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北京老城的营造思想体现了灿烂辉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与天地人和的中华智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核心区控规提出,要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坚持“保”字当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精心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高水平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核心区的城市风貌更好地体现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3月16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我是规划师》第八集《老城的营造法式》播出,讲述了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胡同和传统建筑修缮保护的故事。节目引发了相关人士的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他们是关注老城保护的专业规划人、对胡同有情怀的责任规划师、是在胡同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是组织公众参与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走进历史文化街区,感受老城的营造法式。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01

发扬工匠精神

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可操作路径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北京老城不仅是宏伟壮丽的城市,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倾注感情亲手建造的城市。


走在古老的胡同里,门楼上精美的砖雕、篆刻的楹联各不相同,蕴含着过去每个院落主人的审美志趣,也蕴含着他们对社会、家庭、人生的美好期许。这些人们曾经生活奋斗而留下的痕迹跨越百年,却仍带着鲜活的温度。它层层累积,组成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这份魅力由一代代人跨越时空共同创造,是复杂、奥妙而难以复制的,是值得被敬畏和尊重的,是老城必须真实传承的。


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东四三条至八条的保护修缮工程,充分体现了对历史街区风貌真实性的尊重。在《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东四条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等规划的指导下,街区近年来以“最小干预、可逆、可识别”为原则,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对传统建筑进行高标准修缮,使街区真正成为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基地。走在东四的胡同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座展示修缮工艺的博物馆,这里有地道的磨砖对缝,有用老砖重砌的新墙,有老灰砖打磨翻新的旧墙,有遵循可识别原则局部摘砌的墙体,有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仅作简单粉刷的墙面,更不用说一分一寸精心清洗修复或挑选重配的戗檐砖雕——短短几百米的胡同中,我们就能看到规划师、设计师与工匠为保留街区历史神韵和美感而作出的充满科学精神的探索。这也成为我们当代人对城市的美好期许与工匠精神,与古人的创作融为一体,雕琢成更丰富而充满活力的老城这样的老城是我的情感归属,它总给我带来新的灵感与触动,让我为它付出而感到自豪。

——市规划院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

主任工程师 赵幸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墙面改造,从左至右分别为收集利用老砖重砌新墙、老砖墙打磨、局部摘砌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参加东四街区大扫除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美丽院落改造开工仪式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作为东城区东四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的一员,有幸参与了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近年来,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在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而细致的工作。其中,在风貌保护中大力发扬“工匠精神”,通过精细化、专业化的设计与施工,对街区内的大量文物、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外立面进行了合理的保护及修缮,部分恢复了胡同的历史风貌,并产生了不少具备示范和推广意义的做法。与此同时,注重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在保护与整治过程中增加了部分面向社区居民的胡同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修缮后精美的历史建筑也增加了本地居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激发了公众的保护意识。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东四三条至八条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东四街道责任规划师、北京工业大学讲师

惠晓曦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王府、名人故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道路街巷、四合院这些散落各处的历史遗迹,集中成片就形成了历史文化街区,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聚合成就了北京老城独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风貌完整、传统建筑集中、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地区。我们保护老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保存所承载的文化。在保护性修缮中,尤其需要匠人精神,把细节留下来就是把文化留下来。相信老城在不断保护性修缮中,将焕然一新,韵味十足。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吴飞


02

从宏观至微观

科学递进实施老城保护与更新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实施老城保护与更新是专业性与社会性兼具的一项工作。《我是规划师》第八集《老城的营造法式》真实展现出名城保护工作的这些特点。


老城保护的专业性,体现在保护与更新要最大可能体现出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大到一个街区、一片平房,小到一个门墩、一块砖雕、一方影壁,即使破旧,也是一代人的群体记忆和特定时代艺术和技术的物质载体,如果破坏了再重新修葺,那段历史时期的珍贵信息就永久灭失了。保护更新工作应该从宏观至微观逐次递进。首先要编制完善保护类专项规划,我市的保护类规划包括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老城、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并作为专项规划纳入相应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其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成片传统平房区、特色地区内建设项目,应当依据规划编制综合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工程设计要求、土地权属、规划指标、市政以及交通条件、实施时序、功能业态、风貌管控、投资主体和工程定额、保护更新模式、房源保障等内容。再次,针对历史建筑还要编制保护图则。保护图则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历史价值、风貌特色、保护范围、保护建议等内容。最后,在具体修缮施工的时候还要编制修缮技术标准,明确修缮的材料、工艺,以及施工人员的资格要求等。这样按照“区域—街区—建筑—构件”四个层次,从大至小、从整体到局部,保障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保护更新过程中最大限度得以保留。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老城保护的社会性,体现在上述保护与更新的行动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尤其是房屋的所有权人、使用人、公房管理机构,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你居住的家是具有保护价值的房屋,请不要慨叹不能自由改造、不能用彩钢屋顶、不能随意扩大窗户、不能涂鎏金或者朱红的大门……因为这片街区因你的家而更具文化底蕴。就好像你有一件艺术品,得到大家的喜爱,那么就请认真保护好它,不要随意破坏。如果你不具备维护修缮的财力和技术怎么办?首先,政府将依法提供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其次,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和志愿者也很愿意提供服务;再次,也可以通过申请式退租、房屋腾退等方式转移责任主体。


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共治共享、区域协同是名城保护的基本原则。“人人都是规划师”,让我们携起手,共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保持历史文化底蕴,促进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保留人民群众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

——委学习实践班学员

陈晶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老城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集中体现区,是北京的“金名片”。数百年沧桑留下了历史斑驳的印痕,擦亮这张“金名片”要下“修旧如旧”的“绣花”功夫。看着用“原式样、原材料、原工艺”修建的老建筑,看着从水泥砂浆中一点点手工清洗打磨出来的精美砖雕,在首都设计建设者的巧思巧手下,古都风韵跃然而出。


“营造”一招一式皆有法度,规划也应一板一眼严格要求。2019年底在英国培训期间,爱丁堡老城区整体风貌的保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爱丁堡市中心的建设,除了高度、体量以外,建筑石材、窗户风格与朝向、屋顶形制等,都在规划批准的范围内,都是刚性约束,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委学习实践班学员 陶迎春


东四三至八条是北京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街区的显著特点。近年来,按照老城风貌保护有关要求,结合我区“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相关部门统筹协作,综合考虑交通、景观、市政、建筑、公共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群策群力,坚持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传统技术对胡同肌理和建筑风貌进行整修和恢复,并打造系列胡同口袋公园,文化风韵与建筑空间交相辉映,既留住历史记忆,又提升了街区品质。为老城更新探索可操作路径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实践小组学员将落实核心区控规要求,继续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总结经验、深入探索、勇于创新,为推动老城更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东城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底气,不仅来源于气韵非凡的古老建筑,更来源于那份执着的工匠精神。这一期《我是规划师-老城的营造法式》为我们缓缓展开历史的卷轴,讲述了自古至今匠人们躬身入局、遍寻古迹,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赤子之心。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虽有大量古建存世,却少有体系化的建筑理论知识,被西方学者认定“中国没有建筑史”。民国官员朱启钤偶得北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创立中国营造学社。他说,“方今世界大同,物质演进,兹事体大,非依科学之眼光,作有系统之研究,不能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工匠精神可见一斑。而后梁思成、刘敦桢先后加入学社,开启了真正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征程。他们字斟句酌,破译了无人能识的古法天书,层层拨开尘封多年的历史记忆,悟出了什么是“偷心”,什么是“替木”,什么是“角柱升起”,参透了古建和谐圆融的思想境界。从注释版的《营造法式》,到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字字皆匠心。


时代成就了精妙非凡的建筑,却也带给了建筑无法承受之痛。数十年间枪林弹雨的洗礼、拆墙打洞的折磨,让京城四合院那些砖雕上的梅兰竹菊、文房四宝、珍奇瑞兽,逐渐被尘埃所掩埋。2013年以来,我委与东四街道办事处等单位针对残破的东四古建陆续组织开展了《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实施研究》《东四条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等工作,为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历史建筑的修缮提供了系统设计、顶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责任规划师和专家继承和发扬着历代建筑师们的工匠精神,着力保护和传承东四地区以四合院为代表的北方民居建筑传统风貌,真实还原木门修缮的13道工序,精细保护六棱柱型门墩、特色砖雕、传统雀替、排水孔等细部构件,力争还原历史风貌,彰显传统建筑特色,用一刷一錾为我们创造出一座生动的京城古建历史博物馆。


今日,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看到多年前在四合院垂头上镌刻下的那一句“长乐未央”时,那种欣喜与感动,一如梁思成先生在摩尼殿替木襟间之下偶遇观音微笑时的美好。朝代风云变幻,匠人薪火相传,新与旧的更迭还将继续,愿每一位谋划者和践行者都心怀匠人之心,在城市有机更新中留下历史的温度。

——土地利用中心学习实践组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03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努力将东四地区打造为历史文化精华展示区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高洪雷

东四三至八条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距今已经700多年历史。从旧时王府到名人故居,古老的胡同和院落既是北京的历史,也镌刻着前人的匠心、审美和智慧。在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以“工匠精神”精心规划和打磨每一条胡同、街巷、院落,一砖一瓦,精益求精,坚持原汁原味,坚持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传统技术进行修缮,从每一处细节着手,恢复原始风貌,再现传统建筑之美,留下胡同文化。我们注重街区整体的有机更新和综合治理,拆除违建,腾退简易楼,修补城市空间形态,优化道路结构,营造公共空间,倡导和支持居民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组建社区花友汇、社区会客厅,创建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力争将东四地区打造为彰显文化魅力的北京历史文化精华展示区、在“老胡同”拥有“现代生活”的和谐宜居之区,让人民群众与胡同和谐美好地共生共存,把东四历史文化街区更好地交给下一个700年。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东城区住建委副主任  刘静韦

东城区辖区有10.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有效保护历史风貌,让胡同居民过上现代化生活,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锣鼓巷时重要讲话精神,东城区以雨儿胡同为示范区启动四条胡同修缮整治提升工作,在老城房屋保护修缮方面进行政策创新和完善政策标准。目前,东直门北二里庄、雍和宫周边院落两个项目已进入恢复性修建阶段,钟鼓楼周边、景山三眼井、故宫周边项目也将相继启动,提升老城房屋修缮标准、技法、工艺水平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营造法式》是中国历史建筑艺术璀璨文明中的瑰宝,北宋年间著作成书,并不断地丰富完善,极具有借鉴价值。责任规划师以营造法式为“理念”,充分体现了“匠心”精神,必将打造出脚下有历史、眼中有风景的历史街区。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王红

老胡同、四合院承载了珍贵的老北京记忆中历史变化的万千气象。一版70年代的老地形图,一张张有年代感的老照片,一砖一瓦、一墙一门地修复,对于传统工艺修缮的坚持,这一点一滴都融入进了老城风貌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当中。老城作为一个文物整体进行修复,强调修旧如旧,要保留原有的文化底蕴和风格,也要考虑老城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更需要处理好城市更新和老城保护之间的关系。


04

让建筑承载记忆、让胡同焕发新生

共话东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首创经中副总经理 谢洪毅

东四三条至八条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里的建筑记载了北京城八百多年的发展印记,这里居住的王爷贝勒、文人雅士、商界大亨、政治领袖都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东四胡同博物馆是首创经中对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一次成功尝试。运用原材料、原工艺,还原传统四合院规制。新设计、新内容,赋予四合院新生。传统文化技艺通过现代文化活动、展览、沙龙、市集等形式在东四胡同博物馆进行传播推广,这里成为了老北京胡同文化的缩影,成为了老北京人寻找乡愁的地方,成为了胡同文化爱好者的打卡地,更成为了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博物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在这里得到融合共生。城市更新不仅是建筑的一次新生,更是大众生活品质的提升,让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焕发了时代的光辉。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东四六条社区社工 宋文漪

东四三至八条一直保留着自己的“京腔京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又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因此东四街道对辖区的胡同文化以及古建保护很重视。这些古建都是古人留下来的瑰宝,经历了历史长河和时间的洗涤,如同一个老人,需要呵护和保护。而我们成立的思诚永继胡同文化文保志愿者队伍,目的就是为了宣传胡同文化和文保知识,树立文保意识、保护古建。我们的志愿者们都是打小居住在六条社区的,是与古建最接近的老北京土著,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后代留下保护完好的古建,传承给后代胡同文化。看了《我是规划师》第八集里胡同古建的曲折变化,我们更坚定了保护古建、支持和维护修建后的古建不再被拆被毁的决心,要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有文保意识,将胡同的原汁原味和古建之美渊远流长。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东四四条胡同居民 金大钧

观看了节目后,我感慨斐然。想把胡同恢复到原来风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街巷环境整治刚开始的时候,有些街坊四邻不理解、不支持,认为是搞面子工程而已。但是看见工人们冒着酷暑严寒用錾子一点一点抠出门楼上的精美砖雕、用砖面腻平风化了的墙砖、把“周末卫生大扫除”中检拾的老条石老门墩又恢复利用、整条胡同又露出记忆中历史风貌的时候,上了岁数街坊们又无不感慨道:“好像我又看到了小时候胡同的样子了!”这不正是居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吗?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铁营南巷胡同居民 李健

作为东四居民,从电视里看到自己每天生活的胡同环境,感受大不一样。东四三至八条历史资源丰富,从民国至今,达官显贵,商贾云集,文坛先贤,各种府邸宅院、门楼、门墩、砖雕巧夺天工内容丰富,住在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胡同倍感骄傲和自豪。保护、挖掘好胡同文化遗产,对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胡同保护不是一件个人,是我们住在这儿居民的事儿,我们不仅是胡同保护工作的受益者,更应该是胡同保护工作的参与者。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学生 宋名悦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新旧交替的时间里,老城的经营中何为去何为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是过往,留下的是匠心。改前与改后,留下的都是故事。不是所有的“新”都值得,不是所有的“变”都适合。古老的建筑与技艺之所以在年代中沉淀流传,是源于匠人的保护与坚持,是对这一砖一瓦的热爱与珍视。原来的样子最为珍贵,我们这代人的保护与修缮必为后来之人留下一段值得尊敬的故事。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学生 刘博雅

匠心独运,从继承中发展。墙瓦色彩、砖石质地的斟酌,门楣屋檐、院内结构的讲究,工匠们的细致入微,才能复原历史、让老城建筑浑然一体。这一切匠心,源自砖瓦间的历史,也应在城市更新中由匠人们封存入建筑。


知变守常,在前进中贯彻。东四片区规划的总体思路便是知变守常,在总体层面上把握保护传统文化的内核,最大限度保持原貌,系统全面地设计解决方案,在变化中“永恒”,在传承中利用。


《我是规划师》将与您相约一场

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

体验由规划带来的不尽精彩

体验属于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每周二晚21:05

北京卫视不见不散!


内容来源: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内容及图片由市规自委学习实践班、东城分局提供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见证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国家图书馆的三次馆舍建设

春暖花开,北京12条赏花线路请收好!

我是规划师丨发扬工匠精神,传承历史文化——东四街区保护更新经验


您与京城,一之隔!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同寻觅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痕迹

赞(0)