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为增强文化自信所做的一点工作


牛   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田长丰,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
孙志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编、高级城市规划师。
黄   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原文《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刊于《城市规划》杂志2020年第10期p81-p92。


1

 研究缘起

2017年2月,刚刚开始博士研究生学业的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理论年聚”活动。在梁鹤年先生的支持下,牛雄组长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名为“城市设计的见与不见”的研究工作;《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一文就是该课题研究的阶段性产物。

 

2

《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以下简称论文)概要介绍



2.1 什么是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标题


中国文化传统至今绵延不断,中国人今天仍然活在传统、历史和文化的延长线上。作为文明的载体,城市有形的物质空间背后隐藏着影响其构成的基本法则。文化是一种现象,它时刻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在论文中,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是指影响、限定或支配一个民族或地域的物质空间营造,并长期延续不断的基本的宇宙观、价值准则、文化精神,它类似于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基因,由于具备遗传性,故可以追根溯源[1]。



2.2 怎样寻找城市空间文化基因



论文认为只有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国城市营建史两个角度来剖析,把“文献史料、考古发现、设计手法、遥感解译”四者结合起来,才可能找到相对理性的答案。

2.3 中华文化基因初探


《易经》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之根,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从宗教意识而言,早期先民的天神崇拜意蕴着天道,祖先崇拜意蕴着人道[2]。“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3]。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是整体的成章,简言之即“天人合一”。由此可见,正是这样一个连续性的文明传承与延续让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造就了在天、地、人等几个层次建立沟通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观象授时是中国人敬天文化、天人和德理念的发轫,立杆测影定时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帝尧时期就已经存在日中测影活动。立竿测影的功能后来延伸为观象授时的历法编制和都城营造的辨方正位功能,而固定不变的“表”更是延伸为具有中国政治和哲学意义并蕴含其文化精髓的名称——“中”。


2.4  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的内涵



 2.4.1 整体观下的空间构图 
整体观是天、地、人等几个层次建立沟通的宇宙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3],说明在先民的世界观中,山川与聚落就是一个周密的整体。
先民在规划聚落和都城的时候,以整体观的思想从周围的山水环境中寻找围合的状态,以周边的山峰和河流的走势作为聚落选址的依据,遵循着“中”的思想,来进行城墙与建筑方位、道路走向、房屋组合和围合边界的选址[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诗经·大雅·绵》中的覃父相地营城和《诗经·大雅·公刘》中的公刘建都选址,而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成为中国先民城市营建的思想基础和深藏于其中的文化基因。
 2.4.2  阴阳变化哲学 
中国的先人很早就发现宇宙万物的变化可归纳为一增一减,一阴一阳,并有规律可寻。这种以阴阳为核心的理论和符号体系,配合推断演绎的逻辑思维,使得古人开始尝试解释万物的规律,并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回顾经典文献,《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中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体现了阴阳关系;“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6]的城市选址原则高度重视自然山水。而自然界山和水的关系亦是一阴一阳,古人曰:“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阴阳宇宙观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
以黄河南岸的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考古现场为起点,历经夏商周王都和秦汉时期的咸阳、长安、洛阳,再到历代名都杭州、南京、北京,中国5300年的城市建设史一直传承着这一思想。
 2.4.3 尚中求变的思想 
“中”的概念来自于远古时期立竿测影的天文实践,特别是对“二分二至”现象的观察。立竿测影不仅确立了东西南北、“二分二至”的四时四分基本数据,而且还推导出了“中”的数据。
“中”从早期作为观测日影的“圭表”发展到《保训》、《逸周书》中的“执中”所代表的立身、治国理念[7],“中”已经不是单指空间或平面上的“中心”,而更多的是指动态“平衡”。
从营城思想上看,如果说《周礼•考工记》中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8]等营建思想体现的是“中”,《管子·乘马》中“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6]体现的思想则是“求变”。


2.5 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谱系考证



    整体观下的山川构图是中国先民对地理大势深刻理解和山川崇拜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都城营造实践中成为城市空间的语法基础。中国人的思维在天、地、人之间构建的阴阳宇宙观中形成,并成为中国都城建设的文化基因。“中”的概念在整体的山川构图和阴阳哲学中形成了尚中求变的思想。阴阳哲学和尚中求变的思想在整体的山川构图中落实为具体都城空间构图的文化原则和思维观念,古代的洛阳、长安、南京、北京莫不如此(表1)。

【文章导读】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为增强文化自信所做的一点工作 表1 | 中国都城营建文化基因谱系

 

2.6 实证分析


以北京城为例,从金元明清到今日,尽管都城的具体位置、中轴线和天心十字皆有变化,但城市的轴线格局始终未发生变化,尚中的思想成为了北京都城规划不变的文化精髓。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体现了“山水环抱、起伏连绵、负阴抱阳、左急右缓”的山水组合特色,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营造出兼具中国传统和现代理念的自然式山水园;而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市级行政中心规划则延续了传统的中华营城理念和北京城营建传统,秉承尚中的思想和山南水北、对景借景的规划设计手法,呈现出一派规整有序、端正大气的畿辅门户形象。

2008年汶川地震后建设的四川省北川新县城合理利用浅丘地带,以山势水形塑造空间骨架,同时营造以安昌河为主脉的城市滨水带,形成“小四川”水系格局[9];且文化振兴轴线自安昌河西岸的园包山和塔宇山之间的山谷指向云盘山方位,该手法在中国传统的山川构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展现出极具地域风格的川西山地景观风貌(图1)。

【文章导读】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为增强文化自信所做的一点工作

 图1 | 北川新县城轴线格局(2014年6月遥感影像)

2017年3月28日,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襟带崇墉分淀泊, 阑干依斗望京华”,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的城市“山川定位”立轴线的思想, 这一区域是首都功能疏解地的最佳选择[10];而起步区的南北轴沿“潭柘寺—定都山”轴线选址,与东西向“人民轴”交汇,将营造一座具有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山水城市。

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是中国先民山川崇拜和仰观俯察实践的产物,有着中华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气质、气度和气象;城市空间文化基因作为一种隐而不显的中介力量指导着中国古代的都城营建,并且也正引领着中国今日的规划实践。北京奥运工程、北京市级行政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等地的规划建设或多或少亦有传承和借鉴。
 

3

研究心得

《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在研究方向上属于城市设计理论,在性质上属于思想研究。因为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文化自信应该在空间上有所体现,城市有形的物质空间背后隐藏着影响其构成的文化法则。为此,需要在实践中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优秀的传统城市设计哲学的引领作用,营建出能展示中国气象的人居环境。

中国是一个习惯在历史中寻找合理依据,在思想中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国度。论文将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置身于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都城营建事实的视野中去研究和透视,旨在更为深入地揭示它的历史内涵,传承它的文化价值和民族情感。
当论文见刊的消息传来时,笔者正身处在二里头遗址现场。跨过古伊洛河坐在一号宫殿的台阶上,恍惚中看到了这座华夏第一王都的繁华气派。秋风吹来,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转身看着不远处连绵起伏的邙山,一条若隐若现的中轴线贯穿南北山川与都邑,也就是在那一瞬间,笔者仿佛看到了“最早的中国”。
非常感谢梁鹤年先生对课题组研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课题组各位老师的关心和指导;感谢《城市规划》杂志匿名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以及庄淑亭老师在论文润色和校对中所做的工作;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胡京京老师的协调工作,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对本课题研究的帮助。

城市空间文化基因的探索刚刚开始,论文仅是一孔之见,抛砖引玉,以期来者,希望对建立新时代的规划价值观念体系能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课题组(按姓氏笔画排序):

负责人:牛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员:田长丰(河南农业大学)、孙志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刘向红(绿维文旅集团)、李蕾(北京交通大学)、张瑞芳(内蒙古工业大学)、何永哲(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孟鸿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菅泓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7.

2 张立文.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3.

3 杨天才,张善文.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6:300.

4 田长丰,牛雄,杨秋生.北京城的变与不变:都城营建的文化基因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4):15-20.

5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64.

6 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83.

7 段汉明.“中”和“执中”的文化渊源梳理[J].美与时代(下),2019(2):29-33.

8 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665.

9 陈振羽,魏维,朱子瑜,等.可持续规划理念在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中的实践[J].城市规划,2011(S2):31-36.

10 倪鹏飞.雄安新区: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11):1260-1265.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文章导读】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为增强文化自信所做的一点工作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文章导读】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为增强文化自信所做的一点工作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文章导读】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为增强文化自信所做的一点工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为增强文化自信所做的一点工作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