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站位新发展阶段的自然资源工作,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要继续释放开放“大招”的源动力。
一是全方位融入国内大循环“主链条”。开启“十四五”,自然资源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以创新开放的理念,自觉接入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链条”,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为做好“六稳”“六保”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高效的供给。落实环环相扣、环环相促的系统思维,及时修正阻碍开放合作的旧框框,搞好“立、改、废”,把握好政策的时序效,释放政策红利。搞好需求侧管理,保障要素供给,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激发增长动力,协同建立新的工作体系和运行体制,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大循环。
二是全周期融入全球资源经济。由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差异,世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立解决。处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布局资源要素保障,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持续扩大资源能源开放合作。坚持互通有无,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合作提高资源调查评价程度,培育当地资源产业,带动当地居民就业,重视合作方的利益关切,不搞地缘歧视以及零和博弈,而是着眼长远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学习和利用国际规则,持续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引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加强政策、规则和技术标准的联通,把全球资源合作的蛋糕做大、方式做活,推动构建全球经济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大格局。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站在“十四五”新起点,自然资源人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使命感,坚持开放新理念,构建开放新格局,续写无愧新时代的新发展篇章。
跨入“十四五”开局年,回首过去五年,这是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的五年,也是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五年。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本质就是不协调。表现在空间布局上,是生产空间过度挤占了生活和生态空间。曾几何时,城市管理者常用房地产用地的高价去贴补工业用地的低价,虽然换取了产业的发展和税收的增加,但也助长了粗放式发展,加速了资源环境的恶化。不协调表现在区域发展上,是南北差距明显拉大。2012年~2019年,北方经济占全国的比重从42.9%快速降至35.4%,“GDP至上”的评价体系,难以反映北方和西部在生态、资源、能源、地缘、第一二产业上的重大战略地位。不协调表现在城乡建设中,是优势资源和公共服务过度向大城市、超大型城市集中,导致城市病日益严重,乡村“空心化”趋势凸显。
针对这些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过去的五年,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扎扎实实地推进了几件大事: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明确了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二是全面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开展“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三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四是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城市更新,精雕细琢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通过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除了炼就以上“硬功夫”,过去的五年还在观念上增强了软实力:弘扬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空间布局要与开发保护适宜性相协调。总之,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明确发展的边界、欲望的边界。
跨过2020,风景这边独好。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替之年,我国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多元目标迈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愿我们都能保持审慎的乐观,继续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一茬接着一茬加油干。
创新驱动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创新塑造新优势,是我国踏上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自然资源行业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行业。地质矿产、海洋测绘、森林草原、土地资源、国土空间,无一不是以科技保障资源产品供给、大幅度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主战场”,无一不是以科技加强自然生态保护、高质量重塑美丽中国生生不息新格局的“大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创新的奇迹。中国用占世界6%的淡水、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人均中国粮占有水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公斤,连续跨过300公斤、400公斤两道门槛,近年来达到470公斤,接近500公斤相对宽裕的粮食安全水平线。中国人的饭碗不仅端得越来越牢,而且里面的中国粮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营养和味道。
目前,地球已经进入“人类世”。科学研究证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日益加剧对人类共同家园的伤害。当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场关乎人类自身生存的攻坚战,不仅关乎技术,也关乎伦理,而且是一场人类整体输不起的战争。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国土空间修复治理是其中的一篇大文章,具有底层架构的基本支撑作用。构造好这个事关14亿人根本福祉的自然资源底盘,唯有创新才能支撑。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都是地球行星系统上的平等乘客。“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因此,必须从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大幅度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这个源头抓起。
自然资源部门,必须也一定能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打好自然资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的一个主题词,更是自然资源管理需要贯穿始终的理念。步入“十四五”,自然资源管理改革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重要指引,在绿色发展主旋律中擦亮美丽国土的生态底色。
推动绿色发展,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并重,做好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大文章。一是坚持两点论,把握自然资源管理的常与变、危与机,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为抓手,加快塑造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二是坚持重点论,以高站位大格局大视野谋划自然资源管理战略,从陆海统筹、国土空间布局、资源要素供给、能源保障、生态修复等环节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三是坚持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中把握工作客观规律,认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推动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动绿色发展,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并重,答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问卷。一是贯彻绿色民法原则,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将民法典首次确立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基本原则贯穿始终,推动建立自然资源管理法治体系,以法治刚性强化国土空间管控。二是坚持市场化方向,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完善资源要素市场体系,破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在坚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生命安全、社会安全战略下找准方位,在耕地保护、生态修复、能源勘探、群众权益维护等主责主业上体现担当,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毛泽东曾说:“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持续创新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将绿色发展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实践,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也是一个共赢的时代。擘画好自然资源“十四五”蓝图,须将共享理念植根于心、外化于行,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共享机制,通过改革成果的共享增进民众福祉。
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成果共享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在“三块地”改革、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当前,应积极推广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中的成熟经验做法,特别是全面铺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让更多地区共享改革经验,让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增进城乡居民的获得感。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共享机制。自然资源资产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稀缺财富,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是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资产收益共享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物质基础。当前,应以健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为基础,创新资产有偿使用方式,保障收益足额征缴。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收支两条线管理,使资产收益更多地用于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和生态修复等民生领域。
建立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共享机制。自然资源数据和地质资料是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的重要信息资产。打通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利用上的“堵点”,纾解信息共享上的障碍,事关自然资源融合管理成效。当前,应按照建立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共享新机制的要求,加快实现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自然资源数据获取、交换和共享,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结构与功能,为各级政府编制空间规划和监督规划的实施提供支撑。建立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全面反映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和自然地理格局演化态势,为“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以及用地用矿用海审批监管等提供信息服务,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你好,“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