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深圳高速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投射,是城中村、花园小区、新建居住小区混合拼贴,呈现高密度、高强度的发展特征。同时,城市空间也也集中体现了“深圳速度”带来的典型痛点:


•   公共设施整体缺失,更无暇顾及儿童需求;

•   行车等其他功能挤占稀缺的公共空间,儿童无处可玩,低龄儿童无法独立出行;

•   共建、共治社区治理模式还在形成中,社区管理人员在儿童参与方面存在知识盲区。


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点以建设尊重儿童的社区为目标,以城市设计的手法,通过微更新、微治理的方式,以儿童友好空间为触媒完成社区的公共空间重构与激活。同时,以空间育人的理念积极引导儿童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滋养社区完善的内生动力。通过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整体性社区设计,为高密度建成区的城市设计介入社区治理创造一个崭新的范例。项目也获得首届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入围奖。

01

 微激活、塑系统、多混合, 

 为儿童设计的社区空间蓝图 


1

掌握社区儿童的多元需求

景龙社区儿童年龄分布比较均衡,根据调查问卷和现状走访可知,儿童对探索和体验自然均有一定需求,更喜欢球类、跑步、打水仗等运动为主力的室外活动类型。因此,各个年龄段的儿童均表现出更偏好具有水、运动场地、平衡设施的室外空间,其中0-6岁儿童更倾向于具有设施的场地,青少年的活动空间偏好更加均衡。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宾亚米纳体育公园  ©B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图源:谷德设计网


2

识别社区儿童的出行特征

景龙社区是一个15分钟生活圈,由9个被城市干道划分出的5至10分钟生活圈构成,低龄儿童活动范围基本在5至10分钟生活圈,青少年活动范围与社区15分钟生活圈较吻合。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景龙社区5-10-15分钟生活圈


3

微激活、塑系统、多混合的总体设计

规划以微激活、塑系统、多混合的方式,通过一系列针灸式的儿童友好空间的补充,全面细致地对景龙社区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增加儿童友好的休闲型路径,为儿童提供更多街道活动空间,便于社区居民共享,并通过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将社区内及周边各个节点串联,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景龙社区总体格局,提升社区儿童生活空间品质。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享受缤纷趣味童年、可与家长共同学习成长、可培育应对未来挑战的创造力的社区家园。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阿那亚儿童农庄  ©张唐景观

图源:谷德设计网


同时,从儿童视角出发,为景龙社区以及周边地区儿童设计一份儿童地图,为不同年龄段儿童提供探索社区兴趣点、活动空间的指引。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景龙社区儿童地图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02

 因地制宜,应对空间分异 

 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指引 


1

足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改善需求

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的问题不尽相同。城中村巷道有交通和活动双重属性,安全性低且活动空间严重不足;花园小区的儿童常活动于周边小区,缺少专属的设施与场地;新建小区儿童活动场地为标准模式化设计,品质不足特征不显。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安顺虹山湖市民公园  ©奥雅设计

图源:谷德设计网


2

城中村-低成本、结合管理措施的改造儿童活动空间

结合城中村用地空间紧张、儿童活动空间部分缺失等现状条件,采取差异化的改善手段,探索城中村地区的低成本、精细化、立体化、结合管理措施的改造策略。针对景龙、景华新村公共空间较为充足的特征,重点增强内部街道的公共属性。通过将景龙路内部步行街改造为兼顾儿童与成人活动的步行街,并在晚间保留其交通属性。建议长租党群服务中心对面及附近店面和住宅单元,而后改造为儿童,医疗看护、心理服务、阅览学习、教育培训、小型娱乐室等室内空间。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景龙、景华新村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碧波花园、集瑞、龙辉小区之间空间较为紧凑,我们建议与周边花园小区作为一个共享单元进行设计,并鼓励增加室内儿童活动场地。采取图绘手段美化围墙和楼宇墙面,或増加垂直构架设施,美化底层界面。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将不阻挡店面和楼宇出入口的个别停车位改造为专属的活动、休憩空间,以补充遮阳避雨设施和休憩设施。


3

花园小区-注重共享、多元价值理念

花园小区践行共享多元的理念,空间改造方面,建议分别在建通路、中环路和乐雅一路组团增设游戏设施、翻新场地、改造绿地,3个组团内均配备有不同主题的儿童游戏场所,并增加每个组团内室内活动空间的数量,每个小区至少一处幼儿活动室,每个组团至少一处6岁以上儿童使用的共享空间。运营管理方面,通过儿童ID卡,方便各组团儿童无障碍使用组团内各小区的游戏设施,将游戏场地共享性和游戏体验多元性推向最大化。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花园小区共享ID设计构想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花园小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4

新建小区-提倡高标准、精细化设计

新建小区应突出个性化、精细化的特征,组团内的儿童活动场地应该充分考虑儿童亲近自然的需求,并适当融入艺术元素,为孩子提供寓教于乐式的学习体验,如设置儿童探索乐园、探索屋顶,使得儿童专属空间更有价值与教育意义。此外,入户空间是幼龄看护者聚集的地方,未来新建小区可以适当在考虑在入户空间布置低龄儿童活动场地,满足低龄儿童的需求。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荷兰Maastricht UMC+超重青少年及儿童互动医疗中心   ©Tinker imagineers

图源:谷德设计网


5

安全、有趣、便捷的儿童友好路径设计

首先,对校园所在的重点片区,从校门远离交叉口、过街设施丰富、上下学高峰期道路畅通、人行道、自行车道独立连贯和其它方面六个角度来评价片区上学路径的安全性。3个学校周边片区普遍存在校门口拥堵、交叉口混乱、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狭窄、不连续等问题,儿童活动路径人性化设计不足,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儿童需要更加安全、便捷的路径联通网络以在社区中自由穿梭。我们根据现在儿童上学路径、日常生活路径,以及考虑到未来新建需求,以5~10分钟的居住社区生活圈为尺度,对主要交通型路径进行改善、建立供游乐玩耍的休闲路径,通过安全、舒适的步行路径将社区公共空间串联起来,打造景龙社区儿童友好路径系统。


交通型路径(儿童出行路径)方面,规划依照《深圳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指引》规定,以及各条道路的宽度、现有条件、改造力度制定改造方案,对社区道路人与非机动车路权划分类、路面停车形式改进类以及道路设施改进类,重点关注儿童日常步行流量最大路段以及校门口附近区域交叉口,在街道断面、交叉口、标志标识、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儿童友好改造,重点路段通过交叉口过街斑马线抬高、划定非机动车过街线、优化人行道步行流线渠化设施、退后机动车等候线等方式,提升重要路段儿童同行的安全性。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良渚文化村  ©安道设计

图源:谷德设计网


儿童休闲路径方面,规划主要休闲路径将龙华公园、壹成中心景观休闲带、待更新工业用地内的规划公园以及龙华河沿河绿地串联起来,而组团内部的次要休闲路径则联系7个组团内各个儿童活动场地,并连接到社区主要休闲路径系统。同时,规划设计了3条可供游乐的街道空间,兼顾儿童和居民的需求,打造可活动、可停留的街道空间。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景龙社区儿童休闲路径规划图


03

 分时空共享,拓宽高密度社 

 区儿童和市民活动空间广度 


规划将景龙社区划分为7个组团,每个组团内包含至少两个中型及以上的儿童活动场地(或半开放的学校操场),同时包含若干小型活动场地;休闲路径将这7个组团的儿童活动场地和两大区级公共绿地、龙华河滨河绿地连接起来;这些活动场地在不同时段,即工作日白天、周末、每天晚上被不同人群所使用(例如:学校操场在非工作时段向社会开放);每个游戏场地照顾不同性别儿童的游戏需求,同时考虑阴雨天气使用的可能性,进行精细化设计。


在分时空共享理念指引下,充分利用学校、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等空间,为不同年龄段儿童在不同时段提供活动场所。白天重点关注低龄儿童,并兼顾看护家长的休憩需求,部分青少年的活动场地可以与居民共享。以壹成中心为代表的商业空间,也在规划指导下为儿童提供更为多样化、多时段的活动空间。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梅丰社区公园  ©自组空间设计

图源:谷德设计网


04

 “伴随式”的城市设计, 与多 

   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1

“伴随式”的城市设计

在实施层面,结合最龙社区更新计划、项目重要性、成本等影响因素,提出合理、有序的分步实施行动计划,对各个推进项目进行实时评估,提出具有各方识的优化方案,从而制定出合理、有序的实施决策。


2

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首先,社区规划师制度在本次示范点建设中的初次试水成效显著。社区规划师作为重要中间人,协助政府、第三方机构、居民以及开发商等各利益主体建立共同协商的平台,并以专业视角提供社区治理建议,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其次,创新差异化的实施机制。城中村以政府公共资源的投入为主,鼓励社会组织、业主与政府合作共建。花园小区充分发挥社区自治效益,通过物业和业主委员会多方协商确定实施方案。新建小区应发挥开发商的作用,推动儿童友好空间构想在设计中予以落实。


最后,强调全过程的儿童参与。景龙社区儿童议事会以儿童为主导,展开了一系列议事、调研和拓展活动,如针对步行巴士与儿童图书馆的议事项目,儿童参与度高,建议丰富多样,有效的促进了儿童深度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安顺虹山湖市民公园  ©奥雅设计

图源:谷德设计网

 

结语


本次儿童友好社区规划实践基于景龙社区特征与核心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儿童友好空间营造策略,并探索适宜景龙社区特色的在地化实施路径,采取“伴随式”的城市设计方法,并将社区规划师制度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结合,探索科学化、多元化、创新化的社区工作机制,是非常有价值、具有参考和推广价值的一次规划实践。


……

近期阅读:


雨水,好想和你谈恋爱

深圳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

理想设计:自然永恒,因情就景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作者 | 王方

中规院深圳分院创新空间规划设计研究所


作者简介:毕业于天津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先后参加多类型重大项目,包括战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不同尺度的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负责与参与的重要项目包括《珠海市总体城市设计及CI设计》、《深圳市龙华区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点建设规划》、《南阳市宛城区发展战略与综合规划》、《灵寿县松阳河新区控规及城市设计》、《深圳龙华区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年)》、《西安高新区“城市双修”综合规划设计》、《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等。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