长:鞠德东。
课题研究历时近2年,成果于2019年11月通过院科技委的审查。
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9年,课题组成员在《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名城》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规划视角下的老工业地段保护更新路径探讨》《我国工业空间格局演化的脉络特征与启示》;
2019年,依托课题研究成果出版专著1部——《工业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方法研究》;
2017—2020年,课题研究成果在柳州空压机厂、九江动力机厂等老工业地段的保护更新实践中得以充分运用。
已出版专著

工业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方法研究 / 王军 著 .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
ISBN 978-7-5077-5784-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70967号
序
王静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国务院原参事、国务院参事室原特约研究员
“课题的历次审查中,已近耄耋之年的王静霞老院长细心审阅、逐句修改,充分肯定了我们从规划的视角和文明传承的高度研究工业遗存的必要性。王院长是我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卸任中规院院长后,又担任过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七十多岁高龄的她多次赴大西南山区调研三线工业遗产的现况。得知我要将研究成果整理出版,她欣然为本书作序加以勉励,并特别为后续的研究指出了方向,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前辈对后辈学者的关爱和对学科进步的殷切期望。”
——王军(摘自本书后记)
专著目录
一 背景:形势、问题与思路
(一)当前形势
十八世纪中叶,兴起于英格兰的一场暴风骤雨般的革命迅速席卷了西方世界,开启了人类历史新时代。约一个世纪后,工业化以极为突兀的方式“空降”中华大地,此后经历数百年工业化探索,留存了大量的有特色的遗产。我国工业遗产和老工业历史地段是世界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模式的物证,是激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物化教材,具有丰富的遗产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退出生产功能的老工业历史地段是新时代城市转型的特色资源,对工业遗产和地段的保护更新、活化利用,是拓展遗产保护视野、提升城市功能活力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要求:“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
(二)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单体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以规划发展和文明传承视野系统研究老工业历史地段的综合价值、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环境修复的案例较少,大量特色鲜明的老工业历史地段仅保留了部分建构筑物,且功能置入随意性强,整体价值大打折扣。目前存在问题突出体现在4个方面:
1、重经济价值利用,轻历史文化价值保护
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绝大多数工业遗产历史不超过一百年。近年来,全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有了一定共识,但是远没有像对待古代遗产那样重视,尤其是对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遗存未引起足够关注。此外,老工业历史地段因污染、破旧等形象在部分公众心目中是“肮脏、落后”的代名词,也很少涉及复杂的居民利益,在快速城镇化中容易大规模拆除。即使当前实践逐渐重视工业遗产的留存,但大多数是看中建筑灵活的空间、独特体验带来的商机。而对其承载的文化、技术、景观价值缺乏深入认识,大量工业建筑改造后空间雷同、特色丧失。
2、重单体建筑保护利用,轻整体地段系统保护更新
近年来,发达国家当前对于工业遗产认知与保护利用,由单体建构筑物拓展到地段环境的整体保护,形成了德国鲁尔老工业区、英国德文特河谷工业区整体保护更新等经典案例。我国目前主要聚焦在单体建构筑物的改造利用,对地段遗产群、流程组织、环境特色等要素的关联性缺乏系统认知和整体保护,大量老工业历史地段仅保留部分典型建构筑物,其余被大面积拆除。
3、重自下而上主观改造,轻总体层面功能布局统筹
当前,我国老工业历史地段保护更新实践呈现碎片化,通常多由一些个体业主或开发主体基于自身需求进行改造,缺乏城市层面的整体思考,改造的主观随意性强,部分项目与城市规划产生冲突,以商业开发随意替代规划确定的公共职能,长远来看必然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忽视工业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会对人类、动植物造成危害。欧美发达国家将工业用地统称为“棕地”,几乎所有涉及“棕地”的法律、技术标准、资金等都紧密围绕污染治理而定。但是,这一事关群众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实践中几乎被彻底忽视,大量老工业用地上的开发项目存在极大的环境安全隐患。近年来,一些毫无治理措施的“毒地”开发项目被曝光、质疑和强烈反对,甚至带来了民众的恐慌,严重违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三)研究思路
1、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对象为老工业历史地段。具体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城市经济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工业区域,一般包括工业生产、仓储、运输等场地。
老工业历史地段大多建于城市中区位较好的位置,配套设施齐全,有较高的政治、经济、社会、情感与美学等综合价值。但是在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大多已经停产或搬迁,地段面临不同程度的衰败,成为可更新再利用的存量用地。
2、研究框架
课题以规划视角探索老工业历史地段的保护更新方法。系统总结了我国工业化脉络的典型特征,结合大量案例剖析了地段的空间特色、保护更新模式、实施路径及突出问题。
从“保护”和“更新”两方面建立适应性的方法体系,具体阐释地段价值评估方法和保护框架,以及社会经济转型、空间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修复、文化传承复兴的更新理念策略。
二 规律:工业格局演化规律与地段空间特征
(一)我国工业化脉络和格局演化规律
置身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勾勒出我国工业格局演变的“历史图景”、脉络特征、演化规律,系统审视工业化与民族救亡、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城市建设的内在关联。初步形成以下认识:
近代工业开局是打开国门和救亡图存的产物——与西方不同,近代工业化是以极为突兀的方式“空降”到中国的。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破了中国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准则,带来了工业技术及其社会制度。此后,中国经历了民族工业繁荣、国民政府时期国营工业崛起、新中国工业大规模建设、三线工业重新布局、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为人类工业文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样本。
区域工业格局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产物——国土尺度,新中国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国家重大战略为指引,国土空间尺度上的工业格局多次系统性构建。“156工程”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工业分布不平衡的局面,在广大中西部形成了若干具有重要意义的“增长极”。随后的三线建设再次对中国区域工业格局进行了全方位重塑,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战略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区域工业格局。
城市工业格局是空间规划控制引导的产物——城市层面,空间规划对于工业布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大量实践证明,当城市发展和工业建设重视规划的作用时,工业布局就会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得益彰,工业化和城市化就会相互促进。相反,当全社会忽视甚至摒弃城市规划时,城市工业建设就会出现无序散乱的局面,进而对城市空间运行效率和环境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工业地段格局是企业生产功能需求的产物——地段内部,在长期计划经济主导下采用“工厂办社会”组织模式,内部功能分区、空间形态、生产流程、交通组织等都是按工业生产需要进行规划建设。除了生产功能外,厂区内一般还建职工住房、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设施。各工厂形成全功能式的封闭型小社会,城市各类规划很难干预其中。
(二)老工业历史地段空间特征
与城市空间关系特征——我国城市老工业空间大致形成三类组织方式——大型企业主导、同类企业聚集、小型企业散布。不同空间组织与土地权属、工业类型、配套能力等密切相关,更新推动力、操作模式存在很大差异。
内部空间形态特征——地段内部通常分为生产区、生活区。大多遵循“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理念,生产区重点考虑工艺流程、人流货流组织;生活区分单一工厂配套型、工厂群配套型,布局通常是建筑围合形成院落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此外,地段厂前区、防护绿带、道路轴观、厂房周边绿化等与建构筑物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用地功能转换特征——地段形成、更新与城市土地制度相关。改革开放前优先布局工业,生产组织高效但城市整体结构不合理、环境品质差。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为主导的空间布局瓦解,工业用地置换。将保护更新实施归纳为四种主要模式,即产业调整升级、文化设施建设、艺术商业区改造、开敞空间营造。
三 保护:老工业历史地段适应性保护体系
(一)老工业历史地段价值认知——评估“五法”
针对研究对象保护的特殊性,借鉴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基本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老工业历史地段价值评估“五法”:
文明演变整体分析法——突破“以古为贵”的传统视角和地段建筑的物质形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深入认识工业时代的生产、经济、社会、文化特征,客观剖析老工业历史地段作为遗产区别于体现农业文明遗产的核心价值。通过对工业文明的保护实现人类文明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技术进步比较分析法——将老工业历史地段置于工业技术发展史的系统演进脉络中理解和认识,重点研究在行业技术史上带来的重大技术变革,在其诞生和成熟运用阶段的划时代技术革新,以及对新技术的孕育、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的贡献。
历史脉络连续分析法——针对中国工业化的演化特征,运用历史学方法,以时间为主轴,系统梳理传统手工业的诞生、发展、成熟及在工业化时期的变革等连续历史脉络,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活动、社会组织及物质载体呈现出的不同特征。
农业时代五粮液传统酿制空间
工业时代五粮液酿制空间
文化系统关联分析法——进一步认识要素之间长期发展形成的稳定关系,从区域及更大范围的工业化进程、地理环境、文明进步等角度全面审视,深入认识老工业历史地段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及整体价值。
津浦铁路沿线遗存的文化关联性
工人群体情感分析法——通过历史信息的整理挖掘展示,保护和传承工人群体在长期工作生活奋斗中形成的群体情感、集体记忆、主流价值观,以及老工业历史地段承载的工业时代自立自强、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上述 “五法”的运用,结合国际、国内相关规定和研究,将老工业历史地段的价值构成界定为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情感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经济利用价值。
(二)老工业历史地段认定标准
对照综合价值评估的内容,结合我国工业发展演化的特征和现状遗存的普遍状况,研究制定了老工业历史地段的认定标准:
地段在工业化发展时期或在行业历史上具有一定意义,或与社会变革或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
地段的功能布局、建(构)筑物、工艺流程等在工业生产技术变革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某个行业、地域或某一历史时期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对后续技术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地段承载了丰富的工业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涵,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社会公众中有一定的情感认同;
地段的空间格局、肌理、风貌、建(构)筑物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或地域的审美取向、艺术特色、时代特征等;
具备良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基础。
(三)老工业历史地段保护框架
以老工业历史地段多样化价值构成为导向,构建基于价值的特色保护体系,包括五方面保护内容:空间格局保护、建构筑物保护、设备设施保护、生产环境保护、历史信息保护。
空间格局保护——主要包括功能空间布局保护、特色工艺流程保护。功能空间布局重点保护老工业历史地段的空间肌理、整体风貌、轴线序列、道路走向、功能分区、建筑布局、景观组织等;特色工艺流程重点保护生产组织要素、原有工艺流程印记、典型设备特征、历史档案等,并设计展示路径。
建构筑物保护——详细评估建构筑物的风格特征,造型、体量、色彩独特性、在原有工业生产流程中的位置,以及空间、结构改造再利用的潜力等,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每栋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式。
设备设施保护——重点保护设备与生产空间、流程、产品的关联,与整体格局保护、景观设计和游览路线有机融合,采取多样化的保护展示方式,在保证日常维护的基础上,部分设备可融入场地整体景观中,形成场所标识。
生产环境保护——重点保护和展示生产环境与工业生产环节的空间联系,与技术空间、技术载体形成互动关联,成为生产空间独特的场地记忆,并在更新改造中与新功能定位下的环境设计有机融合,延续场地环境特征。
历史信息保护——包括生产主导下的组织形态、企业文化、历史记忆、历史事件、情感寄托等,重点保护老车间、宿舍等留下的历史印记、场景、标语、影像、档案等遗产的保护。
四 更新:老工业历史地段更新方法体系
以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改善环境品质、延续历史文脉、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向,包括经济复兴、空间优化、环境修复、文化传承等更新主要目标目标的指引下,构建老工业历史地段的更新方法体系,包括功能引导与空间布局、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文脉延续与文化复兴、更新组织与制度设计4个方面。
(一)功能引导与空间布局
包括功能业态引导、空间布局组织、交通系统更新。其中,功能业态引导应确立适宜的功能业态和服务设施,提倡多元功能的混合与相互支持;空间布局组织要顺应原有空间格局肌理,处理好地段空间的新旧关系;交通系统更新要结合新功能空间,组织短路径交通,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积极利用原有交通设施。
(二)生态修复与景观塑造
包括工业污染治理、生态功能提升以及景观格局塑造。其中,工业污染治理应在污染风险等级和污染类型评估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生态功能提升应优化提升地段生物群落,建立生态运作机制;景观格局塑造应尽可能利用整合自然要素和已有的工业元素。
(三)文脉延续与文化复兴
包括文化发展战略制定和工业文化旅游引导。其中,文化发展战略应对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品牌;工业文化旅游应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建筑物、工业设备、场地特色等元素,以大型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为引擎,组织旅游活动,提升地段文化知名度。
(四)更新组织与制度设计
包括实施路径引导、多方参与机制、规划体系优化和土地管理完善。其中,
规划体系优化和土地管理完善应对环境污染治理、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全过程管控和引导。在土地收储后一级开发之前,增加环境风险评估和历史文化价值评估两部分内容,提出土地环境修复和工业遗产保护的要求,作为土地一级二级开发的前提,政府应对规划、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监管。
五 建议:未来老工业历史地段保护更新导向
(一)以文明传承为导向,科学构建保护体系,避免保护的盲目性
老工业历史地段作为一种遗产类型,保护的前提是对其承载的多元价值的系统认知。要破除“以古为贵”的传统思想束缚,跳出工业建构筑物本身,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视角,重新审视工业文明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深入研究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以文明传承为导向,科学评估甄别保护对象和保护方法,避免老工业历史地段和工业遗产保护的盲目性。
(二)以城市转型为目标,合理确定功能业态,避免改造的随意性
老工业历史地段的更新再利用,是城市存量用地更新优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应当深入研究新时代城市转型提质的典型特征和基本需求,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老工业历史地段由最初形成的“以生产为核心”模式向新时代“以特色适宜功能为核心”模式转变,进而针对性地引导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合理功能业态布局,避免改造利用的随意性。
(三)以环境安全为前提,加大棕地污染治理,实现生态持续修复
2009年,环保部发布了《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RAG-C,征求意见稿)》。2014年形成了《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分别从污染识别、现场采样、风险评估、修复方案编制、修复实施与环境监理、验收与后期管理六方面构建了工业用地风险评估和修复的基本框架。但是,这些规定因部门管理的藩篱而未能较好执行。建议除执行规划建设、遗产保护领域的相关规定外,还应严格执行环保部门要求,加大棕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
六 实证:柳州空压机厂保护更新
柳州空压机厂老厂区保护更新规划设计是该课题的实践案例,规划设计充分运用了课题提出的理论与方法。编制完成后,柳州市组织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多元主体共同实施运营,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造后的柳空老厂区成为独具工业城市特色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 空间格局和景观特色得到提升
经过持续整治,柳空老厂区空间格局和景观环境得以提升,成为一处充满工业文化气息的城市特色空间。
地段景观环境整治前后对比
• 工业遗产得到修缮与合理利用
在保护更新措施指引下,有价值的老厂房、老设备等工业遗存陆续开展了保护修缮工程。当前,机加工一车间、二车间、清砂车间已完成保护修缮。
机一车间(西侧)保护修缮前后对比
机二车间保护修缮前后对比
建筑内部空间改造前后对比
• 典型设备设施得到保护与展示
重要设备设施得到有效保护、展示和活化利用,成为新空间的独特文化元素。机一车间将首层南侧的东西向走廊进行了艺术化设计,形成了兼顾展示流线、交通联系的多功能复合展廊。
• 形成了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空间
文化创意、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工业旅游等功能陆续被引入。2018年10月,柳州工业文化交流大会在改造后的柳空老厂区举行,鲜明的工业文化特色、优美的环境、多样的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市民、游客、艺术家的广泛参与。
研究团队
本文内容由院科技创新基金《老工业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方法研究》课题组提供。
本文执笔:
王 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高级城市规划师
张子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城市规划师
张涵昱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城市规划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中规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老工业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