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周末丨展览活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想真切体会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亲身去走一走、看一看。“京城周末”栏目将为大家推荐北京的展览活动、胡同小巷、历史遗迹、文化小店、山水园林,让大家在闲暇周末,走出房间、走进城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感受北京这座城市浓郁的文艺氛围,去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快来跟小印一起周末打卡吧!
近日,萧太后河展览馆建成开放
通过三层三主题
立体呈现萧太后河的古今印记
河流沿线建设的
22个景观节点分布其间
形成了1廊4区22景
下面小印就带大家走进萧太河展览馆
一同感受萧太后河的历史文化
展览馆建成开放
立体呈现古今印记
沿着萧太后河马家湾湿地公园一路向东,在绿地花海间,一座三层仿古式建筑赫然矗立眼前,这便是新布展开放的萧太后河展览馆。

在这里,游客们可通过图文、模型、场景、光影等形式,了解辽南京城历史故事,设身处地感受萧太后河的文化风貌。


萧太后河展览馆共三层,总建筑面积2675.54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1378平方米。馆内三层主题各不相同,一层是萧太后河专题展,二层是萧太后专题展,三层是辽南京城专题展。整个展览馆以萧太后河为牵引,以一条河、一个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座城结合成为一个新的大运河知名品牌串联起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

在一层展览厅,游客们可以通过LED屏、光影沙盘、可触摸板等模块进行互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萧太后河宣传片,沙盘展现今日萧太后河流域风貌,游客在古今对比中感受萧太后河的历史变迁。大厅内还有一块巨型金丝楠木艺术品,进一步展示萧太后河的“漕运文化”。



二层主要通过图文和辽代形制器物展示,介绍萧太后的传奇人生、治国成就、历史功绩及对萧太后的历史评价。为了让游客对萧太后及辽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二层专门设置了一处公共阅读空间,游客可以阅读相关书籍,获取展览馆内容以外的知识。


三层为辽南京城专题展,从政治、军事、文化、融合等方面展示辽南京城的繁荣富庶及政治地位。在三层展馆内,有一座根据《辽史》等文献记载复原的辽南京皇城模型,更加直观展现出辽南京城当年布局和繁荣状态。

同时,在三层临展厅还设有专题为“萧太后河沿岸22景”的书法作品,展现朝阳区母亲河的变化和朝阳文化风采。


萧太后河展览馆是充分展示漕运文化、展示河道治理成绩和作为“运粮河”发展沿革的重要平台,今后将成为萧太后河人文画廊的重要历史文化设施,有效满足服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五年排污治理
“牛奶河”变身清水河
萧太后河展览馆记载着萧太后的悠悠历史,同时也绽放着它涅槃重生的魅力。作为北京第一条人工河,萧太后河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古代北京地区一条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及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河道。然而,伴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造成河道污染,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牛奶河”,不见了昔日风采。

萧太后河如今清澈见底
为使古老的萧太后河重焕生机,2015年起,朝阳区开始对萧太后河朝阳段进行治污、疏解、还绿,制定了“水清、岸绿、景美、蕴深”的总体目标,同时确立了标本兼治、分类治理、疏堵结合、联动共治的河道治理思路。
朝阳区首先进行了萧太后河和7条支流两岸排污口追根溯源。通过摸排排污口锁定排污主体单位测算出日排污量约为6万吨。此后,朝阳区相关部门联合排水集团,铺设14.5公里污水管线,将污水导入水厂,成功截污纳管,实现日收纳入河污水6万吨,污水不再入河。

河段两岸还铺设了16.3公里长的中水管线,从水厂引入河道,日补水达10万吨。秉承“生态治河”的理念,朝阳区采取综合治水方法,在河道内栽植沉水和挺水的水生植物,投放多种水生动物和微生物,让河道具有循环自净功能,改善水质状况。

萧太后河的水质变好后,引得野鸭、白鹭们等飞禽常常光顾,它们或驻足水面,或空中旋舞,成为了萧太后河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2016年朝阳区启动河道两岸沿线连片疏解工作,拆除各类大院及公寓25个、清退仓储物流业28个、疏解交易市场等低端产业共计145万平方米。这也为给萧太后河滨水绿色休闲廊道建设腾出大量空间。如今,呈现在市民面前的已然是一片“水清、岸绿、景美、蕴深”的滨水历史文化风景区。


在河道治理的同时,朝阳区开启了萧太后河历史文化、文脉深入挖掘工作,形成了《萧太后河民俗文化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萧太后河历史文化研究报告》,结合挖掘研究成果,制定并实施了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和滨水绿色休闲廊道项目,改善河水水质和生态环境、提升两岸景观环境。


萧太后河朝阳段自西向东,全线共设置运河怀古、古都溢彩、马家湾之忆、田园鱼跃4个景区,樱柳映堤、曲桥清州、卧牛问溪、云塔浩淼、磨坊话夕等22个景观节点分布其间,形成了 1廊4区22景,为首都居民新增一处别具特色的滨水历史文化风景区。
四大景观共同串联
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萧太后河的环境、文化建设,只是大运河文化带朝阳段的一个缩影。大运河文化带朝阳段包括通惠河、坝河(亮马河)、萧太后河、温榆河四大主河道,串联沿线文化遗产、产业园区、绿地公园、田园乡村等。


坝河(亮马河)景观廊道
根据四大河段的不同优势和特色,朝阳区将构建通惠河文化生态走廊、坝河(亮马河)景观廊道、萧太后河人文画廊、温榆河生态精品廊道等“四廊多节点”空间体系,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温榆河生态精品廊道
眼下,四条特色廊道建设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上个月,总面积80万平方米的亮马河国际景观廊道正式亮相;通惠河畔的神木厂历史景观修复已初步成型;温榆河廊道景观将建设以漕运历史展示、工业遗址展示、文化艺术宣传等为一体的特色景观。

萧太后河人文画廊
在运河沿岸历史遗存修复方面,八里桥(亦称永通桥)、平津闸的修复工作也正在进行,恢复古闸口和古桥风貌,遗址修缮后,都将为百姓了解漕运历史文化,提供佐证。
下一步,朝阳区将继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保护运河漕运文化,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将大运河文化带品牌竖起来。
知多一点:萧太后河的传说●●
传说当年辽国的萧太后率军征战北宋,路过北京,众将士口渴难耐。萧太后命手下找水,找到了一条无名的河流,,河水清澈甘洌,萧太后尝后十分高兴,遂给这条无名河取名“萧太后河”。
内容来源:北京朝阳
参考资料:刘秀云.萧太后河的前世今生[J].北京纪事,2018(12).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人民大会堂:新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经典之作
时代之镜·建筑丰碑——“国庆十大工程”
为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萧太后河的古往今来、文化印迹……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