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深圳家园的营造之“道”:从绿道网到“山海连城”

深圳家园的营造之“道”:从绿道网到“山海连城”


2020年9月19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主办,成都市城市规划协会协办的“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绿道: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场景”线上对话圆满举行。深规院副院长、城市设计总监单樑和副总规划师、规划二所所长、宜居中心主任荆万里出席了此次会议。


深圳家园的营造之“道”:从绿道网到“山海连城”


荆万里副总规划师首先回顾了深圳良好宜居城市本底构建的历程。他指出,深圳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也营造了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宜居家园,这离不开深圳的规划设计始终以人为本、持续服务于人民的生态宜居可持续人居环境营造。作为一个拥有山、海、城相依城市格局的山海城市,深圳在1986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最早明确了“带状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并在此后的历版城市总体规划中不断完型。2005年,深圳在国内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锚固生态空间、保障生态安全,保护了城市95%以上的山体和公园。这些奠定了深圳高效、生态、弹性的宜居本底,为后续的一系列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绿道:融合生态保护与市民休闲活动的先行探索


在深圳宜居本底建设历程的基础上,荆万里副总规划师系统地介绍了深圳从21世纪初至今包括诸如绿道、南粤古驿道、碧道等各类线性城市公共产品规划建设经验。


其中,深规院于2009年承担了《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全国的首个市级绿道网专项规划,首次打破资源配置导向下“盆景式”的生态保护模式。规划在当时创新性提出了“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的网络体系,构建了与城市山海格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相互契合的总体结构。规划以绿道串联了重要的生态空间,活化了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促进了线内资源与市民休闲活动间的互动,系统化搭建了城市绿色休闲空间导控框架,有效地服务与推动了深圳市绿道网的选线与建设。并于2014年以进一步满足市民对绿道的需求与期望、发掘绿道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通过现场踏勘、问卷调查、部门访谈等手段,对珠三角7个城市的绿道网建设与现状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编制了《珠三角绿道网综合功能开发指引》,以倡导绿道主题性开发与复合利用,活化绿道功能内涵。


深圳家园的营造之“道”:从绿道网到“山海连城”

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图片来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深圳家园的营造之“道”:从绿道网到“山海连城”

深圳市盐田大梅沙滨海绿道(图片来源:盐田区政府)


深圳家园的营造之“道”:从绿道网到“山海连城”

深圳市华侨城社区绿道(图片来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深圳自2010年开始绿道建设,现已形成覆盖全市的系统网络,至2019年已形成全长约2448公里的三级绿道网络,绿道覆盖密度居广东省第一,实现了“社区绿道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15分钟可达、区域绿道30-45分钟可达”的建设覆盖目标。深圳绿道的建成与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态保护与市民休闲活动相融合,供给了绿色公共生态产品、引领了绿色公共生活方式。而《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先后获得2012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2012年度国家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1年度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二等奖、深圳市第十四届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近年来,随着绿道建设作为一项运动不断向全国各地传播,深规院有幸先后参与到了南昌、杭州、昆山、上虞、兰溪、阜康等地的绿道规划与建设中,以“立足深圳、服务全国”的宗旨,积极输出深圳经验,并结合当地特点进行在地化规划创新。


新时期:更高使命 更高要求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公布,为深圳树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更高使命。立足“双区双范”的更高站位,生态文明时代下的深圳生态文明实践需要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创新、继续领跑,真正从“试管”成为“示范”;同时,更加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服务于生态文明时代人民不断升级的需求——聚焦建设更生态、更宜居、更美丽的深圳,营造具有世界级吸引力的美好生活方式。


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建设强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人对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压力,催生了对于户外运动、放松身心的亲自然空间和活动的需求。国际研究表明,蓝绿空间所提供的的LOHAS(乐活)生活,是日益加剧的城市竞争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进一步保护和修复城市中相当规模的现存自然、寻求和创造增加融入自然的方式,成为了新时期深圳生态宜居可持续营城的重要任务。


深规院自2016年起开始编制《深圳市总体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保护策略研究》,在编制研究的过程中,通过6000+份市民问卷调查,手机信令、POI、LBS等大数据分析,重点研究了“山海自然资源”与“深圳人”关系,我们发现:第一,山海河等自然资源与市民生活联系度差,山海城市大美缺乏感知体验;其次,绿色空间可达性、趣味性不足,大量绿色空间没有有效利用,无法满足高压力、快节奏的深圳人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生活的需求。


另一方面,自绿道建设起,到南粤古驿道,再到碧道建设,深圳全域性线性公共产品营造随着城市的发展与进化不断细分、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进入新时期,这些不同的城市公共产品,更需要在明确的共识指向下,各条块形成合力,更精明地投入资源,以达到更具综合效益的营造效果,这迫切需要我们的治理能力与治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升级。中央要求“由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统一行使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这意味着着我们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空间治理必须从“线性”思维转变为“织物”思维,实现由单纯的整合向系统“集成”的转变。


“山海连城”:新时期全市构建“魅力生态骨架”的共识性行动纲领


2020年,深圳启动山海连城计划。“山海连城计划,是一项聚焦蓝绿空间框架,让山海城关系从相依到相融,营造高品质生态、高品质生活、展现山海城大美,迈向高水准治理的城市级行动。


荆万里副总规划师介绍,未来深圳将依托各类自然生态资源,集成绿道、碧道、古驿道等基础,形成包括1条山脊、1条海岸、8条山廊、10条水廊、百条漫游城径、千个公园的“一脊一带十八廊”魅力生态骨架,更加精细化、打造“家园深圳”的“灵魂空间”,通过“连生态”完形深圳山海自然完整生境的生态网络;通过“连生活”营造日常身边的亲自然、健康生活方式;通过“连生趣”构建多维度体验山、海城大美的魅力骨架,助力深圳生态、宜居、美丽、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打造面向世界的深圳家园。


深圳家园的营造之“道”:从绿道网到“山海连城”

山海连城“一脊一带十八廊”结构示意(图片来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宜居中心)


“山海连城计划”作为深圳生态营城的新时期之“道”,是一次自然生态空间治理的升级,为深圳全域、全要素空间的资源整合与管理,描绘了一幅城市级的战略蓝图。计划将衔接绿道、碧道、古驿道、公园等系统,成为统筹部门条块、凝聚建设合力的共识性纲领,让城市更加“生态、美丽、宜居、活力、魅力”。目前,“山海连城计划已纳入202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并将融入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引导建设“美丽深圳”的核心抓手。各条山海连廊将在项目指导下,坚持“生态复育优先、原真性、亲自然、低扰动、轻建设”等原则,由各区政府整体统筹、逐步实施。近期正着力推动竹子林山海连廊、香蜜湖山海连廊的贯通。


一直以来,深圳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也在强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始终谋求打造用“好住”的城市来留住人,逐渐建起了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绿色宜居家园。这离不开深圳的规划设计始终服务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不断调适,更离不开深圳规划设计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地营造生态宜居可持续人居环境。而深圳的线性公共产品也通过多年的接力跑,不断完型和夯实自然生态产品、不断追求更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不断追求公共产品的迭代进化,实现了“从背向到面向,从保护到活化,从建设到营造,从资源到体验,从环境到意境”的发展进阶。


深规院自1990年建院至今,多年深耕深圳城市规划设计,始终秉持着“家园城市”的理念——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只有将其打造成大家愿意住下来的城市,人们才会愿意将这座城市作为可以实现梦想的家园,才会迁徙而来,才会生根留下,否则就会被抛弃。单樑副院长表示,顺应城市发展之道,守护公共价值,营造更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用“好住”的城市留住人也是我们未来将不懈追求的价值与目标。


相关阅读:


【2020学术季】 “绿道: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场景”线上对话圆满结束


国内大咖齐聚“绿道” 邀您共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场景”



审定 单 樑、荆万里

撰稿 周 正

排版 / 陈程

插画 / 王彦妍


深圳家园的营造之“道”:从绿道网到“山海连城”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深圳家园的营造之“道”:从绿道网到“山海连城”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